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的开口结构及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90



1.本技术涉及密封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容器的开口结构及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2.在现有容器中,容器的开口处通常利用具有螺纹的盖体配合压紧密硅胶圈形成密封,开盖时需要较大力矩,在一些情况下甚至无法徒手开盖,开盖过程比较困难。若开盖时还要借用专用的开盖工具,则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感。同时,采用螺纹连接的安全性较低,开盖痕迹不明显,不能直观判断容器是否已经被打开,不利于产品的质量安全。
3.为此,亟待设计一种容器的密封结构,以便于直观判断容器的开盖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容器的密封结构,通过在容器的口部设置环形的凸缘与密封盖的卷边结构配合,在开盖后能够直观判断容器的开盖情况,以保证产品质量的安全性。
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容器的密封结构,包括呈空心圆柱状的口部以及用于密封所述口部的密封盖;
6.所述口部的外侧壁向外凸出有环形的凸缘;
7.所述密封盖包括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包括用于与所述凸缘的侧壁贴合的第一部分以及用于与所述凸缘的下表面贴合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可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形成向内的卷边结构。
8.优选的,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拉条,所述拉条依次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盖体顶部中央的第一撕拉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外径的第二撕拉部以及延伸至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底部的第三撕拉部。
9.优选的,所述密封盖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盖体上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的顶部与所述拉条的第一撕拉部固定连接。
10.优选的,所述第二盖体的侧壁套设在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的上部。
11.优选的,所述口部与所述密封盖之间还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包括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呈片状,且至少覆盖所述口部;所述第二密封部呈环形的柱状,所述第二密封部的外侧壁与所述口部的内侧壁相抵。
12.优选的,所述凸缘的外径与所述口部的内径的比例为1.2到1.4。
1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容器的开口结构,包括呈空心圆柱状的口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口部的外侧壁向外突出有环形的凸缘,以配合密封盖上的卷边结构。
14.优选的,所述凸缘的外径与所述口部的内径的比例为1.2到1.4。
15.优选的,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为朝下方凸起的锥形面;所述凸缘的下表面与所述凸
缘的侧壁在竖直方向的夹角为100
°

16.本技术通过在容器的口部设置凸缘与密封盖上的卷边结构配合,相较于传统的螺纹连接结构,本技术在开盖后会破坏开口处与密封盖连接结构,能够直观判断容器的开盖情况,以保证容器中产品的安全性。并且密封盖为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组成的撕拉式密封盖,通过撕拉第二盖体即可使第一盖体从容器的口部脱落,开盖方便且省力。
附图说明
17.图1为密封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口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密封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密封盖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1.图中,口部1、凸缘2、第一盖体3、第一部分31、第二部分32、拉条33、第一撕拉部331、第二撕拉部332、第三撕拉部333、第二盖体4、密封垫5、第一密封部51、第二密封部52。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3.一种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密封盖。密封盖设于容器本体的口部1,将容器本体密封。如图1所示,容器的密封结构包括呈空心圆柱状的口部1和安装在口部1的密封盖。
24.如图1和图2所示,口部1的外侧壁设有向外凸出有环形的凸缘2。在本实施例中,口部1的内径与凸缘2的外径的比例为1.2~1.4,以保证口部1的结构强度,以及能够有效避免密封盖从口部1滑脱。需要说明的是,口部1的内径与凸缘2的外径的比例为可以为1.2、1.25、1.28、1.3、1.34、1.36、1.4等1.2至1.4中的任意值。以其中一款实际产品为例,口部1的内径为32mm,凸缘2的外径为41mm、高度为10mm。
25.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密封盖包括第一盖体3和设于第一盖体3上方的第二盖体4,第一盖体3与第二盖体4组成撕拉式密封盖。撕拉式密封盖是指可通过撕拉的方式进行开盖的密封盖,由于撕拉式密封盖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原理。
2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3的侧壁包括用于与凸缘2的侧壁相贴合的第一部分31和用于与凸缘2的下表面贴合的第二部分32,第二部分32可相较于第一部分31形成向内的卷边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在装配前,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均在竖直方向上;卷边结构为密封盖与口部1装配完成后形成的结构。
27.在本实施例中,凸缘2的下表面为朝下方凸起的锥形面,相较于下表面为水平面的凸缘2,在第二部分32相较于第一部分31形成向内的卷边结构的过程中,第二部分32相对于第一部分31弯折的角度小,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盖体3的侧壁因形变过大而破裂。优选的,凸缘2的下表面与凸缘2的侧壁在竖直方向上具有100
°
的夹角。
28.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体的侧壁还包括第三部分,第三部分位于第二部分下方,且与口部1的外侧壁贴合。
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3上设有拉条33,该拉条33为通过冲压、腐蚀等工艺形成的薄弱区域;第二盖体4与拉条33固定连接。在拉扯第二盖体4时,第二盖体4能够带动拉条33与第一盖体3分离,从而使密封盖形成开口或者使密封盖从口部1脱落。具体的,拉条33依
次包括位于第一盖体3顶部中央的第一撕拉部331、延伸至第一盖体3顶部外径的第二撕拉部332以及延伸侧壁底部的第三撕拉部333。
3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盖体4的顶部与第一撕拉部331固定连接,第二盖体4的侧壁套设在第一盖体3的侧壁上。第二盖体4不但能够防止第一盖体3上的拉条33因受外力撞击而损坏,还能够用作拉环33,方便将拉条33撕开。需要说明的是,为方便揭开第二盖体4,第二盖体4的侧壁的高度比第一盖体3的侧壁小,第二盖体4的侧壁仅环绕在第一盖体3的侧壁的上部。
31.在开盖过程中,向上拉扯第二盖体4,使第二盖体4带动拉条33与第一盖体3分离。当拉条33与第一盖体3分离后,第一盖体3上形成有自第一盖体3中心贯穿第一盖体3的侧壁的缺口,从而使密封盖从口部1脱落。开盖后,密封结构具有明显的破坏痕迹,能够直观判断容器以经过开盖操作,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3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盖体3由可塑性变形的材料制成,优选用成本较低的铝或铝合金。第二盖体4可选用具有弹性且成本较低的塑料制成。容器可选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33.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密封盖与口部1密封牢固,在口部1和密封盖之间还设有密封垫5,密封垫5包括至少覆盖口部1的第一密封部51以及抵接与口部1内侧壁的第二部。其中,第一密封部51呈圆形的片状,第二密封部52呈环形的柱状;第二密封部52的外侧壁与口部1的内侧壁相抵。
34.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