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实验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气密性实验油槽。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飞机落地装置的装配和实验,需要对装配好的高压气体密封部件进行气密性渗漏检查,在进行渗漏检查的过程中,需要把较大型的、装有高压液压气体的部件放入具有抗氧化、防锈蚀耐低温并含有多种添加剂配制的仪表油的油槽中观察并检测其缓冲部件的气密性。目前没有安全合理的放入摆放装置,都是多个人配合把缓冲部件合力放入油槽中,有不安全,易碰损的等一系列的风险,对操作人员来说,部件碰触风险大,工作效率低,检查检测部件气密性等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一种使用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对缓冲气密性部件起到安全保护,降低碰伤风险。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气密性实验油槽,包括油槽主体,在该油槽主体的上边缘铰接有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的外端头与升降气缸铰接,内端头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放置架一端铰接,该放置架连同第一升降连杆、第三升降连杆和油槽主体底面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5.有利地,在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连杆采用成对设置的形式,第一升降连杆和第二升降连杆平行设置,第三升降连杆和第四升降连杆平行设置。
6.有利地,在油槽主体的上边缘具有油槽耳片,在第一连杆中部区域具有第一连杆耳片,通过销轴连接。
7.有利地,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连杆两端,分别与放置架和油槽主体底面铰接。
8.有利地,在油槽主体底面具有槽底耳片。
9.有利地,被检测的高压气体密封部件固定在放置架上部。
10.有利地,在油槽主体上方还设置有可伸缩的防尘罩。
11.有利地,油槽主体由金属材质焊接而成。
12.有利地,在油槽主体的底部还具有漏油口。
13.有利地,在油槽主体中布置有多个检测位同时检测。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有效保护油槽内的保压实验部件,最大程度避免磕伤碰伤情况出现;经久耐用,能较高达到6s要求标准。经过试验实践证明,采用此发明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倍以上,部件磕碰损伤等风险率降低到几乎为零。
附图说明
15.当结合附图阅读时,通过参考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示例的详细描述,将最好地理解
例示性示例以及优选的使用模式、其他目的及其描述,其中:
16.图1为被测试产品安装在本气密性实验油槽上的示意图。
17.1-油槽主体,2-第一连杆,3-第二连杆,4-放置架,5-第一升降连杆,6
‑ꢀ
第二升降连杆,7-第三升降连杆,8-第四升降连杆,9-高压气体密封部件,10
‑ꢀ
油槽耳片,11-第一连杆耳片,12-槽底耳片
具体实施方式
18.将参照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所公开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了所公开示例中的一些(但并非全部)。事实上,可描述许多不同的示例并且这些示例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本文中阐述的示例。相反,描述这些示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全的,并且将把本公开的范围充分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19.参见图1,以对飞机起落架缓冲支柱及内筒部件检测为例,实验油槽包括油槽主体1,在该油槽主体1的上边缘铰接有第一连杆2,该第一连杆2的外端头与升降气缸铰接,内端头与第二连杆3一端铰接,该第二连杆3另一端与放置架4一端铰接,该放置架4连同第一升降连杆5、第三升降连杆7和油槽主体1 底面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在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连杆采用成对设置的形式,第一升降连杆5和第二升降连杆6平行设置,第三升降连杆7和第四升降连杆8平行设置。在油槽主体1的上边缘具有油槽耳片10,在第一连杆2中部区域具有第一连杆耳片11,通过销轴连接。
20.放置架4为了更好的保护缓冲支柱及内筒,接触部分都采用尼龙材料。防尘罩主要是为了保护油槽中的油液避免受到外界异物的污染,更好的保证油槽中油液的清洁。通过气动升降机构可以把需要进行保压实验的部件缓慢的放入油槽当中,同时实验完毕后操作气动开关把内筒部件升出油液面,进行其他的实验操作。油槽的3个放置架根据尺寸不同,以最小的空间很好的错开,避免的互相干扰,在这种具有抗氧化、防锈蚀耐低温的仪表油槽中安装了3个互不干涉的缓冲支柱部件专用固定支座,能同时3条缓冲支柱部件同时进行检查检测试验。同时在油槽的底部预留了排泄孔,可定期方便把油槽内排出,清洗清洁油槽内部,或者更换仪表油。
21.下面介绍下具体的操作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2.1、把油槽主体1的防尘罩打开,拉到油槽的最左侧用卡扣固定好;
23.2、打开气动的升起开关把放置架4升到最高限位处,通过外部机械手把缓冲地将缓冲支柱及内筒部件放置到放置架4处固定位置;
24.3、启动气动开关下降功能,缓慢下降到最低限位处,油液的底部。进行气密性检测试验。
25.本发明通过这种气动升降结构,避免了大部件搬运时的磕伤碰伤的风险,大大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效的保护油槽中油液避免受到污染,也保证了现在6s要求,做到干净整洁有序,目视化清楚明了。
26.本文中公开的系统、装置和方法的不同示例包括各种部件、特征和功能。应当理解,本文中公开的系统、装置和方法的各种示例可包括任何组合方式或任何子组合方式的本文中公开的系统、装置和方法的其他示例中的任一个的部件、特征和功能中的任一个,并且所有这些可能性旨在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27.已出于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展示了对不同有利布置的描述,但是该描述并不旨在是排他性的或限于所公开形式的示例。许多修改形式和变化形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另外,不同的有利示例可描述与其他有利示例相比不同的优点。选择和描述所选择的一个示例或多个示例,以便最佳地说明示例的原理、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公开有进行了适于所料想特定使用的各种修改的各种示例。
技术特征:
1.一种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油槽主体(1),在该油槽主体(1)的上边缘铰接有第一连杆(2),该第一连杆(2)的外端头与升降气缸铰接,内端头与第二连杆(3)一端铰接,该第二连杆(3)另一端与放置架(4)一端铰接,该放置架(4)连同第一升降连杆(5)、第三升降连杆(7)和油槽主体(1)底面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连杆采用成对设置的形式,第一升降连杆(5)和第二升降连杆(6)平行设置,第三升降连杆(7)和第四升降连杆(8)平行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油槽主体(1)的上边缘具有油槽耳片(10),在第一连杆(2)中部区域具有第一连杆耳片(11),通过销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中的连杆两端,分别与放置架(4)和油槽主体(1)底面铰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油槽主体(1)底面具有槽底耳片(1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被检测的高压气体密封部件(9)固定在放置架(4)上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油槽主体(1)上方还设置有可伸缩的防尘罩。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油槽主体(1)由金属材质焊接而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油槽主体(1)的底部还具有漏油口。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其特征在于:在油槽主体(1)中布置有多个检测位同时检测。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实验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气密性实验油槽。多个人配合把缓冲部件合力放入油槽中,有不安全,易碰损的等一系列的风险。本实用新型的气密性实验油槽,包括油槽主体,在该油槽主体的上边缘铰接有第一连杆,该第一连杆的外端头与升降气缸铰接,内端头与第二连杆一端铰接,该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放置架一端铰接,该放置架连同第一升降连杆、第三升降连杆和油槽主体底面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操作方便,提高工作效率;有效保护油槽内的保压实验部件,最大程度避免磕伤碰伤情况出现;经久耐用,能较高达到6S要求标准。经过试验实践证明,采用此发明后,工作效率,大大提高2倍以上,部件磕碰损伤等风险率降低到几乎为零。部件磕碰损伤等风险率降低到几乎为零。部件磕碰损伤等风险率降低到几乎为零。
技术研发人员:吴志炜 王聪 王紫恒 王正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1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