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养猪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农场主在对猪进行饲养的过程中,会把不同类型的饲料原料和提高猪身体健康的药物粉末进行充分混合,使猪食用后,保障猪的健康生长,但当农场主饲养的数量较多时,人工搅拌会费时费力,而部分搅拌装置虽然可以提高搅拌效率,但搅拌后的饲料还需要通过人工进行喂料,因此,发明一种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能够解决搅拌后的饲料还需要通过人工进行喂料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包括输送筒、搅拌箱、输送装置和搅拌机构,所述搅拌箱固定安装于输送筒的顶部,输送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输送筒上设置有封堵机构;
5.所述输送装置位于输送筒的内部,搅拌机构位于搅拌箱的内部,搅拌机构包括旋转轴、搅拌杆、连接齿轮、连接链和第二电机,旋转轴转动安装于搅拌箱的内侧顶部和底部,搅拌杆固定安装于旋转轴的外壁,连接齿轮固定安装于旋转轴的外壁,旋转轴和连接齿轮均有两个且呈对称设置于搅拌箱的内部,两个连接齿轮的外壁均套设有连接链,第二电机固定安装于搅拌箱的顶部,第二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贯穿搅拌箱的顶部并与连接齿轮的顶端固定安装,可以使两个旋转轴进行通向转动,可以对投入搅拌箱内部的不同类型饲料和提高猪身体健康的药物粉末进行搅拌,相对于单轴搅拌,双轴搅拌大大提高了搅拌速率和搅拌程度。
6.优选的,所述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送杆、第二输送杆、第三输送杆、第一万向节、第二万向节、螺旋叶片和第一电机,第一输送杆转动安装于输送筒的一侧内壁,第三输送杆转动安装于输送筒的另一侧内壁,第一万向节固定安装于第一输送杆的一端,第二万向节固定安装于第三输送杆的一端,第二输送杆固定安装于第二万向节和第一万向节的两端,第一输送杆、第二输送杆和第三输送杆的外壁均固定安装有螺旋叶片,第一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贯穿输送筒的一侧并与第一输送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可以对落入输送筒内部的饲料进行运输,并将饲料运输至一定高度,便于饲料进入不同高度的猪食槽内,便于对猪进行自动喂料。
7.优选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堵塞板、连接轴和转动钮,堵塞板设置于搅拌箱的内部,连接轴转动安装于搅拌箱的一侧内壁,转动钮固定安装于连接轴的一端,堵塞板固定安装于连接轴的另一端,连接轴和转动钮均有两个且呈对称设置于堵塞板的两侧,可以对搅拌箱的内侧底部进行堵塞,避免未搅拌的饲料落入输送筒的内部。
8.优选的,所述搅拌箱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进料口,搅拌箱的底部呈开口设置,输送筒
的顶部开设有上料口,输送筒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料口。
9.优选的,所述固定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与搅拌箱的前侧固定安装,支撑杆有四个呈矩形对称设置于输送筒和搅拌箱上,输送筒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动把手。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通过旋转轴、搅拌杆、连接齿轮、连接链和第二电机的配合使用,可以使两个旋转轴进行通向转动,可以对投入搅拌箱内部的不同类型饲料和提高猪身体健康的药物粉末进行搅拌,相对于单轴搅拌,双轴搅拌大大提高了搅拌速率和搅拌程度。
12.(2)、该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通过堵塞板、连接轴和转动钮的配合使用,可以对搅拌箱的内侧底部进行堵塞,避免未搅拌的饲料落入输送筒的内部,再通过第一输送杆、第二输送杆、第三输送杆、第一万向节、第二万向节、螺旋叶片和第一电机的配合使用,可以对落入输送筒内部的饲料进行运输,并将饲料运输至一定高度,便于饲料进入不同高度的猪食槽内,便于对猪进行自动喂料。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部放大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筒左视图。
18.附图标记:输送筒1、搅拌箱2、固定底座3、输送装置4、第一输送杆 41、第二输送杆42、第三输送杆43、第一万向节44、第二万向节45、螺旋叶片46、第一电机47、搅拌机构5、旋转轴51、搅拌杆52、连接齿轮53、连接链54、第二电机55、封堵机构6、堵塞板61、连接轴62、转动钮63、支撑杆7、推动把手8。
具体实施方式
19.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22.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实施例一:
24.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养猪用自动喂料的饲料混合装置,包括输送筒1、搅拌箱2、输送装置4和搅拌机构5,搅拌箱2 固定安装于输送筒1的顶部,输送筒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底座3,输送筒 1上设置有封堵机构6,输送装置4位于输送筒1的内部,搅拌机构5位于搅拌箱2的内部,搅拌机构5包括旋转轴51、搅拌杆52、连接齿轮53、连接链 54和第二电机55,旋转轴51转动安装于搅拌箱2的内侧顶部和底部,搅拌杆52固定安装于旋转轴51的外壁,连接齿轮53固定安装于旋转轴51的外壁,旋转轴51和连接齿轮53均有两个且呈对称设置于搅拌箱2的内部,两个连接齿轮53的外壁均套设有连接链54,第二电机55固定安装于搅拌箱2 的顶部,第二电机55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贯穿搅拌箱2的顶部并与连接齿轮 53的顶端固定安装,第二电机55,第二电机55带动一个旋转轴51和连接齿轮53进行转动,连接齿轮53通过连接链54带动另一个旋转轴51和连接齿轮53进行转动,从而使旋转轴51上的搅拌杆52对投入搅拌箱2内部的不同类型饲料和提高猪身体健康的药物粉末进行搅拌,相对于单轴搅拌,双轴搅拌大大提高了搅拌速率和搅拌程度。
25.进一步的,搅拌箱2的顶部开设有两个进料口,搅拌箱2的底部呈开口设置,输送筒1的顶部开设有上料口,输送筒1的另一侧开设有出料口。
26.更进一步的,固定底座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支撑杆7,支撑杆7的一端与搅拌箱2的前侧固定安装,支撑杆7有四个呈矩形对称设置于输送筒1和搅拌箱2上,输送筒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推动把手8。
27.实施例二:
28.请参阅图1-4,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输送装置4包括第一输送杆41、第二输送杆42、第三输送杆43、第一万向节44、第二万向节45、螺旋叶片 46和第一电机47,第一输送杆41转动安装于输送筒1的一侧内壁,第三输送杆43转动安装于输送筒1的另一侧内壁,第一万向节44固定安装于第一输送杆41的一端,第二万向节45固定安装于第三输送杆43的一端,第二输送杆42固定安装于第二万向节45和第一万向节44的两端,第一输送杆41、第二输送杆42和第三输送杆43的外壁均固定安装有螺旋叶片46,启动第一电机47,第一电机47带动第一输送杆41进行转动,第一输送杆41通过第一万向节44带动第二输送杆42进行转动,第二输送杆42通过第二万向节45 带动第三输送杆43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输送杆41、第二输送杆42和第三输送杆43上的螺旋叶片46进行转动,第一电机47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贯穿输送筒1的一侧并与第一输送杆41的一端固定安装,对饲料进行输,并将饲料运输至一定高度,便于饲料进入不同高度的猪食槽内,便于对猪进行自动喂料。
29.进一步的,封堵机构6包括堵塞板61、连接轴62和转动钮63,堵塞板 61设置于搅拌箱2的内部,连接轴62转动安装于搅拌箱2的一侧内壁,转动钮63固定安装于连接轴62的一端,堵塞板61固定安装于连接轴62的另一端,连接轴62和转动钮63均有两个且呈对称设置于堵塞板61的两侧,可以对搅拌箱2的内侧底部进行堵塞,避免未搅拌的饲料落入输送筒1的内部。
30.工作原理:转动转动钮63,转动钮63带动连接轴62和堵塞板61进行转动,使堵塞板
61对搅拌箱2的内侧底部进行堵塞,将不同类型饲料和药物粉末投入搅拌箱2的内部,启动第二电机55,第二电机55带动一个旋转轴51 和连接齿轮53进行转动,连接齿轮53通过连接链54带动另一个旋转轴51 和连接齿轮53进行转动,从而使旋转轴51上的搅拌杆52对饲料和药物进行搅拌混合,搅拌后,再次转动转动钮63,转动钮63带动连接轴62和堵塞板 61进行转动,使堵塞板61呈垂直设置,使搅拌箱2内部的饲料落入输送筒1 中,将该装置推动到指定位置,启动第一电机47,第一电机47带动第一输送杆41进行转动,第一输送杆41通过第一万向节44带动第二输送杆42进行转动,第二输送杆42通过第二万向节45带动第三输送杆43进行转动,从而使第一输送杆41、第二输送杆42和第三输送杆43上的螺旋叶片46进行转动,对饲料进行输,使饲料通过输送筒1上的出料口落入猪食槽内。
3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