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9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


背景技术:

2.银质针多由85%白银及掺杂少许铜、铬合金熔炼而成,以颈部肌肉僵硬、痉挛为主的病症通过银质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银质针疗法主要针对病程较长的慢性软组织疼痛,经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且伴有局部软组织僵硬劳损的病症,通过银质针的透热治疗,可以很好地改善局部循环、松解肌肉、解除神经压迫,达到长期治愈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时常会出现由于热传导导致皮肤烧伤,或者由于针倒伏贴近皮肤导致皮肤烧伤。
3.现有的银质针固定夹结构设置不合理,无法定位,患者治疗期间必须需要医护人员手持银质针固定夹,增加了医护人员的治疗难度,操作十分麻烦,费时费力;而且,现有的银质针固定夹隔热效果差,医护人员使用十分不方便,实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隔热效果好、定位容易、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的新型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包括上夹板、下夹板、连接轴和扭簧,所述上夹板和下夹板中部通过连接轴铰接,所述扭簧套设在连接轴上,所述扭簧上端与上夹板固定连接,扭簧下端与下夹板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下夹板、连接轴和扭簧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上夹板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木质手柄,下夹板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木质手柄;所述上夹板的前端加持部焊接有第一铜散热层,所述第一铜散热层的下表面上固定设置有陶瓷耐热层,所述陶瓷耐热层的下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硅胶缓冲层,该硅胶缓冲层的厚度为1—3mm;所述下夹板的夹持部焊接有第二铜散热层,且第二铜散热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上的银质针定位凹槽。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夹板上焊接有第一不锈钢侧立板,所述下夹板上焊接有第二不锈钢侧立板,所述第一不锈钢侧立板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对称设置,且第一不锈钢侧立板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一起构成八字形结构。
7.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折弯边,所述第一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一双面胶条。
8.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弯边,所述第二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二双面胶条。
9.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陶瓷耐热层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下的定位凹槽。
10.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陶瓷耐热层与第一铜散热层的下表面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且所述陶瓷耐热层的厚度为1—3mm。
11.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上夹板的前端加持部的第一铜散热层使得上夹体散热性能好,陶瓷耐热层不但耐热性好,且对硅胶缓冲层起到定位作用;下夹板的夹持部第二铜散热层使得下夹体散热性能好,且第二铜散热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上的银质针定位凹槽,对现有的银质针定位可靠,使得夹持操作更加方便;第一不锈钢侧立板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一起构成八字形结构,使得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立于皮肤上,使银质针直立,保证治疗效果并避免针倒伏烧伤皮肤,同时使针产热部位远离皮肤避免皮肤烫伤。并且,第一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折弯边,第一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一双面胶条,第二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弯边,第二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二双面胶条,使得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定位更加方便、可靠;结构设计合理、隔热效果好、定位容易、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
12.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图1中i部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5.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前”、“后”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16.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新型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包括上夹板1、下夹板2、连接轴3和扭簧4,所述上夹板1和下夹板2中部通过连接轴3铰接,所述扭簧4套设在连接轴3上,所述扭簧4上端与上夹板1固定连接,扭簧4下端与下夹板2固定连接,所述上夹板1、下夹板2、连接轴3和扭簧4均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所述上夹板1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木质手柄5,下夹板2的后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木质手柄6;所述上夹板1的前端加持部焊接有第一铜散热层11,所述第一铜散热层11的下表面上固定设置有陶瓷耐热层12,所述陶瓷耐热层12的下表面上固定设置有硅胶缓冲层13,该硅胶缓冲层13的厚度为1—3mm;所述下夹板2的夹持部焊接有第二铜散热层21,且第二铜散热层2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上的银质针定位凹槽211。
17.作为优选的,通过按压或松开第一木质手柄5和第二木质手柄6,以控制上夹板1和下夹板2的前端夹持部咬合口张开或压紧,未夹持银质针时,上夹板1和下夹板2的前端夹持部压紧时所述硅胶缓冲层13的下表面与第二铜散热层21的上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木质手柄5与上夹板1的后端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固定,所述第二木质手柄6与下夹板2的后端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固定;所述银质针定位凹槽211为矩形凹槽或弧形凹槽。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结构设置更加合理,作为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上夹板1上焊接有
第一不锈钢侧立板14,所述下夹板2上焊接有第二不锈钢侧立板22,所述第一不锈钢侧立板14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22对称设置,且第一不锈钢侧立板14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22一起构成八字形结构。
19.所述第一不锈钢侧立板14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折弯边141,所述第一折弯边141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一双面胶条7。
20.所述第二不锈钢侧立板2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弯边221,所述第二折弯边221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二双面胶条8。
21.所述陶瓷耐热层12的下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下的定位凹槽121。作为优选的,所述定位凹槽121的数量设置3个以上,且定位凹槽121为矩形凹槽或弧形凹槽。
22.所述陶瓷耐热层12与第一铜散热层11的下表面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或通过螺钉连接固定,且所述陶瓷耐热层12的厚度为1—3mm。
23.实际应用时,上夹板的前端加持部的第一铜散热层使得上夹体散热性能好,陶瓷耐热层不但耐热性好,且对硅胶缓冲层起到定位作用;下夹板的夹持部第二铜散热层使得下夹体散热性能好,且第二铜散热层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开口朝上的银质针定位凹槽,对现有的银质针定位可靠,使得夹持操作更加方便;第一不锈钢侧立板和第二不锈钢侧立板一起构成八字形结构,使得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立于皮肤上,使银质针直立,保证治疗效果并避免针倒伏烧伤皮肤,同时使针产热部位远离皮肤避免皮肤烫伤。并且,第一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折弯边,第一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一双面胶条,第二不锈钢侧立板的下端设置有第二折弯边,第二折弯边的底部固定粘接有第二双面胶条,使得医用银质针隔热固定夹定位更加方便、可靠;结构设计合理、隔热效果好、定位容易、使用方便且实用性好。
24.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本领域的技术工程师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