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主体工程是指基于地基基础之上,接受、承担和传递建设工程所有上部荷载,维持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承重结构体系,建筑主体工程的组成部分包括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和钢结构工程。装配式结构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简称,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受力构件经装配连接而成的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有利于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提高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发展绿色环保建筑,并且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建筑工程质量。与现浇施工工法相比,装配式pc结构有利于绿色施工,因为装配式施工更能符合绿色施工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境保护等要求,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降低噪音、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减少场地干扰、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专利号cn210685358u公布了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包括竖向钢管,所述竖向钢管的外表面固定套接有套管,所述套管的外表面固定安装有侧管,所述侧管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侧管的尺寸相同,四个所述侧管彼此之间的夹角为九十度,侧管的内部活动套接有插套管,所述插套管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侧管外部的连接管。该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通过圆柱口和圆插销,由于圆柱口和圆插销之间的配合,将会对连接管和伸缩管形成有效的限位作用,从而避免了连接管和伸缩管发生意外转动,同时也避免了螺栓连接存在生锈的问题,进而方便了操作人员对其进行安装和拆卸,因此增加了该装配式结构的实用性。
4.该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存在以下弊端:1、无法将建筑主体工程稳定对接于地基之上,降低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和强度;2、无法缓冲和承载建筑主体工程的所有上部荷载,同时易造成建筑主体工程在地基上产生沉陷现象,降低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7.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包括地基对接结构体,还包括装配机构和承垫木,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上端两侧浇筑有装配机构,所述装配机构具体由装配浇筑壁、装配柱、砂浆填装腔和柱孔组成,所述装配机构两侧浇筑为装配浇筑壁,所述装配浇筑壁上导通开设有柱孔,所述柱孔内贯穿安装有装配柱。
8.进一步地,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下端开设有地基腔,所述地基腔内安装有承垫木,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左右两端均浇筑有防沉陷台,所述防沉陷台下端设有内腔,所述内腔
内安装有防沉陷枕木;承垫木与防沉陷枕木用于缓冲和承载建筑主体工程的所有上部荷载,同时防止建筑主体工程在地基上产生沉陷现象,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
9.进一步地,所述防沉陷台上导通开设有一排桩孔,所述桩孔内贯穿安装有地桩,所述防沉陷台上端浇筑装配浇筑壁,所述装配浇筑壁与地基对接结构体侧壁之间形成砂浆填装腔;地桩用于将装配结构固定安装于地基上,并且砂浆填装腔用于填装砂浆,将建筑主体工程与装配结构稳定连接装配。
10.进一步地,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两端侧壁上均导通开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孔内贯穿安装有贯穿钉,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上端外侧壁上浇筑有对接腔浇筑壁,所述对接腔浇筑壁内开设有建筑主体对接腔;贯穿钉用于将地基对接结构体稳定对接于地基上,提高稳定性,增加地基的承载力。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装配机构,当装配式结构的地基对接结构体安装于地基上之后,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于装配式结构上,使得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准确镶嵌于地基对接结构体上端开设的砂浆填装腔和建筑主体对接腔内,使得建筑主体对接腔的对接腔浇筑壁对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包裹,并在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上打通用于贯穿装配柱的孔洞,使用装配柱贯穿于装配浇筑壁上的柱孔,并贯穿于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对其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进行稳定对接,最后将预调好的砂浆填充于砂浆填装腔中,直至砂浆填装腔填充满,使得砂浆凝固后,对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进行包裹固定,如此,能够将建筑主体工程稳定对接于地基之上,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和强度。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有承垫木和防沉陷枕木,在将建筑主体工程对接于地基时,需要先将装配式结构稳定安装于地基之上,将地基对接结构体下端的地基腔包裹于地基上,使得地基腔内的承垫木贴合于地基上,并且使用贯穿钉贯穿于地基对接结构体的侧壁,使得贯穿钉穿过地基对接结构体的侧壁后,钉入地基上,由于地基与建筑主体工程之间有承垫木相隔,能够使得承载的压力在承垫木上进行缓冲,不会直接挤压地基,防止地基崩坏,而在地基对接结构体两端设有防沉陷台,并且在防沉陷台的内腔内安装有防沉陷枕木,使用地桩贯穿防沉陷台的桩孔,钉入地面,使得整体的装配结构稳定于地基上,由于地面与防沉陷台之间设有防沉陷枕木相隔,增大了地面的承重面积,分担了承载压力,并且防沉陷枕木具有浮力,能够在地面上具有防沉陷效果,如此,防止建筑主体工程在地基上产生沉陷现象,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的装配机构结构示意图。
16.图中:1.地基对接结构体;2.承垫木;3.贯穿孔;4.防沉陷枕木;5.桩孔;6.地桩;7.柱孔;8.装配机构;9.装配柱;10.砂浆填装腔;11.防沉陷台;12.内腔;13.地基腔;14.贯穿钉;15.装配浇筑壁;16.对接腔浇筑壁;17.建筑主体对接腔。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8.如图1-2所示,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包括地基对接结构体1,还包括装配机构8和承垫木2,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1上端两侧浇筑有装配机构8,所述装配机构8具体由装配浇筑壁15、装配柱9、砂浆填装腔10和柱孔7组成,所述装配机构8两侧浇筑为装配浇筑壁15,所述装配浇筑壁15上导通开设有柱孔7,所述柱孔7内贯穿安装有装配柱9。
19.其中,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1下端开设有地基腔13,所述地基腔13内安装有承垫木2,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1左右两端均浇筑有防沉陷台11,所述防沉陷台11下端设有内腔12,所述内腔12内安装有防沉陷枕木4;承垫木2与防沉陷枕木4用于缓冲和承载建筑主体工程的所有上部荷载,同时防止建筑主体工程在地基上产生沉陷现象,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
20.其中,所述防沉陷台11上导通开设有一排桩孔5,所述桩孔5内贯穿安装有地桩6,所述防沉陷台11上端浇筑装配浇筑壁15,所述装配浇筑壁15与地基对接结构体1侧壁之间形成砂浆填装腔10;地桩6用于将装配结构固定安装于地基上,并且砂浆填装腔10用于填装砂浆,将建筑主体工程与装配结构稳定连接装配。
21.其中,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1两端侧壁上均导通开设有贯穿孔3,所述贯穿孔3内贯穿安装有贯穿钉14,所述地基对接结构体1上端外侧壁上浇筑有对接腔浇筑壁16,所述对接腔浇筑壁16内开设有建筑主体对接腔17;贯穿钉14用于将地基对接结构体1稳定对接于地基上,提高稳定性,增加地基的承载力。
22.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建筑主体工程的装配式结构,工作时,通过设有装配机构8,当装配式结构的地基对接结构体1安装于地基上之后,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于装配式结构上,使得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准确镶嵌于地基对接结构体1上端开设的砂浆填装腔10和建筑主体对接腔17内,使得建筑主体对接腔17的对接腔浇筑壁16对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包裹,并在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上打通用于贯穿装配柱9的孔洞,使用装配柱9贯穿于装配浇筑壁15上的柱孔3,并贯穿于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对其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进行稳定对接,最后将预调好的砂浆填充于砂浆填装腔10中,直至砂浆填装腔10填充满,使得砂浆凝固后,对建筑主体工程的底端对接部分进行包裹固定,如此,能够将建筑主体工程稳定对接于地基之上,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和强度;通过设有承垫木2和防沉陷枕木4,在将建筑主体工程对接于地基时,需要先将装配式结构稳定安装于地基之上,将地基对接结构体1下端的地基腔13包裹于地基上,使得地基腔13内的承垫木2贴合于地基上,并且使用贯穿钉14贯穿于地基对接结构体1的侧壁,使得贯穿钉14穿过地基对接结构体1的侧壁后,钉入地基上,由于地基与建筑主体工程之间有承垫木2相隔,能够使得承载的压力在承垫木2上进行缓冲,不会直接挤压地基,防止地基崩坏,而在地基对接结构体1两端设有防沉陷台11,并且在防沉陷台11的内腔12内安装有防沉陷枕木4,使用地桩6贯穿防沉陷台11的桩孔5,钉入地面,使得整体的装配结构稳定于地基上,由于地面与防沉陷台11之间设有防沉陷枕木4相隔,增大了地面的承重面积,分担了承载压力,并且防沉陷枕木4具有浮力,能够在地面上具有防沉陷效果,如此,防止建筑主体工程在地基上产生沉陷现象,提高了建筑主体工程安装的稳定性。
2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