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带调整夹、同步带组件及3d打印机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打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同步带调整夹、同步带组件及3d打印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同步带张紧机构大多都是通过调节螺母与螺丝的松紧来拉紧或松开同步带轮、惰轮,或直接调节电机的安装位置,以实现同步带的张紧。现有的同步带张紧机构,结构零部件数量多、体型大,结构安装复杂且零部件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同步带调整夹、同步带组件及3d打印机,能够解决结构零部件数量多、体型大,结构安装复杂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同步带调整夹,应用于同步带,所述同步带具有第一啮齿,同步带调整夹包括主体部和连接件,其中,主体部开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容置所述同步带,所述容置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啮齿,所述第二啮齿用于与所述第一啮齿配合,以将所述同步带固定在所述主体部内。连接件连接在所述主体部上,用于将所述主体部与一外部支架进行连接。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朝向平行于所述第二啮齿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开口的朝向垂直于第二啮齿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二啮齿的厚度方向。
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置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槽壁和第二槽壁之间的第三槽壁;所述第三槽壁朝向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啮齿设置在所述第一槽壁和所述第二槽壁的至少一者上。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背。
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部一体成型,或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主体部螺纹连接。
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螺杆和与所述螺杆配合的螺母,所述螺杆与所述外部支架通过螺纹进行连接。
10.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同步带组件,包括支架、同步带和上述同步带调整夹;其中,同步带具有第一啮齿,所述同步带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支架;所述同步带调整夹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支架可调节连接;所述第二端部容置于所述容置槽内,且所述第一啮齿与所述第二啮齿配合,以将所述第二端部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
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同步带调整夹的安装位,所述安装位的一端设有一连接机构,用于与所述连接件可调节连接。
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带的绕设于所述支架上。
1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3d打印机,包括打印头、工作台以及上述同步带组件;其中,所述同步带组件与所述打印头和工作台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使所述打印头和工作台中的至少一者沿所述同步带运动。
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技术通过在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上设置第二啮齿,使其与同步带的第一啮齿结合,从而将同步带固定连接在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内;并通过连接件将主体部可调节连接至支架上,以通过调节连接件来调节同步带的张紧,该同步带调整夹只需要两三个零件的配合使用就可调节同步带的张紧,体积小,安装简单,且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3d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3d打印机中的同步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调整夹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3d打印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3d打印机中的同步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提供了一种3d打印机,该3d打印机可以是3d3d打印机。3d打印机包括机架10、打印头30、工作台50以及同步带组件70,其中,打印头30、工作台50以及同步带组件70均连接在机架10上。打印头30用于出料,工作台50用于承载打印出的产品。同步带组件70与打印头30和工作台50中的至少一者连接,以使得打印头30和工作台50中的至少一者沿同步带组件70中的同步带运动,从而调节打印头30和/或工作台50的位置。
23.同步带组件70包括支架71、同步带72和同步带调整夹73,其中,同步带72连接于支架71以及同步带调整夹73上。同步带调整夹73与支架71可调节连接。
24.具体而言,支架71包括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架711、第二支架712和第三支架713,第一支架711、第二支架712和第三支架713之间通过连接杆715进行连接。连接杆7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它实施例中,连接杆71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两个以上。连接杆71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711和第三支架713上。第二支架712滑动连接在连接杆715上。第一支架711和第三支架713固定在机架10的两侧。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架712上
设置有用于安装同步带调整夹73的安装机构714,安装机构714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上开设有螺孔。打印头30设置在支架71上,具体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架712上。第二支架71内还设置有驱动装置(图未示),一些实施例中,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上可以连接传动齿轮。
25.同步带72包括第一端部721和第二端部722,第一端部721与支架71连接,第二端部722与同步带调整夹73连接。如图3所示,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的结构示意图,同步带72上设有第一啮齿723。
26.同步带调整夹73安装在安装机构714上(如图2所示)。请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调整夹的结构示意图,同步带调整夹73包括主体部731和连接件733,连接件733连接在主体部731上,并将主体部731可调节连接在支架71上。
27.具体地,连接件733可以与主体部731一体成型。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733也可以与主体部731螺纹连接,例如,连接件733的外表面可以设置外螺纹,主体部731上可以设置连接通孔,并在连接通孔内设置内螺纹,将连接件733旋入连接通孔内,通过外螺纹和内螺纹的配合实现连接件733和主体部731之间的连接。
28.连接件733与安装机构714之间可调节连接。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连接件733包括螺杆732和螺母737,螺杆735与支架71(如支架71的安装机构714)通过螺纹进行连接。具体地,将螺杆735从安装机构714的连接板的一侧旋入连接板上的螺孔后,从连接板的另一侧将螺母旋至螺杆735上,以将螺杆735固定在连接板上。
29.主体部731开设有容置槽701,容置槽701用于容置同步带72的第二端部722。容置槽701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啮齿732,第二啮齿732用于与第一啮齿723配合,以将同步带72固定在主体部732内。第一啮齿723与第二啮齿732的齿形相同,例如,第一啮齿723与第二啮齿732均为圆弧齿、梯形齿或者双面齿等,以使两者相互啮合,从而将同步带72的第二端部722固定在容置槽701内。主体部731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塑胶制成。
30.如图5所示,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的结构示意图,容置槽701具有第一开口702和第二开口703。第一开口702的朝向平行于第二啮齿732的延伸方向(如图5中的z轴方向),第二开口703的朝向垂直于第二啮齿732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二啮齿732的厚度方向(如图5中的x轴方向),即,第二开口703朝向图5中的y轴方向,且第二开口703与连接件733相背。其中,第二啮齿732的延伸方向和厚度方向。
31.容置槽70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734和第二槽壁736,以及连接于第一槽壁734和第二槽壁736之间的第三槽壁738。第三槽壁738朝向第二开口703。第二啮齿732设置在第一槽壁734和第二槽壁736的至少一者上。例如,当同步带72的两面均设有第一啮齿723时,第一槽壁734和第二槽壁736上均设有第二啮齿732;当同步带72上仅一面设有第一啮齿723时,第一槽壁734和第二槽壁736其中之一设置第二啮齿732。
32.可以理解的是,在安装同步带72的第二端部722时,可以将第二端部722移动至第一开口702所在的一侧,并转动同步带72以使第二端部722的第一啮齿72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啮齿732的延伸方向平行,从而将第二端部722从第一开口702插入容置槽701内,并使第一啮齿723和第二啮齿732相互啮合。同步带72的其余部分则从第二开口703伸出至主体部731之外。
33.如图2所示,位于主体部731之外的同步带72的部分绕设在支架71上。举例而言,同
步带72的第二端部722连接在同步带调整夹73上,同步带调整夹73设置在第二支架712上,同步带72的其余部分先后绕第三支架713和第一支架711后弯折至第二支架712,其第一端部721被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架712上。
34.另一些实施例中,同步带72也可以呈直线形连接于支架71和同步带调整夹73之间,此时,同步带调整夹73可以设置在第一支架711上,同步带72的第二端部722连接在同步带调整夹73上,第一端部721则连接在第三支架713上。
35.第二支架712内的传动齿轮可以与同步带72啮合。当电机转动时候,传动齿轮随之转动,传动齿轮与同步带72之间则发生相对移动,以使第二支架712沿着同步带72发生相对移动,从而使得打印头30沿着同步带发生移动,以调节打印头30的位置。
36.当需要调节同步带72的张紧时,只需旋转螺母737,调整主体部731与螺母737之间的距离即可。
37.可以理解地,连接件与支架之间的可调节连接还可以是其它方式,只要能实现将同步带调整夹73锁定在支架71上,并在外力干涉下,能调整同步带调整夹73中主体部731相对于支架71的距离即可。
38.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工作台50也可以与一同步带组件70连接,例如,工作台50设置在第二支架712上,传动齿轮与同步带72之间发生相对移动时,第二支架712沿同步带72移动,从而使第二支架712上的工作台50也沿同步带72移动,进而调节工作台50的位置。一些实施例中,工作台50和打印头30均可实现调节。
39.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在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上设置第二啮齿,使其与同步带的第一啮齿结合,从而将同步带固定连接在同步带调整夹的主体部内;并通过连接件将主体部可调节连接至支架上,以通过调节连接件来调节同步带的张紧,该同步带调整夹只需要两三个零件的配合使用就可调节同步带的张紧,体积小,安装简单,且制造成本低。
4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