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5  184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2.随着数据中心产业技术的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产品。而数据中心又是耗电大户,全年不间断运行的电子信息设备以及空调机组会消耗大量电能,采取节能措施降低空调机组的功耗,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用电成本。
3.目前,蒸发冷却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直接蒸发冷却和间接蒸发冷却,间接蒸发冷却是指通过非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将直接蒸发冷却得到的湿空气(二次空气)的冷量传递给待处理空气(一次空气)实现空气等湿降温的过程。间接蒸发冷却技术能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冷量,与传统机械制冷相比,更加节能。
4.但,现有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依托箱体底板为平台,各个组成部件均为散件,组装空调机组时,是先在箱体搭建支撑平台,再依次将换热芯体、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内、外风机和电线走线等散件安装在支撑平台,各个散件的安装需要遵循一定的顺序,有时必须要等上一散件安装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耗费时间长,生产线组装效率低下;且,当某一散件位置更改时,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设计其它散件的位置。
5.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结构的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以实现高效率的安装生产。
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包括具有安装空间的箱体、控制柜、换热模块、压缩冷凝模块、室外排风模块以及室内送风模块。其中,所述箱体设有室外新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口。所述控制柜可拆卸装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换热模块包括第一框架和装设在所述第一框架内的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的出风侧设有蒸发器。所述压缩冷凝模块包括第二框架和装设在所述第二框架的压缩机和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通过管路连接,所述冷凝器、压缩机均通过管路连接所述蒸发器。所述室外排风模块包括第三框架和装设在所述第三框架的若干第一风机。所述室内送风模块包括第四框架和装设在所述第四框架的若干第二风机。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为模块化设计,分成控制柜、换热模块、压缩冷凝模块、室外排风模块、室内送风模块五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通过框架进行支撑和收纳,各个模块可在分开独立组装完成之后,再分别吊入箱体内进行拼接即可,组装安装快捷;且,相较于各个组成部件均为散件的形式,本实用新型各个模块的安装顺序不受其它模块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组装效率。甚至,每个模块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变动,例如把室外排风模块、室内送风模块放到箱体以外等,通过风管连接即可,安装灵活方便。
9.较佳地,所述换热模块、压缩冷凝模块、室外排风模块在水平方向依次排布,所述室内送风模块设于所述压缩冷凝模块、室外排风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中下部可拆卸固定,所述第三框架与所述第二框架可拆卸固定,所述第四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上部可拆卸固定。
10.较佳地,所述第二框架、第三框架的上方固定有一水平支撑板,所述第四框架可拆卸固定在所述水平支撑板上。
11.较佳地,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框架内的喷淋单元,所述喷淋单元设置于所述换热芯体的新风进风侧。
12.较佳地,所述换热芯体为板翅式换热芯体,所述换热芯体倾斜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内。
13.较佳地,所述第一框架包括方形框体和设于所述方形框体内用于支撑所述换热芯体的支撑框体,所述支撑框体包括倾斜设置的两支撑平台,所述两支撑平台构成v字状,所述两支撑平台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方形框体的下端固定,另一端与所述方形框体的中部固定,所述两支撑平台与所述方形框体中下部所围成结构的截面呈m型。
14.较佳地,所述室外排风模块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组风机,每一组风机包括在竖直方向呈上下相对设置的至少两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三框架包括框架主体和将所述框架主体划分成多个安装区域的隔板,每一所述安装区域内设有一所述第一风机。
15.较佳地,所述室内送风模块包括至少一风机阵列,所述风机阵列包括水平排成一列的若干第二风机、设于所述若干第二风机的两相对侧的两固定板,以及设于所述两固定板之间的两滑轨,所述两固定板固定在所述第四框架,两所述滑轨位于所述若干第二风机的两相对侧且呈正对设置,每一所述第二风机分别固定在一支撑板上,每一所述支撑板分别通过锁定件与两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固定,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滑轨的上侧,于取消所述锁定件对对应的支撑板的固定时,所述对应的支撑板承载所述第二风机沿两所述固定板下沉至两所述滑轨上。
16.较佳地,所述支撑板包括与所述第二风机固定的支撑部、分别对应与一所述固定板可拆卸固定的两锁定部以及分别对应与一所述滑轨配合的两滑动部,两所述锁定部接在所述支撑部的下侧,两所述滑动部分别对应接在一所述锁定部的下侧,所述滑动部与所述滑轨平行。
17.较佳地,所述室内送风模块包括两所述风机阵列,两所述风机阵列水平并排设置在所述第四框架上。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机组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空调机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1所示空调机组隐藏箱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所示换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4所示换热模块的另一角度。
23.图6是图3所示压缩冷凝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是图3所示室外排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是图3所示室内送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图8所示室内送风模块的另一角度。
27.图10是图8所示室内送风模块隐藏部分结构后的示意图。
28.图11是图8所示室内送风模块其中一风机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行”、“列”指的是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下”、“中”、“水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31.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块化间接蒸发冷却空调机组100,包括具有安装空间10的箱体1、换热模块2、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以及控制柜(图未示)。其中,箱体1设有室外新风口、室外排风口、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口,其包括底板11、围设在底板11周侧的侧壁12以及盖设在侧壁12之上的顶板13,底板11、侧壁12、顶板13围成了安装空间10(如图2所示),以容置换热模块2、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以及控制柜。换热模块2包括第一框架21和装设在第一框架21内的换热芯体22、喷淋单元23,喷淋单元23设置于换热芯体22的新风进风侧,换热芯体22的出风侧设有蒸发器24(如图 4、图5所示)。压缩冷凝模块3包括第二框架31和装设在第二框架31内的压缩机32和冷凝器33(如图1、图6所示),冷凝器33与压缩机32通过管路连接,冷凝器33、压缩机32均通过管路连接蒸发器24。蒸发器24、压缩机32、冷凝器33及与之配套的管路组成机械制冷系统,通过压缩机32以后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至冷凝器33,通过冷凝器33进行散热后流至蒸发器 24,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蒸发器24中膨胀蒸发制冷,吸热后的制冷剂最后流入压缩机32,依此循环。室外排风模块4包括第三框架41和装设在第三框架 41的若干第一风机42(如图7所示)。室内送风模块5包括第四框架51和装设在第四框架51的若干第二风机52(如图8所示)。控制柜用于控制换热模块2、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的运行。
32.新风通过室外新风口进入换热芯体22,喷淋单元23对进入换热芯体22 的新风进行喷淋,降低新风温度,降温后的新风依次经过压缩机32、冷凝器 33,而后通过室外排风模块4和室外排风口被排至室外。室内回风经室内回风口进入箱体1后通过室内送风模块5送至换热芯体22的干通道,被换热芯体22的湿通道蒸发冷却带走热量,使其焓值降低,实现预冷的目标,初步降温后的回风再经过蒸发器24实现二次冷却,使回风温度进一步降低,而后,经室内送风口被送至室内环境中。
33.请先参阅图3,如图3所示,换热模块2、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在水平方向依次排布,室内送风模块5设于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的上方。第一框架21的高度
高于第二框架31,第二框架31与第一框架 21的中下部可拆卸固定,第三框架41与第二框架31可拆卸固定,第四框架51与第一框架21的上部可拆卸固定。具体的,第二框架31、第三框架41的上方固定有一水平支撑板6,第四框架51可拆卸固定在水平支撑板6上。
34.在该实施例中,第四框架51与第一框架21通过l型板锁螺丝可拆卸固定,第二框架31与第一框架21通过锁螺丝可拆卸固定,第三框架41与第二框架31同样通过锁螺丝可拆卸固定。当然,具体实施中不以各个框架之间的具体固定方式为限制。
35.在该实施例中,换热芯体22为板翅式换热芯体。如图1、图4所示,换热芯体22倾斜设置在第一框架21内。室外新风和室内回风经过换热芯体22 形成交叉的x形流路进行换热,减小了由于风道转角较大造成的局部阻力损失,同时,倾斜设置换热芯体22也能节省空间,使得整体布局更为紧凑,减少整个换热模块2的外观尺寸。此外,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喷淋单元23设置在室外新风口与换热芯体22之间,可以提高换热芯体22的换热效果,且可避免漏水吹水的问题。
36.请参阅图4、图5,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框架21包括方形框体211和设于方形框体211内用于支撑换热芯体22的支撑框体212,支撑框体212包括倾斜设置的两支撑平台2121、2122,两支撑平台2121、2122构成v字状,两支撑平台2121、2122的一端分别与方形框体211的下端固定,另一端与方形框体211的中部固定,两支撑平台2121、2122与方形框体211中下部所围成结构的截面呈m型。第一框架21使用m型设计,结构简单,换热芯体22 吊装方便。蒸发器24挂在其中一支撑平台2122之下。
37.接下来请参阅图3、图7,室外排风模块4设置在室外排风口与冷凝器33 之间,其包括并排设置的至少两组风机420,每一组风机420包括在竖直方向呈上下相对设置的至少两第一风机42,第三框架41包括框架主体411和将框架主体411划分成多个安装区域412的隔板413,每一安装区域412内设有一第一风机42。通过隔板413形成静压箱设计,各个第一风机42间气流不会相互干扰。具体的,室外排风模块4包括三组风机420,每组风机420均包括有两个在竖直方向呈上下相对设置的第一风机42。每组风机420的电源线和通讯线接到指定接线板,并预留航空接头方便电线快接。
38.接下来请参阅图8,室内送风模块5包括至少一风机阵列53。风机阵列 53包括排成一列的若干第二风机52、设于若干第二风机52的两相对侧的两固定板54,以及设于两固定板54之间的两滑轨55,两固定板54固定在第四框架51,两滑轨55位于若干第二风机52的两相对侧且呈正对设置。每一第二风机52分别固定在一支撑板56上,每一支撑板56分别通过锁定件57与两固定板54可拆卸固定。支撑板56位于滑轨55的上侧,于取消锁定件57 对对应的支撑板56的固定时,对应的支撑板56承载第二风机52沿两固定板 54下沉至两滑轨55上。其中,锁定件57为螺栓,每一支撑板56与一固定板 54之间通过排成一列的两个螺栓57可拆卸固定。
39.通过两相对设置的固定板54分别固定每列承载风机的支撑板56的两侧,并在每列风机的两相对侧设置滑轨55,当需要检修某一第二风机52时,取消固定板54上的锁定件57对支撑该第二风机52的支撑板56的固定,此时,支撑板56会承载其上的第二风机52沿固定板54下沉至滑轨55上,因此,检修人员可以拖动第二风机52沿滑轨55移动至室内送风模块5外侧,便于第二风机52的检修。同时,利用两滑轨55支撑起待检修的第二风机 52,无需检修人员托起第二风机52,避免由于操作不慎导致风机落下砸伤检修人员。此外,滑轨55还充当
走线线槽的作用,可以容置风机线缆(电源线、通讯线等),减少风机线缆的额外走线线槽。
40.如图8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室内送风模块5包括有两个风机阵列53,两个风机阵列53在行向并排设置在第四框架51上。每一风机阵列53包括排成一列的三个第二风机52,行向上的两个第二风机52呈正对设置。
41.接下来请参阅图11,支撑板56包括与第二风机52固定的支撑部561、分别对应与一固定板54可拆卸固定的两锁定部562以及分别对应与一滑轨55 配合的两滑动部563。支撑部561为水平设置的板状,两锁定部562接在支撑部561的下侧,两滑动部563分别对应接在一锁定部562的下侧,滑动部563 与滑轨55平行。当对应的支撑板56承载第二风机52沿两固定板54下沉一定距离后,两滑动部563分别与对应的一滑轨55接触并被滑轨55支撑。借由支撑板56的该结构设计,支撑板56的结构更加稳固,且在受到拖动时,可以更稳定地沿滑轨55滑动。
42.在该实施例中,两滑轨55分别对应焊接固定在一固定板54上。滑轨55 包括竖直设置的并与固定板54固定的固定部551、自固定部551的上下两端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上水平部552和下水平部553、自上水平部552的末端向下延伸形成的上竖直部554以及自下水平部553的末端向上延伸形成的下竖直部555。于取消锁定件57对对应的支撑板56的固定时,对应的支撑板 56承载其上的第二风机52沿两固定板54下沉至上水平部552上。滑轨55具有4处折弯,加强了滑轨55的承重,确保检修过程中第二风机52不会跌落伤人。同时,固定部551、上水平部552、下水平部553、上竖直部554、下竖直部555围成容置槽556,容置槽556可以作为走线线槽容置风机线缆(电源线、通讯线等),减少风机线缆的额外走线线槽。进一步地,上水平部552 在面向第二风机52的方向超出下水平部553,且上竖直部554的自由端与下竖直部555的自由端之间具有间隙557,以此,便于风机线缆在容置槽556的取放。
43.接下来请参阅图9、图10,每一第二风机52的上侧对应装设有一导风圈 58,导风圈58的上侧与第四框架51的顶板511固定,于对应的支撑板56承载其上的第二风机52沿两固定板54下沉的过程中,第四框架51的顶板56 阻止导风圈58随第二风机52下沉。室内送风模块5上侧的风在导风圈58的导向作用下,第二风机52通电转动将其吸入室内送风模块5下侧的风道。
44.具体的,在支撑板56与两固定板54固定的情况下,即第二风机52正常使用情况下,导风圈58的下端穿设在第二风机52,即是,导风圈58与第二风机52干涉。在该实施例中,支撑板56与滑轨55之间的距离与导风圈58 穿入第二风机52的深度一致。因此,于对应的支撑板56承载其上的第二风机52下沉至两滑轨55上时,第二风机52正好脱离与其对应的导风圈58。第二风机52既可以下沉至滑轨55上,也避免了第二风机52大幅度下沉砸伤检修人员。
45.附带一提的是,具体实施中,可根据具体需求对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进行互换。
46.综上,本实用新型为模块化设计,分成控制柜、换热模块2、压缩冷凝模块3、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五个大模块,每个模块分别通过框架进行支撑和收纳,各个模块可在分开独立组装完成之后,再分别吊入箱体1 内进行拼接即可,组装安装快捷;且,相较于各个组成部件均为散件的形式,本实用新型各个模块的安装顺序不受其它模块影响,可以大大提高组装效率。甚至,每个模块的位置也可以进行变动,例如把室外排风模块4、室内送风模块5放到箱体1以外等,通过风管连接即可,安装灵活方便。
47.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