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建筑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当代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下生存,必须向精细化管理、工艺创新、高效施工要效益。近几年我国国内主流房地产开发企业对主体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并且实行第三方飞检对主体结构进行实测实量、质量风险、渗漏风险的查验。如要在成型后进行后期维修,则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最终的维修效果远远达不到混凝土的一次成型效果。第三方飞检成绩的好坏也基本取决于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好坏。以上所有混凝土质量缺陷与主体结构降板成型质量、楼梯间砼间墙的封堵工艺、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息息相关。
3.传统的混凝土封堵,通常会使用编织袋、模板条或旧木方进行临时性的封堵,封堵效果差,浇筑完成后易出现夹渣、蜂窝、麻面等现象,传统的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通常由垫块、钢筋马凳进行控制,但控制效果不理想,偏差较大,在传统结构降板吊模施工过程中,一般采用木方吊模,此工艺整体稳定性差,易跑动,成型效果差。
4.因此,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现状,研发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混凝土封堵,通常会使用编织袋、模板条或旧木方进行临时性的封堵,封堵效果差,浇筑完成后易出现夹渣、蜂窝、麻面等现象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通过设置气囊,气囊具有较好的塑性,充气后可对砼间墙缝隙进行有效的封堵,材料本身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好,对接茬部位起到有效的封堵。
6.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包括两侧的挡板,所述挡板的上侧设有用于固定挡板的支撑柱,两侧挡板之间设有若干的垂直挡杆和若干竖直设置的气囊,所述气囊在两挡板之间的两端均匀设置,其中一端所述气囊一侧由两垂直挡杆限位,气囊另一侧由限位杆限位,所述气囊一侧设有上充气口,所述气囊另一侧设有放气孔,气囊具有较好的塑性,充气后可对砼间墙缝隙进行有效的封堵,材料本身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好,对接茬部位起到有效的封堵;
7.通过对楼板浇筑过程中出现的板厚及钢筋保护层厚度问题进行整合,从而优化施工过程工艺,实现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双重控制;
8.通过改进降板施工工艺,增强吊模(气囊)的刚度及整体稳定性,增加吊模周转次数,通过组合的方式提高施工效率。
9.进一步的,所述气囊两两之间设有内部挡杆,所述气囊通过内部挡杆进行限位,所
述内部挡杆设置在挡板上侧和下侧。
10.进一步的,所述放气孔设置在内腔中,所述放气孔外部设有堵头,所述放气孔内部设有反堵机构,所述反堵机构内部在充满气体后堵住放气孔,通过将放气孔设置在内腔,从而避免放气孔直接与地面接触,从而避免了放气孔的磨损,又避免了气囊与地面接触时产生缝隙造成混凝土泄漏。
11.进一步的,所述气囊由三层组成,第一层和第三层为pvc胶布,中间一层为聚酯纤维网,从而提高气囊的耐磨性。
12.进一步的,在放气过程中内腔向外凸起,所述反堵机构在反向凸起的过程中,反堵机构向外打开,从而使气囊气体快速排出,提高工作效率。
13.进一步的,所述垂直挡杆与内部挡杆直接通过钢筋连接。
14.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5.本方案提供了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通过挡板之间设有垂直挡杆,所述挡板两两之间设有若干的气囊,所述气囊一侧设有上充气口,所述气囊另一侧设有内腔,气囊具有较好的塑性,充气后可对砼间墙缝隙进行有效的封堵,材料本身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好,对接茬部位起到有效的封堵。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气囊底部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气囊底部放气过程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气囊组成示意图。
23.图中,1-挡板;2-支撑柱;3-内部挡杆;4-气囊;401-气囊底部;402-内腔;403-堵头;404-反堵机构;405-上充气口;406-放气孔;5-垂直挡杆;6-pvc 胶布;7-聚酯纤维网;8-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具体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保护的范围。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气囊式混凝土浇筑封堵隔离装置,包括两侧的挡板1,在挡板1的上侧设有用于固定挡板1的支撑柱2,支撑柱2围绕挡板1四周设置,并且支撑柱2两两之间通过钢筋固定;
26.如图1和图6所示,在两侧挡板1之间设有若干的垂直挡杆5和若干竖直设置的气囊4,所述气囊4采用三层结构组成,分别是第一层和第三层为 pvc胶布6,中间一层为聚酯纤维网7;
27.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囊4在两挡板1之间的两端均匀设置,其中一端所述气囊4一侧由两垂直挡杆5限位,气囊4另一侧由限位杆8限位,所述气囊4两两之间设有内部挡杆3,优选的,所述内部挡杆3采用钢筋,由于气囊 4采用充气式,所述气囊4两两之间紧密接触,内部挡杆3嵌入两气囊之间,从而避免气囊4发生偏移;
28.气囊4具有较好的塑性,气囊4充气后可对砼间墙缝隙进行有效的封堵,材料本身强度高,重复利用性好,对接茬部位起到有效的封堵;
29.通过对楼板浇筑过程中出现的板厚及钢筋保护层厚度问题进行整合,从而优化施工过程工艺,实现楼板厚度及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双重控制;
30.如图3-5所示,上述气囊4一侧设有上充气口405,另一侧设有放气孔406,所述放气孔406在充气状态下设置在内腔402中,其中放气孔406外部安装堵头403,所述放气孔406内部设有反堵机构404,反堵机构404的挡片在气囊气体压力下封堵放气孔406;在放气过程中内腔402向外凸起,放气孔406 外翻,反堵机构404的挡片向外侧打开,从而气囊4内气体可快速从放气孔 406排出。
31.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上”、“下”、“外侧”、“内侧”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位置上的相对关系,而不必给予定性。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32.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