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
背景技术:
2.在临床上,为保证昏迷患者呼吸道通畅,通常采用口咽通气道来建立口咽和外界的通道。目前使用的一次性口咽通气道主要包括翼缘、牙垫部分、咽弯曲度三部分。翼缘用于挡在病人口唇部的外侧,避免病人吞入通气道或插入过深;牙垫部分除用于维持呼吸道通畅,还可预防“咬管”事件;咽弯曲部分伸入病人的口腔内,用于辅助病人通气。
3.现有的口咽通气道功能单一,仅能够建立口咽和外界之间的通道防止舌后坠,不能起到持续吸引气道分泌物的作用。且无专用通道进行供氧操作,直接将氧气管放在口咽通气道管口的做法提供的供氧效果不好也易脱落,同时,无法配合医生在进行插管时进行供氧操作。无固定装置的口咽通气道放置成功后,常采用胶带进行固定,这类方法一方面可使患者皮肤过敏或破损,另一方面可因受潮降低粘性度使得固定不牢。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通气道本体、翼缘、通气道接头,通气道本体的一端为机器端与翼缘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为伸入病人体内的病人端,翼缘的另一侧与通气道接头固定连接;
8.其中,通气道本体包括牙垫咬合部与咽弯曲部,牙垫咬合部设置于翼缘与咽弯曲部之间,在通气道本体的外部套设有充气装置,充气装置靠近所述病人端一侧,在通气道本体内部分别设有通气管道、给氧管道以及二氧化碳监测管道,给氧管道与二氧化碳监测管道均设置在通气管道的旁侧管壁内。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0.进一步的,翼缘的两侧对称设有头部固定装置。
11.进一步的,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开设在翼缘两侧的通孔,以及连接在通孔上的挂耳绳。
12.进一步的,通气道接头为标准接头,在通气道接头上设有气管导管固定装置。
13.进一步的,在给氧管道靠近翼缘的一侧连接有给氧机连接口,给氧管道靠近病人端的一侧设有给氧口。
14.进一步的,充气装置包括充气球囊、充气导管、以及指示球囊,充气球囊套设在通气道本体外部,指示球囊通过充气管道与指示球囊相连。
15.进一步的,在指示球囊上设有充气口,指示球囊的内部设有指示装置和指示标识。
16.进一步的,在二氧化碳监测管道靠近翼缘的一侧连接有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口,二氧化碳监测管道靠近病人端的一侧设有二氧化碳监测口。
17.进一步的,在通气道本体的病人端底面设置有由通气管道弯曲形成的u型引导槽。
18.进一步的,翼缘中心处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连通通气道接头与通气管道。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通过分离设置的通气管道与给氧管道、二氧化碳监测管道,增加口咽通气道的多功能性,可在引导气管导管过程中辅助在舌体和咽后壁之间撑起一个管腔,方便操作者经此管腔进行插管操作,在辅助插管过程中可以进行给氧、吸痰、二氧化碳监测等操作。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1-通气道本体、11-病人端、12-机器端、13-牙垫咬合部、14-咽弯曲部、15-通气管道、16-给氧管道、161-给氧机连接口、162-给氧口、17-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1-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口、172-二氧化碳监测口、2-翼缘、21-头部固定装置、22-通孔、23-挂耳绳、3-通气道接头、31-气管导管固定装置、4-充气装置、41-充气球囊、42-充气管道、43-指示球囊、431-充气口、432-指示装置、433-指示标识、5-引导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
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9.在本技术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技术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0.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此外,术语“设置”、“连接”、“设有”、“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3.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2以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论述本实用新型:
34.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一次性可引导气管插管的多功能口咽通气道,口咽通气道,包括通气道本体1,用于伸入患者体内,辅助患者进行通气;翼缘2,用于挡住患者的唇部外侧,避免患者将通气道吞入过深造成患者咽喉部的损伤;通气道接头3,可用于连接外部的呼吸机,麻醉机等直接向患者体内通气,也可用于气管导管的插入;通气道本体1的一端为机器端12与翼缘2的一侧固定连接,另一端为伸入病人体内的病人端11,翼缘2的另一侧与通气道接头3固定连接,通气道本体1、翼缘2以及通气道接头2为一体成型;
35.其中,通气道本体1包括牙垫咬合部13与咽弯曲部14,通气道本体1采用硬质聚丙烯或树脂材料制成,在通气道本体1外部设置有一层软质材料制成的保护膜,避免在放置口咽通气道进入患者体内时对患者咽喉部造成损害,令患者受到二次伤害,同时,采用硬质材料本体与软质材料保护膜配合使用,可防止病人咬坏口咽通气道,也能够更好的保护患者牙齿。牙垫咬合部13设置于翼缘2与咽弯曲部14之间,用于患者咬合,在通气道本体1的外部套设有充气装置4,充气装置4靠近病人端11一侧,充气装置4用于通气道本体1处于患者体内时进行充气,充气装置4鼓起,能更有效地托起舌体,改善咽部的通气,同时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口咽部分泌物流入气管和肺。在通气道本体1内部分别设有通气管道15、给氧管道16、以及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通气管道15为设置在通气道本体1内部贯通的偏心管道,用于向患者体内通气,也能用于医生进行气管导管操作时,作为气管导管的引导管道,便于气管导管进入患者体内,也可用作患者的吸痰的吸引管道,翼缘2中心处开设有通气孔,通气孔连通通气道接头3与通气管道15;给氧管道16设置在通气管道15的旁侧管壁内,在辅助插管过程中可以通过给氧管道16进行给氧操作;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设置在通气管道15的旁侧管壁内,在辅助插管过程中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对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情况进行监测,保证医生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及时的了解。以保证在插管时患者的氧气供给充足以及实时对患者的二氧化碳呼出情况进行监测,给患者一个安全的插管环境。
36.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翼缘2的两侧对称设有头部固定装置21,用于将本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头部固定装置21包括开设在翼缘2两侧的通孔22,以及
连接在通孔22上的挂耳绳23,口咽通气道放置成功后可将挂耳绳23挂于耳后,在口咽通气道使用过程中起固定作用,避免发生位移的情况,挂耳绳23为弹性材质。
37.具体的,通气道接头3为标准接头,其管路开口为标准呼吸管路的大小,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通气道接头3,可与麻醉机或呼吸球囊适配连接为患者提供氧供以维持氧合,当不进行通气时也可作为吸引操作口使用,在进行气管导管操作时,作为气管导管的入口,通过气管导管接头连接二氧化碳监测仪还可监测患者呼吸状态,为医师观察和监测患者提供客观依据;在通气道接头3上设有气管导管固定装置31,当气管导管被插入患者体内后,对气管导管进行固定,避免气管导管移位。
38.具体的,在给氧管道16靠近翼缘2的一侧连接有给氧机连接口161,给氧管道16靠近病人端11的一侧设有给氧口162,配合插管操作进行使用时,给氧机连接口161用于连接外界的给氧机,通过给氧口162向患者体内供氧;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靠近翼缘2的一侧连接有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口171,二氧化碳监测管道17靠近病人端的一侧设有二氧化碳监测口172,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口171用于连接外界的二氧化碳监测仪,通过二氧化碳监测口172收集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传输到二氧化碳监测仪中对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
39.具体的,充气装置4包括充气球囊41,通过充气球囊41充气量的大小可以辅助分开舌根部与上颚,以便在进行插管时有个更好的通道和视野;充气导管,连通充气口431与充气球囊41,起到辅助充气的作用;以及指示球囊43,用于医生判断充气球囊41内充入的气体量的多少,充气球囊41套设在通气道本体1外部,指示球囊43通过充气管道42与指示球囊43相连。
40.具体的,在指示球囊43上设有充气口431,医生可通过充气口431向患者体内充气,指示球囊43的内部设有指示装置432和指示标识433,用于医生判断充气球囊41内的充气量的多少,指示标识433分为两档标识,分别表示充入气体量为20cmh2o和50cmh2o,当充其量位于20cmh2o的标识以下时为安全值,充气量达到50cmh2o的标识时表示充入气体的压力过大,有可能对患者造成伤害,需要释放气体,减小患者咽喉部的压力。
41.具体的,咽弯曲部14头部弯曲角度为80
°‑
100
°
,在通气道本体1的病人端11底面设有由通气管道15弯曲形成的u型引导槽5,通过将管道设置为90
°
左右,便于口咽通气道进入患者体内,设有引导槽5,医生在进行插管操作时可对气管导管进行引导,便于气管导管进入患者体内处于合适的位置处。
42.本实用新型在进行使用时,将通气道本体1插入患者体内,令患者咬住牙垫咬合部13,通过翼缘2抵住患者的唇部,避免吞入过深,通过挂耳绳23将本装置固定在患者头部,从充气口431向充气球囊41内充气,充气球囊41鼓起至合适位置时停止充气,将通气道接头3与外界呼吸机等装置向患者体内进行通气,将给氧机连接口161与外界给氧机相连,对患者进行给氧操作,将二氧化碳监测仪连接口171与外界二氧化碳监测仪相连,对患者呼出的二氧化碳进行监测;当不进行通气时,也可通过通气管道15对患者进行吸引操作;当本装置配合气管导管手术操作使用时,本装置在患者体内形成了一个便于气管导管进入的管道,通过引导槽5将气管导管引导至合适位置,通过气管导管固定装置31将口咽通道与气管导管固定起来,可通过给氧机连接孔与给氧口162,实现当患者进行气管导管手术时的给氧操作,当结束气管导管手术后,可将本装置与气管导管一同拔出,也可将气管导管单独拔出,
将本装置留在患者体内进行后续工作或检查。
43.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命名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