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大闸蟹养殖捕捉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大闸蟹养殖用捕捉装置。
背景技术:
2.大闸蟹是河蟹的一种,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一般来说,大闸蟹特指长江系的中华绒螯蟹,现引种到各大湖区都有培育养殖,过去大闸蟹在长江口近海产苗,长成幼蟹后,逆长江洄游,生长在长江下游一带的湖河港汊中,养殖是指培育和繁殖动植物,养殖包括家畜养殖、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等种类。
3.养殖的大闸蟹在捕捉的时候,饲养人员会将笼网放进养殖池内,进行捕捉,且传统的笼网不具备固定的结构,不便于收网拿取,因此笼网放进养殖池内需要使用其他工具将笼网固定,收网时需要将固定工具与笼网分开,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闸蟹养殖用捕捉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大闸蟹养殖用捕捉装置,包括:
8.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柱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柱的外侧均设置有套筒,所述连接块和套筒的内侧均设置有连接片;
9.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柱顶端连接块外侧的连接片内部铰接有第一拉杆,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柱底部连接块外侧的连接片铰接有第二拉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
10.笼网,所述笼网设置在支撑杆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杆。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底部连接块的底部安装有定位柱,套筒的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外侧套设有半圆框,所述半圆框靠近套筒的一端两侧安装有卡块。
12.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所述第三连接杆的内部设置有螺纹孔,且第三连接杆通过该螺纹孔螺纹连接在螺纹杆的外侧。
13.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侧安装有螺钉,所述螺钉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母,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外侧设置有与螺钉相适配的滑槽,所述螺母的底部且位于螺钉的外侧设置有垫片。
14.优选的,所述第一拉杆设置有若干个,且每两个第一拉杆通过转轴相互铰接,所述第一拉杆的另一端与连接片相铰接,所述支撑杆和连接柱通过顶端的连接块和第一拉杆相
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二拉杆共设置有若干个,且每两个第二拉杆通过转轴交叉铰接,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与套筒外侧的连接片相铰接,且第二拉杆的另一端与底部设置的连接块外侧的连接片相铰接。
16.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闸蟹养殖用捕捉装置,其具备的有益效果如下:
17.1、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拉杆、第二拉杆、支撑杆、套筒、弹簧、半圆框和定位柱,套筒在支撑杆的外侧滑动,可将整个装置进行折叠收放,定位柱可将撑起的笼网在养殖池的底部进行定位固定,不需使用其他工具将撑起的笼网在养殖池底部固定,结构简单易操作。
18.2、该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第三连接杆、螺纹杆、螺钉和螺母,第二连接杆在第一连接杆的内部可以向上滑动,第三连接杆通过螺纹杆在第二连接杆的内部可向上延伸,将撑起的笼网放进养殖池底部固定的时候,可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向上延伸,收网的时候拉动第三连接杆,将定位柱在养殖池的底部拔出,即可将笼网在养殖池内取出。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支撑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套筒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连接杆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支撑杆;2、连接块;3、连接片;4、第一拉杆;5、套筒;6、定位柱;7、第二拉杆;8、第一连接杆;9、笼网;10、第二连接杆;11、第三连接杆;12、弹簧;13、半圆框;14、螺纹杆;15、螺钉;16、螺母;17、连接柱。
具体实施方式
2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一种大闸蟹养殖用捕捉装置,如图1-6所示,包括:
27.支撑杆1,支撑杆1的一侧设置有连接柱17,支撑杆1和连接柱17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块2,支撑杆1和连接柱17的外侧均设置有套筒5,连接块2和套筒5的内侧均设置有连接片3,支撑杆1底部连接块2的底部安装有定位柱6,套筒5的内壁两侧对称设置有弹簧12,弹簧12的外侧套设有半圆框13,半圆框13靠近套筒5的一端两侧安装有卡块,半圆框13通过卡块限制在套筒5的内部,支撑杆1的外侧设置有与半圆框13相适配的滑槽,且该滑槽表面开设有与半圆框13相适配的卡孔;
28.支撑杆1和连接柱17顶端连接块2外侧的连接片3内部铰接有第一拉杆4,支撑杆1和连接柱17底部连接块2外侧的连接片3铰接有第二拉杆7,支撑杆1的顶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8;
29.笼网9,笼网9设置在支撑杆1的外侧,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连接杆10,第二连接杆10的内部设置有第三连接杆11,第二连接杆10的内部安装有螺纹杆14,第三连接
杆11的内部设置有螺纹孔,且第三连接杆11通过该螺纹孔螺纹连接在螺纹杆14的外侧,笼网9的表面设置有圆形通口,第三连接杆11通过螺纹杆14可在第二连接杆10的内部向上转动伸长。
30.第二连接杆10的外侧安装有螺钉15,螺钉15的外侧螺纹连接有螺母16,第一连接杆8的外侧设置有与螺钉15相适配的滑槽,螺母16的底部且位于螺钉15的外侧设置有垫片,第二连接杆10在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滑动,通过外侧的螺钉15和螺母16可将第二连接杆10在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固定。
31.第一拉杆4设置有若干个,且每两个第一拉杆4通过转轴相互铰接,第一拉杆4的另一端与连接片3相铰接,支撑杆1和连接柱17通过顶端的连接块2和第一拉杆4相连接,连接柱17共设置有五组,连接柱17的外侧均设置有套筒5,且每组连接柱17均通过两侧第一拉杆4相互铰接连接,连接柱17的外侧设置有与半圆框13相适配的滑槽,且该滑槽表面开设有与半圆框13相适配的卡孔。
32.第二拉杆7共设置有若干个,且每两个第二拉杆7通过转轴交叉铰接,第二拉杆7的一端与套筒5外侧的连接片3相铰接,且第二拉杆7的另一端与底部设置的连接块2外侧的连接片3相铰接,支撑杆1的底部两侧均铰接有第二拉杆7,第二拉杆7每两个相互交叉铰接,且第二拉杆7的一端与套筒5铰接另一端与底部的连接块2铰接。
33.工作原理:参考图1-图6;
34.滑动套筒5,使套筒5在支撑杆1和连接柱17的外侧滑动,将套筒5内部的半圆框13卡进支撑杆1和连接柱17外侧滑槽表面的卡孔内部,将套筒5在支撑杆1和连接柱17的外侧卡紧固定,拉开连接柱17,使第一拉杆4和第二拉杆7张开,第一拉杆4和第二拉杆7张开后,将笼网9进行支撑;
35.笼网9支撑之后,将第一连接杆8外侧的螺母16在拧松,使螺母16和垫片不再紧贴于第一连接杆8的外侧,将第二连接杆10在第一连接杆8的内部向上滑动,第二连接杆10向上滑动之后,再将螺母16在螺钉15的外侧拧紧,使垫片与第一连接杆8紧贴,将第二连接杆10在第一连接杆8的额内部固定;
36.第二连接杆10固定完成后,转动第三连接杆11,第三连接杆11通过第二连接杆10内部的螺纹杆14向上转动伸长,第三连接杆11伸长之后,将笼网9放入养殖池里,将底部的定位柱6插入养殖池的底部将笼网9进行固定,通过笼网9外表面设置的通口使大闸蟹进入笼网9的内部,将其进行捕捉。
37.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