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滚动摩擦的道床板横向限位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对于减振等级要求较高的路段多数采用浮置板道床系统来对轨道进行隔振处理,如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橡胶弹簧浮置板道床等。这些道床结构在设计时均注重道床垂向刚度降低与钢轨下沉量安全之间的匹配,却鲜有考虑在保证垂向减振刚度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如何限制道床板横向的位移。甚至,大部分道床板在横向完全没有限位措施而处于自由状态(如图1所示),列车通过时对道床板的横向载荷只能由钢弹簧的横向剪切变形及道床板惯性力来承担。这就造成了浮置板道床系统的道床板的横向动态变形过大(在曲线地段尤为严重),钢轨极易出现非正常磨损,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而且会因加剧轮轨冲击而带来振动噪声污染问题。
3.另外,对梯形轨枕道床、橡胶垫浮置板道床等,虽然其设置了道床板横向限位结构(如梯形轨枕设置了直接粘接在道床板侧面的弹性垫层),但其横向限位结构均容易与道床板发生耦合连接,公开号为cn209975261u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道床板横向限位结构,如图2所示,位于所述道床板的横向两侧,其包括:缓冲部和支撑部,所述缓冲部与所述道床板的两端部连接,所述支撑部位于所述缓冲部的外侧,并在横向方向上将所述缓冲部顶紧。该现有技术虽然能够降低钢轨和车轮之间的横向滑移,但是道床板垂向下沉运动会受到横向限位结构的影响而造成道床板垂向刚度增加,或者横向限位结构受剪切作用明显而过早老化。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基于滚动摩擦的道床板横向限位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浮置板道床系统横向限位结构易影响道床板垂向刚度、横向限位结构易老化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道床板限位结构,包括道床板和道床基础,在所述道床板和道床基础之间设置横向限位结构,所述横向限位结构包括弹性层和振动传递结构,所述振动传递结构连接在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上,所述振动传递结构与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
7.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层设置为至少一层,所述弹性层安装在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上。
8.进一步的,所述横向限位结构还包括刚性层,所述刚性层安装在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上,所述振动传递结构与所述刚性层或所述道床板或所述道床基础接触。
9.进一步的,所述振动传递结构包括滚轮和支座,所述滚轮在垂向或水平方向上设
置为一个或多个,所述滚轮滚轮能够沿垂向滚动。
10.进一步的,所述滚轮通过所述支座连接安装在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上,或所述滚轮至少部分嵌入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内侧。
11.进一步的,在所述道床板和/或道床基础上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设置为与所述滚轮形状匹配的弧形槽,所述滚轮至少部分镶嵌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部。
12.进一步的,所述道床基础的中间部位形成凹槽,所述道床板安装在凹槽内部,所述横向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道床板的侧面与道床基础的内侧壁之间,或所述横向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道床板的上部与道床基础的内侧壁之间。
13.进一步的,在所述道床板上方靠近侧边的位置设置振动传递结构,所述道床基础上设置向上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上表面高出所述道床板上表面,在所述道床基础的凸起部朝向所述道床板的侧面设置弹性层。
14.进一步的,在所述道床基础的凸起部朝向所述道床板的侧面还设置刚性层,所述刚性层与所述振动传递结构直接接触,所述弹性层与所述道床基础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振动传递结构包括滚轮和支座,所述支座包括连接部和支撑部,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道床板的上方靠近侧边的位置,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上部,所述滚轮固定在所述支撑部上,且所述支撑部设置为向所述凸起部弯曲延伸的结构。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道床板限位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7.道床板运动时,道床板与道床基础之间通过滚轮的滚动摩擦进行接触并传递横向载荷,避免道床板与道床基础由于直接平面接触带来的摩擦力过大或剪切力过大问题,从而使道床板的垂向刚度及垂向运动几乎不受横向限位结构的影响。
18.此外,由于道床板和道床基础之间还设置有弹性缓冲层,可避免道床板与道床基础之间发生刚性冲击,从而提高横向道床板横向减振能力。弹性层几乎不承受剪切载荷,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9.图1为现有技术中普通钢弹簧浮置板道床截面结构图;
20.图2为现有技术中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整体断面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的放大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平面布置俯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所述道床横向限位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说明:
30.1-道床板,2-道床基础,21-凸起部,3-滚轮,4-弹性层,5-刚性层,6-支座,7-浮置弹簧,8-轨道,9-安装槽,61-连接部,62-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在不冲突的条件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横向、水平方向即为图中所示或实际使用条件下的横向和水平方向,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垂向、上下即为图中所示或实际使用条件下的垂向、上下方向。本实用新型术语“在
…
上”是指由
…
元件直接或间接支撑,或设置在该元件中。
3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道床板限位结构,包括道床板1和道床基础2,道床板1上设置有轨道8,道床基础2设置在道床板1的下部,道床基础2的至少部分侧边设置为向上凸起延伸的结构对道床板1形成横向保护作用,在道床板1和道床基础2之间设置横向限位结构,横向限位结构包括弹性层4和振动传递结构,振动传递结构可以连接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振动传递结构与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
33.进一步的,道床基础2的至少局部设置为u型结构,即在道床基础2的中间部位形成凹槽,道床板1安装在该凹槽内部,横向限位结构设置在道床板1的侧面与道床基础2的内侧壁之间,或横向限位结构设置在道床板1的上部与道床基础2的内侧壁之间。
34.进一步的,弹性层4设置为至少一层,弹性层4安装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弹性层4可通过粘接、锚固、预埋等方式安装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避免弹性层4从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脱落。
35.进一步的,横向限位结构还包括刚性层5,刚性层5安装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振动传递结构与刚性层5或道床板1或道床基础2接触,使得振动传递结构能够在刚性结构上滚动,避免振动传递结构的滚轮与弹性层直接接触而失去滚动摩擦能力,同时避免滚轮滚动时对道床板或道床基础造成磨损。
36.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滚轮与道床板或道床基础接触时,如果滚轮刚度较小或者道床板、道床基础硬度较大的情况(道床板或道床基础不易被滚轮磨损的情况)下,可不设置刚性层。
37.进一步的,振动传递结构包括滚轮3和支座6,滚轮在垂向或水平方向上设置为一个或多个,滚轮能够沿垂向滚动,由此将道床板和道床基础间的垂向摩擦力转变为滚动摩擦,降低横向限位结构受到的剪切作用。
38.进一步的,滚轮3通过支座6连接安装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滚轮3和支座6均设置为刚性结构,支座6对滚轮3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防止滚轮3偏转歪曲,进而保证滚轮3的正常滚动,提高横向限位结构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支座6可通过螺栓或预埋安装在1和/或道床基础2上。
39.进一步的,滚轮3可以设置为尼龙圆柱、金属圆柱、轴承、橡胶圆柱等多种形式,保证滚轮3与刚性层5或道床板1或道床基础2之间至少可滚动移动一段距离。
40.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一种,可以在道床板1和/或道床基础2上设置安装槽9,安装槽9设置为与滚轮3形状匹配的弧形槽,滚轮3至少部分镶嵌安装在该安装槽9内部,降低道床板1与道床基础2横向之间的距离,节省空间。
41.在本实施例方式中,在道床板1的内部设置有浮置弹簧7,浮置弹簧7的底部与道床基础2连接,由此通过浮置弹簧7将道床板1顶起形成浮置道床系统。
42.道床板受到列车冲击时发生运动,道床板的横向载荷通过滚轮及弹性垫层传递给
道床基础,从而限制道床板的横向位移,同时,由于滚轮与道床基础结构之间时滚动运动,其滚动摩擦力很小,几乎不影响道床板的垂向自由运动,可以保证道床板的垂向减振性能不受横向限位结构的影响。此外,弹性层几乎不承受剪切载荷,可延长其使用寿命。
43.实施例1:
44.如图3~4和图9所示,道床板1侧边设置有振动传递结构,道床基础2的内侧朝向道床板1的侧面设置有弹性层4和刚性层5,其中弹性层4与道床基础2直接连接,刚性层5设置在弹性层4朝向道床板1的一侧,振动传递结构与刚性层5直接接触。道床板的横向力依次通过振动传递结构、刚性层5、弹性层4传递至道床基础上。
45.振动传递结构包括滚轮3和支座6,支座6连接在道床板1的侧面,滚轮3安装在支座6上朝向刚性层5的一侧,滚轮3可以水平或垂向并列设置多个。
46.实施例2:
47.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道床板1侧边设置安装槽9,滚轮3通过通过转轴内嵌在道床内部,不需要支座。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通实施例1相同。道床板的横向力依次通过振动传递结构、刚性层5、弹性层4传递至道床基础上。
48.实施例3:
49.如图6所示,弹性层4设置在道床板1上,振动传递结构设置在弹性层4上远离道床板1的一侧,使得弹性层4处于道床板1与振动传递结构之间,在道床基础2的内侧朝向道床板1的侧面设置刚性层5,振动传递结构直接与刚性层5接触,道床板1的横向力依次通过弹性层4、振动传递结构、刚性层5传递给道床基础。
50.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通实施例1相同。
51.实施例4:
52.如图7所示,振动传递结构设置在道床基础2的内侧面,弹性层4设置在道床板1上,刚性层5设置在弹性层4上远离道床板1的一侧,即在振动传递结构和弹性层4之间设置刚性层。道床板的横向力依次通过弹性层4、刚性层5、振动传递结构传递至道床基础上。
53.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通实施例1相同。
54.实施例5:
55.如图8所示,在道床基础2的内侧面设置弹性层4,振动传递结构设置在弹性层4朝向道床板1的一侧,即弹性层设置在道床基础2和振动传递结构之间。在道床板1的侧面设置刚性层5,道床板的横向力依次通过刚性层5、振动传递结构、弹性层4传递至道床基础上。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通实施例1相同。
56.实施例6
57.如图10所示,对于已建成的道床结构,道床板1侧边与道床基础2之间已经没有安装空间,因此可将振动传递结构设置在道床板1上方靠近侧边的位置来实施限位。道床基础2上设置向上凸起的凸起部21,凸起部21的上表面高出道床板1上表面,在道床基础2的凸起部21朝向道床板1的侧面设置弹性层4和刚性层5,刚性层5与振动传递结构直接接触,弹性层4与道床基础2连接。
58.振动传递结构包括滚轮3和支座6,支座6包括连接部61和支撑部62,连接部61设置在道床板1的上方靠近侧边的位置,支撑部62设置在连接部61的上部,滚轮3固定在支撑部62上,且支撑部62设置为向凸起部21弯曲延伸的结构,使得滚轮3与刚性层5接触,且能够沿
刚性层5滚动。
59.本实施例中其他结构通实施例1相同。
60.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