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键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75



1.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按键结构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显示区域是空调器等常见的家用电器人机交互的主要操作界面,一般在显示区域设置有按键结构,用户通过按压按键对空调器等家用电器实现调节。
3.目前常用的按键结构包括面贴层、机械按键及pcb板,面贴层设置在机械按键的上部,面贴层与机械按键之间设置间隙或直接接触,面贴层的下表面为平整的平面,用户通过面贴层按压按键时,面贴层可形变量小于机械按键行程的时候会出现按键虚按现象,导致手感差,并且在按压的过程中机械按键与pcb板上对应电子按键之间缺少定位结构,使得机械按键与电子按键易发生错位,进而出现虚按现象,除此之外,按键变形、缺胶等问题也常会引发按键虚按等手感不好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按键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按键结构在按压操作时经常出现虚按现象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按键结构,包括面贴层、机械按键和pcb板,所述机械按键设置在所述面贴层和pcb板之间,通过所述面贴层按压所述机械按键时所述机械按键与所述pcb板接触,在所述机械按键或pcb板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用于对所述机械按键和pcb板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在按压操作时机械按键与pcb板发生错位变动,避免出现虚按现象,保证按压操作的有效性。
7.进一步的,在所述pcb板上设置有电子按键,所述限位结构与电子按键错位设置。对电子按键起到避让的作用。
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机械按键的下部,且向接近所述pcb板的方向延伸,在所述限位结构的下表面与所述pcb板之间设置第二间隙。第二间隙的设置使得机械按键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与pcb板上的电子按键接触,为机械按键移动提供空间,便于整个按键结构的开闭操作。
9.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按键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本体中间部位的按压部,所述限位结构连接在所述本体上。避让按压部,避免将限位结构与连接条连接发生频繁的形变而失去限位固定作用。
10.进一步的,所述按压部的至少一侧连接连接条,所述连接条的另一端连接在本体上,在所述连接条与所述按压部或连接条与本体之间设置通孔。通孔的设置减少了连接条与本体的接触面积,方便连接条发生形变,便于按压部上下按压回弹。
11.进一步的,所述按压部与pcb板的电子按键轴向对齐,所述电子按键设置在所述pcb板的上表面,所述按压部的底端与所述电子按键的顶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
12.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按键的顶端超出所述面贴层底部平面的距离为h,h为0.1~0.3mm,所述机械按键的顶端将所述面贴层顶起。使机械按键在面贴层的张力下减少一定距离的行程,有效改善按压手感。
13.进一步的,所述机械按键的按压部朝向所述面贴层的一侧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向接近所述pcb板的方向凹陷延伸,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按压部的中间部位。圆形凹槽孔的设置为按压部的注塑成型提供便利条件,防止按压部注塑缩水影响凸起效果,降低机械按键顶端注塑缩水带来的手感影响
14.进一步的,所述凹槽的边缘顶边形成按压部的顶端,所述顶边向所述面贴层的方向凸起延伸,所述面贴层的上边缘超出所述面贴层底部的距离为h。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按键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6.通过限位结构的设置,对机械按键和pcb板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在按压操作时机械按键与pcb板发生错位变动,保证按压操作的有效性。将机械按键的顶端设置为超出面贴层底部平面的结构,使得机械按键与面贴层产生干涉,按压操作时按键在面贴层的张力下减小行程,有效改善按键手感,避免出现虚按现象,并且机械按键与面贴层产生干涉也能够避免出现因缺胶带来的面贴层与机械按键错位现象。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按键结构。
18.所述空调器与上述按键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按键结构前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按键结构左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按键结构后视图;
22.图4为图3视角按键结构的剖视图;
23.图5为图2视角按键结构的剖视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机械按键第一视角轴视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机械按键第二视角轴视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机械按键第三视角轴视图;
27.图9为机械按键俯视图;
28.图10为机械按键前视图;
29.图11为机械按键右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机械按键,11-本体,12-按压部,13-连接条,14-通孔,15-凹槽,16-顶边,17-底端,18-限位结构,181-固定板,182-固定筋,2-面贴层,3-pcb板,31-电子按键,32-顶部,33-第一间隙,34-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33.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包括面贴层2、机械按键1和pcb板
3,机械按键1设置在面贴层2和pcb板3之间,通过面贴层2按压机械按键1,使得机械按键1与pcb板3接触产生连通信号,在机械按键1或pcb板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结构18,用于对机械按键1和pcb板3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防止在按压操作时机械按键1与pcb板发生错位变动,保证按压操作的有效性。
34.进一步的,在pcb板3上设置有电子按键31,通过面贴层2按压机械按键1时,使得机械按键1与电子按键31接触产生信号,限位结构18与电子按键31错位设置,对电子按键起到避让的作用。
35.进一步的,限位结构18垂直设置在机械按键1的下部,且向接近pcb板的方向延伸,在限位结构18的下表面与pcb板之间设置第二间隙34,第二间隙34的设置使得机械按键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与pcb板3上的电子按键31接触,为机械按键移动提供空间,便于整个按键结构的开闭操作。
36.更进一步的,限位结构18设置为三角限位筋,增加限位结构18的机械强度,防止限位结构断裂失去限位作用,进一步保证机械按键与pcb板之间的垂向定位作用。
37.优选的,限位结构18可以设置为多个,围绕机械按键1的按压部12和pcb板3的电子按键31设置,对按压部12和电子按键31的相对位置变化起到多方向限位引导的作用,充分防止二者发生错位。
38.具体的,所述限位结构18包括固定板181和固定筋182,固定板181连接在机械按键1靠近pcb板的一侧,固定筋182设置在固定板181的中部,且固定筋182沿固定板181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限位结构18整体形成三角形限位筋结构。
39.如图6~11所示,更进一步的,机械按键1包括本体11和设置在本体11中间部位的按压部12,限位结构18连接在机械按键1的本体11上,避让按压部12,避免将限位结构18与连接条13连接发生频繁的形变而失去限位固定作用。
40.按压部12的周围交替设置有连接条13和通孔14,通孔14贯穿机械按键1,按压部12通过连接条13与本体11连接,连接条13的厚度小于本体11的厚度,通孔的设置减少了连接条13与本体11的接触面积,方便连接条13发生形变,便于按压部12上下按压回弹。
41.进一步的,连接条13和通孔14均设置为近似c字形结构,增加连接条13的弹性,进而增加按压部12上下移动的灵活性。
42.优选的,连接条13设置为两个,通孔14也设置为两个,按压部12的径向两侧分别连接两个连接条13,连接条13的另一端连接在本体11上。通孔14设置在连接条13与按压部12或连接条13与本体11之间。连接条13与按压部12连接的一端宽度设置为a,a为2~5mm,更优选的,a设置为3.5mm,保证连接条与按压部的连接稳定性,防止二者连接部位断裂。
43.进一步的,按压部12与pcb板3的电子按键31轴向对齐,电子按键31设置在pcb板3的上表面,且电子按键31向接近机械按键1的方向凸起延伸,按压部12的底端17向接近pcb板3方向凸起延伸。按压部12的设置使得用户通过面贴层轻轻按压机械按键即可接触到电子按键31,实现快速有效按压操作。
44.在按压部12的底端17与电子按键31的顶部32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隙33,第一间隙33的设置使得机械按键向下移动一定距离后按压部12与pcb板3上的电子按键31接触,为机械按键移动提供空间,便于整个按键结构的开闭操作。
45.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面贴层2通过胶水粘贴设置在机械按键1的上部,pcb板
3设置在机械按键1的下部,面贴层2设置为薄膜状结构,对机械按键1和pcb板3起到保护作用,防止水、灰尘等进入按键结构内部,且面贴层2设置为可变性材料,方便按压操作时向下按下机械按键。
46.进一步的,机械按键1的顶端超出面贴层2的底部平面,机械按键1的顶端将面贴层2顶起。使得机械按键1与面贴层2产生干涉,按压操作时按键在面贴层的张力下减小行程,有效改善按键手感,避免出现虚按现象,并且机械按键1与面贴层2产生干涉也能够避免出现因缺胶带来的面贴层与机械按键错位现象。
47.优选的,机械按键1的顶端超出面贴层2底部平面的距离为h,h为0.1~0.3mm,使机械按键1在面贴层2的张力下减少0.1~0.3mm的行程,有效改善按压手感。更优选的,机械按键1的顶端超出面贴层2底部平面的距离为0.2mm,改善按压手感的同时,不会使面贴层2严重鼓包,保证按键结构整体外观美感。
48.进一步的,机械按键1的本体11低于面贴层2的底部或与面贴层2的底部平齐,将面贴层2与本体11对应边缘所在的平面定义为面贴层的底部。按压部12顶端超出本体11和面贴层2底部的距离为h。
49.具体的,按压部12朝向面贴层2的一侧设置有凹槽15,凹槽15向接近pcb板3的方向凹陷延伸,凹槽15设置在按压部12的中间部位,凹槽15设置为圆形孔状结构,凹槽15的边缘顶边16形成按压部12的顶端,顶边16向面贴层2的方向凸起延伸,顶边16的上边缘超出面贴层2底部的距离为h,使得面贴层2与按压部12对应的部位向上顶出高度h。圆形凹槽孔的设置为按压部的注塑成型提供便利条件,防止按压部注塑缩水影响凸起效果,降低机械按键顶端注塑缩水带来的手感影响。
5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按键结构还包括显示盒座,显示盒座设置在pcb板的下部,显示盒座用于支撑固定pcb板,防止向下按压机械按键时pcb板向下移动,避免损坏pcb板,同时显示盒座与面贴层2配合从上下两端对中间的机械按键和pcb板起到保护作用。
51.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设置在室内机的显示区域,形成人机交互界面,便于用户通过用户通过按键结构对空调器实现调节。
52.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