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209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按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强化结构的倍数按键。


背景技术:

2.在键盘的多个按键中,除了一般的标准按键之外,也包含有一些外型上较为特殊的按键,例如倍数按键。此种按键由于长度较宽度还要来得长,因此当被使用者按压时,容易产生倾斜甚至于卡住的情况。因此,目前现有的倍数按键设计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按键够将具有强化结构功能的弯折杆体固定于两剪刀式连接元件上,除了能够提高剪刀式连接元件结构上的强度和平衡性之外,同时也提升按键的键帽在升降移动过程中的稳定性。
4.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按键包括一键帽、一底板、一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一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以及一弯折杆体。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设置在键帽与底板之间。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包括一第一内框架以及一第一外框架。第一内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一外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一外框架包括一第一滑动端、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支臂以及一第二支臂。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相对设置,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相对设置,第一支臂连接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第二支臂连接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设置在键帽与底板之间。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位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旁。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包括一第二内框架以及一第二外框架。第二内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二外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二外框架包括一第二滑动端、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三支臂以及一第四支臂。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相对设置,第三支臂与第四支臂相对设置,第三支臂连接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第四支臂连接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弯折杆体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弯折杆体包括一第一区段、一第二区段、一第三区段、一第四区段、一第五区段、一第六区段、一第七区段、一第八区段以及一第九区段。第二区段自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二区段固定于第二支臂上。第三区段自第二区段弯折而成,第三区段固定于第一固定端上。第四区段自第三区段弯折而成,第四区段固定于第一支臂上。第五区段自第四区段弯折而成,第五区段固定于第一支臂上。第六区段自第一区段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第六区段固定于第三支臂上。第七区段自第六区段弯折而成,第七区段固定于第二固定端上。第八区段自第七区段弯折而成,第八区段固定于第四支臂上。第九区段自第八区段弯折而成,第九区段固定于第四支臂上。
5.较佳者,第一支臂远离第二外框架,第二支臂邻近第二外框架,第三支臂邻近第一外框架,第四支臂远离第一外框架。
6.较佳者,第一支臂设置有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五区段,第一支臂设置有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四区段,第一固定端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三区段,第二支臂包括一
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二区段,第二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一区段,第三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一区段,第三支臂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六区段,第二固定端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七区段,第四支臂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八区段,第四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九区段。
7.较佳者,弯折杆体与第一外框架以及第二外框架,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
8.较佳者,按键还包括一弹性体以及一薄膜开关,弹性体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第一区段、第二区段以及第六区段之间,薄膜开关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弹性体以及底板之间。
9.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按键。按键包括一键帽、一底板、一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一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一第一弯折杆体以及一第二弯折杆体。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设置在键帽与底板之间。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包括一第一内框架以及一第一外框架。第一内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一外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一外框架包括一第一滑动端、一第一固定端、一第一支臂以及一第二支臂。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相对设置,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相对设置,第一支臂连接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第二支臂连接第一滑动端以及第一固定端。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设置在键帽与底板之间,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位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旁。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包括一第二内框架以及一第二外框架。第二内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二外框架分别连接键帽以及底板。第二外框架包括一第二滑动端、一第二固定端、一第三支臂以及一第四支臂。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相对设置,第三支臂与第四支臂相对设置,第三支臂连接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第四支臂连接第二滑动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第一弯折杆体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第一弯折杆体包括一第一区段、一第二区段、一第三区段、一第四区段以及一第五区段。第一区段固定于第一固定端以及第二固定端。第二区段自第一区段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二区段固定于第一支臂上。第三区段自第二区段弯折而成,第三区段固定于第一支臂上。第四区段自第一区段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第四区段固定于第四支臂上。第五区段自第四区段弯折而成,第五区段固定于第四支臂上。第二弯折杆体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第二弯折杆体包括一第六区段、一第七区段、一第八区段、一第九区段以及一第十区段。第六区段与第一区段固定在一起。第七区段自第六区段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七区段固定于第二支臂上。第八区段自第七区段弯折而成,第八区段固定于第二支臂上。第九区段自第六区段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第九区段固定于第三支臂上。第十区段自第九区段弯折而成,第十区段固定于第三支臂上。
10.较佳者,第一支臂远离第二外框架,第二支臂邻近第二外框架,第三支臂邻近第一外框架,第四支臂远离第一外框架。
11.较佳者,第一支臂设置有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三区段,第一支臂设置有一限位卡槽用以固定第二区段,第一固定端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一区段,第二支臂包括一限位卡槽用以固定第七区段,第二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八区段,第三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十区段,第三支臂包括一限位卡槽用以固定第九区段,第二固定端包括一限位卡勾用以固定第一区段,第四支臂包括一限位卡槽用以固定第四区段,第四支臂包括一枢接卡勾用以固定第五区段。
12.较佳者,第一弯折杆体与第一外框架以及第二外框架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第
二弯折杆体与第一外框架以及第二外框架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
13.较佳者,按键还包括一弹性体以及一薄膜开关,弹性体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键帽与底板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设置于第六区段、第七区段以及第九区段之间,薄膜开关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弹性体以及底板之间。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弯折杆体以及弯折杆体来加强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在结构上的强度、平衡性以及两者的连动性,而且弯折杆体以及弯折杆体的多个弯折的区段,将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的第一外框架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的第二外框架的多个侧边(接近3/4)都予以包覆,更增加其结构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一按键的立体图。
16.图2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的一爆炸图。
17.图3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的另一爆炸图。
18.图4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中,剪刀式连接元件与弯折杆体的爆炸图。
19.图5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中,剪刀式连接元件与弯折杆体的立体图。
20.图6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一按键的立体图。
21.图7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的一爆炸图。
22.图8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的另一爆炸图。
23.图9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中,剪刀式连接元件与两个弯折杆体的爆炸图。
24.图10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中,剪刀式连接元件与两个弯折杆体的立体图。
25.附图标记如下:
26.1:按键
27.2:键帽
28.21:卡勾
29.22:卡勾
30.3:弯折杆体
31.3a:第一区段
32.3b:第二区段
33.3c:第三区段
34.3d:第四区段
35.3e:第五区段
36.3f:第六区段
37.3g:第七区段
38.3h:第八区段
39.3i:第九区段
40.4: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
41.41:第一内框架
42.411:固定端
43.4111:枢转轴
44.412:滑动端
45.4121:滑动轴
46.42:第一外框架
47.421:固定端
48.4211:枢转轴
49.4212:限位卡勾
50.422:滑动端
51.4221:滑动轴
52.423:第一支臂
53.4231:枢接卡勾
54.4232:限位卡勾
55.4233:限位卡槽
56.424:第二支臂
57.4241:枢接卡勾
58.4242:限位卡勾
59.4243:限位卡槽
60.5: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
61.51:第一内框架
62.511:固定端
63.5111:枢转轴
64.512:滑动端
65.5121:滑动轴
66.52:第一外框架
67.521:固定端
68.5211:枢转轴
69.5212:限位卡勾
70.522:滑动端
71.5221:滑动轴
72.523:第三支臂
73.5231:枢接卡勾
74.5232:限位卡勾
75.5233:限位卡槽
76.524:第四支臂
77.5241:枢接卡勾
78.5242:限位卡勾
79.5243:限位卡槽
80.6:弹性体
81.7:薄膜开关
82.8:底板
83.81:卡勾
84.82:卡勾
85.9:弯折杆体
86.9a:第六区段
87.9b:第七区段
88.9c:第八区段
89.9d:第九区段
90.9e:第十区段
具体实施方式
91.以下提出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仅用以作为范例说明,并不会限缩本实用新型欲保护的范围。此外,实施例中的附图省略不必要或以通常技术即可完成的元件,以清楚显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92.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提供一按键,请同时参考至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图1为按键的立体图。图2与图3则是该按键的部分爆炸图以及爆炸图。图4与图5为按键的剪刀式连接元件与弯折杆体的爆炸图以及立体图。
93.按键1包括一键帽2、一弯折杆体3、一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一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一弹性体6、一薄膜开关7以及一底板8。其中,弹性体6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键帽2与底板8之间,而在水平方向上则设置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此外,薄膜开关7在垂直方向上则设置在弹性体6以及底板8之间。
94.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能应用在倍数按键此种键帽长度大于宽度的特殊按键,因此在水平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剪刀式连接元件4、5,并且将弹性体6设置在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而由于弹性体6设置于按键1的中央位置,并位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因此当键帽2被下压时,即使不是被按压在键帽2的正中央,也都能顺利地通过弹性体6的形变而触发下方的薄膜开关7。
95.按键1的弯折杆体3,可以采用一种由金属材质所制成的杆体,并且在外型上是一种多次弯折的结构。弯折杆体3用以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弯折杆体3包括一第一区段3a、一第二区段3b、一第三区段3c、一第四区段3d、一第五区段3e、一第六区段3f、一第七区段3g、一第八区段3h以及一第九区段3i。第一区段3a为弯折杆体3的中央区段,一端连接至第二区段3b,另一端则连接至第六区段3f。其中,第二区段3b自第一区段3a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三区段3c自第二区段3b弯折而成,第四区段3d自第三区段3c弯折而成,第五区段3e自第四区段3d弯折而成。此外,第六区段3f自第一区段3a的另一端弯折而成,第七区段3g自第六区段3f弯折而成,第八区段3h自第七区段3g弯折而成,第九区段3i自第八区段3h弯折而成。
96.本实施例所提供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弹性体6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彼此之间沿一水平方向(例如沿平行于x轴方向)配置,而不是在垂直方向(沿z轴方向)上重叠。
97.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设置在键帽2与底板8之间。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包括有第一内框架41以及一第一外框架42,第一外框架42设置于第一内框架41的外围,两者组合在一起后可产生如剪刀作动方式一样的相对转动。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则包含有一第二内框架51以及一第二外框架52,第二外框架52设置于第二内框架51的外围,两者组合在一起后可产生如剪刀作动方式一样的相对转动。
98.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的第一内框架41具有一固定端411以及一滑动端412,固定端411以及滑动端412分别连接至键帽2以及底板8。此外,第一内框架41在固定端41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4111,并且在滑动端41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4121。
99.第一外框架42也具有一固定端421以及一滑动端422,其中,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分别连接至底板8以及键帽2。第一外框架42在固定端42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4211以及一限位卡勾4212,而在滑动端42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4221,其中,限位卡勾421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三区段3c。
100.此外,第一外框架42具有一第一支臂423以及一第二支臂424,第一支臂423与第二支臂424为相对的两端,第一支臂423连接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第二支臂424也连接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而就水平设置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旁的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而言,第一支臂423位于远离第二外框架52的位置,而第二支臂424则位于邻近第二外框架52的位置。
101.第一外框架42在第一支臂423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4231以及一限位卡勾4232,并且在第二支臂424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4241以及一限位卡勾4242。其中,枢接卡勾423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五区段3e,限位卡勾423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四区段3d,枢接卡勾424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一区段3a,限位卡勾424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二区段3b。
102.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第二内框架51具有一固定端511以及一滑动端512,固定端511以及滑动端512分别连接至键帽2以及底板8。此外,第二内框架51在固定端51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5111,并且在滑动端51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5121。
103.第二外框架52也具有一固定端521以及一滑动端522,其中,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分别连接至底板8以及键帽2。第二外框架52在固定端52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5211以及一限位卡勾5212,而在滑动端52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5221。其中,限位卡勾521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七区段3g。
104.此外,第二外框架52具有一第三支臂523以及一第四支臂524,第三支臂523与第四支臂524为相对的两端,第三支臂523连接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第四支臂524也连接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而就水平设置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旁的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而言,第三支臂523位于邻近第一外框架42的位置,而第四支臂524则位于远离第一外框架42的位置。
105.第二外框架52在第三支臂523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5231以及一限位卡勾5232,并且在第四支臂524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5241以及一限位卡勾5242。其中,枢接卡勾523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一区段3a,限位卡勾523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六区段3f,枢接卡勾
524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九区段3i,限位卡勾524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八区段3h。
106.当弯折杆体3如图5所示组装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上时,第一区段3a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二支臂424的枢接卡勾4241以及第三支臂523上的枢接卡勾5231上,第二区段3b固定于第二支臂424的限位卡勾4242上,第三区段3c固定于第一固定端421的限位卡勾4212上,第四区段3d固定于第一支臂423的限位卡勾4232上,第五区段3e固定于第一支臂423的枢接卡勾4231上,第六区段3f固定于第三支臂523的限位卡勾5232上,第七区段3g固定于第二固定端521的限位卡勾5212上,第八区段3h固定于第四支臂524的限位卡勾5242上,第九区段3i固定于第四支臂524的枢接卡勾5241上。
107.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键帽2上设置有卡勾21、22,而底板8上则设置有卡勾81、82。当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组装至键帽2跟底板8上时,第一内框架41的枢转轴4111以及第二内框架51的枢转轴5111枢设在键帽2的卡勾21内,第一内框架41的滑动轴4121以及第二内框架51的滑动轴5121设置在底板8的卡勾82内,第一外框架42的枢转轴4211以及第二外框架52的枢转轴5211设置在底板8的卡勾81内,而第一外框架42的滑动轴4221以及第二外框架52的滑动轴5221设置在键帽2卡勾22内。通过上述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设置,键帽2就可相对于底板8而沿一定路径进行反复的升降移动。
108.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采用一个弯折杆体3来加强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在结构上的强度、平衡性以及两者的连动性,而且此弯折杆体3的多个弯折的区段,将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的第一外框架42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第二外框架52的多个侧边(接近3/4)都予以包覆,更增加其结构上的稳定性。此外,弯折杆体3与第一外框架42以及第二外框架52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因此在按键1的整体高度上,并不会因为设置有弯折杆体3而有太多的影响或是增加太多的厚度。此外,在按键1组装完成后,设置在按键1中央的弹性体6,在水平方向上就会位于弯折杆体3的第一区段3a、第二区段3b以及第六区段3f之间。
109.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提供一按键,请同时参考至图6、图7、图8、图9以及图10。图6为按键的立体图。图7与图8则是该按键的部分爆炸图以及爆炸图。图9与图10为按键的剪刀式连接元件与弯折杆体的爆炸图以及立体图。
110.第二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包括一键帽2、一弯折杆体3、一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一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一弹性体6、一薄膜开关7、一底板8以及一弯折杆体9。其中,弹性体6在垂直方向上设置于键帽2与底板8之间,而在水平方向上则设置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此外,薄膜开关7在垂直方向上则设置在弹性体6以及底板8之间。
111.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能应用在倍数按键此种键帽长度大于宽度的特殊按键,因此在水平方向(平行于x轴方向)上设置有两个剪刀式连接元件4、5,并且将弹性体6设置在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而由于弹性体6设置于按键1的中央位置,并位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之间,因此当键帽2被下压时,即使不是被按压在键帽2的正中央,也都能顺利地通过弹性体6的形变而触发下方的薄膜开关7。
112.按键1的弯折杆体3,可以采用一种由金属材质所制成的杆体,并且在外型上是一
种多次弯折的结构。弯折杆体3用以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弯折杆体3包括一第一区段3a、一第二区段3b、一第三区段3c、一第四区段3d以及一第五区段3e。第一区段3a为弯折杆体3的中央区段,一端连接至第二区段3b,另一端则连接至第四区段3d。其中,第二区段3b自第一区段3a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三区段3c自第二区段3b弯折而成,第四区段3d自第一区段3a弯折而成,第五区段3e自第四区段3d弯折而成。
113.按键1的弯折杆体9,可以采用一种由金属材质所制成的杆体,并且在外型上是一种多次弯折的结构。弯折杆体9同样也可用以连接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弯折杆体9包括一第六区段9a、一第七区段9b、一第八区段9c、一第九区段9d以及一第十区段9e。第六区段9a为弯折杆体9的中央区段,一端连接第七区段,另一端则连接至第九区段9d,同时第六区段9a的一侧也与第一区段3a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二区段9b自第一区段9a的一端弯折而成,第三区段9c自第二区段9b弯折而成,第四区段9d自第一区段9a弯折而成,第五区段9e自第四区段9d弯折而成。
114.本实施例所提供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弹性体6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彼此之间沿一水平方向(例如沿平行于x轴方向)配置,而不是在垂直方向(沿z轴方向)上重叠。
115.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设置在键帽2与底板8之间。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包括有第一内框架41以及一第一外框架42,第一外框架42设置于第一内框架41的外围,两者组合在一起后可产生如剪刀作动方式一样的相对转动。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则包含有一第二内框架51以及一第二外框架52,第二外框架52设置于第二内框架51的外围,两者组合在一起后可产生如剪刀作动方式一样的相对转动。
116.请参考图9,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的第一内框架41具有一固定端411以及一滑动端412,固定端411以及滑动端412分别连接至键帽2以及底板8。此外,第一内框架41在固定端41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4111,并且在滑动端41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4121。
117.第一外框架42也具有一固定端421以及一滑动端422,其中,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分别连接至底板8以及键帽2。第一外框架42在固定端42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4211以及一限位卡勾4212,而在滑动端42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4221,其中,限位卡勾421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一区段3a。
118.此外,第一外框架42具有一第一支臂423以及一第二支臂424,第一支臂423与第二支臂424为相对的两端,第一支臂423连接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第二支臂424也连接固定端421以及滑动端422。而就水平设置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旁的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而言,第一支臂423位于远离第二外框架52的位置,而第二支臂424则位于邻近第二外框架52的位置。
119.第一外框架42在第一支臂423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4231以及一限位卡槽4233,并且在第二支臂424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4241以及一限位卡槽4243。其中,枢接卡勾423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三区段3c,限位卡槽4233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二区段3b,枢接卡勾424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9的第三区段9c,限位卡槽4243用以固定弯折杆体9的第二区段9b。
120.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第二内框架51具有一固定端511以及一滑动端512,固定端511以及滑动端512分别连接至键帽2以及底板8。此外,第二内框架51在固定端51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5111,并且在滑动端51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5121。
121.第二外框架52也具有一固定端521以及一滑动端522,其中,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分别连接至底板8以及键帽2。第二外框架52在固定端521上设置有一枢转轴5211以及一限位卡勾5212,而在滑动端522上设置有一滑动轴5221。其中,限位卡勾5212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一区段3a。
122.此外,第二外框架52具有一第三支臂523以及一第四支臂524,第三支臂523与第四支臂524为相对的两端,第三支臂523连接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第四支臂524也连接固定端521以及滑动端522。而就水平设置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旁的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而言,第三支臂523位于邻近第一外框架42的位置,而第四支臂524则位于远离第一外框架42的位置。
123.第二外框架52在第三支臂523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5231以及一限位卡槽5233,并且在第四支臂524上设置有一枢接卡勾5241以及一限位卡槽5243。其中,枢接卡勾523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9的第八区段9c,限位卡槽5233用以固定弯折杆体9的第七区段9b,枢接卡勾5241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五区段3e,限位卡槽5243用以固定弯折杆体3的第四区段3d。
124.当弯折杆体3以及弯折杆体9如图10所示组装于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上时,第一区段3a固定于第一固定端421的限位卡勾4212以及第二固定端521的限位卡勾5212上,第二区段3b固定于第一支臂423的限位卡槽4233上,第三区段3c固定于第一支臂423的枢接卡勾4231上,第四区段3d固定于第四支臂524的限位卡槽5243上,第五区段3e固定于第四支臂524的枢接卡勾5241上,第七区段9b固定于第二支臂424的限位卡槽4243上,第八区段9c固定于第二支臂424的枢接卡勾4241上,第九区段9d固定于第三支臂523的限位卡槽5233上,第十区段9e固定于第三支臂523的枢接卡勾5231上。
125.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键帽2上设置有卡勾21、22,而底板8上则设置有卡勾81、82。当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与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组装至键帽2跟底板8上时,第一内框架41的枢转轴4111以及第二内框架51的枢转轴5111枢设在键帽2的卡勾21内,第一内框架41的滑动轴4121以及第二内框架51的滑动轴5121设置在底板8的卡勾82内,第一外框架42的枢转轴4211以及第二外框架52的枢转轴5211设置在底板8的卡勾81内,而第一外框架42的滑动轴4221以及第二外框架52的滑动轴5221设置在键帽2卡勾22内。通过上述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设置,键帽2就可相对于底板8而沿一定路径进行反复的升降移动。
126.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按键1中,采用弯折杆体3以及弯折杆体9来加强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在结构上的强度、平衡性以及两者的连动性,而且弯折杆体3以及弯折杆体9的多个弯折的区段,将第一剪刀式连接元件4的第一外框架42以及第二剪刀式连接元件5的第二外框架52的多个侧边(接近3/4)都予以包覆,更增加其结构上的稳定性。此外,弯折杆体3以及弯折杆体9与第一外框架42以及第二外框架52在垂直高度上部分重叠,因此在按键1的整体高度上,并不会因为设置有弯折杆体3以及弯折杆体9后有太多的影响或是增加太多的厚度。此外,在按键1组装完成后,设置在按键1中央的弹性体6,在水平方向上就会位于弯折杆体9的第六区段9a、第七区段9b以及第九区段9d之间。
1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因此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创作概念中。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