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硅橡胶软管剥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橡胶软管剥膜用的工件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硅橡胶软管是用硅橡胶通过挤出成管状再经高温交联固化后而成,具有一定柔性伸张性,广泛应用于各类家用电器、工业电器、照明灯具、电子仪器的绝缘保护,非常适用饮水机和咖啡壶的输水管,特别适宜于耐高温绝缘处理、耐电弧处理、耐电晕处理,具有携带方便、美观、实用、低危险性等多种优点。
3.在生产硅橡胶软管时,需要用到模具,模具的一端设置有手柄。当需要将生产好的硅橡胶软管进行剥膜时,通常需要一个人握紧手柄来固定模具,另一个人对硅橡胶软管进行剥膜,不但固定不稳定,容易导致剥膜的过程中划坏硅橡胶软管,还费时费力和效率低。因此,能稳定的对模具进行固定,从而高效的对硅橡胶软管进行剥膜,是现阶段本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可稳定的对模具进行固定,从而高效的对硅橡胶软管进行剥膜。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6.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中部垂直向上设置有立柱,其中,所述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气缸安装座;所述气缸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朝上设置的气缸,气缸安装座的顶端水平设置有位于气缸伸缩杆正上方、用于插入模具手柄的手柄插放管;所述手柄插放管的底面与气缸的伸缩杆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穿入伸缩杆的穿孔。
7.优选的,所述立柱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且倾斜向上设置的工具放置管。
8.优选的,所述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承载座,气缸安装座设置在承载座上。
9.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技术进步如下。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气缸和手柄插放管,利用气缸来顶紧插入手柄插放管中的模具来对硅橡胶软管剥膜,不但可稳定的对模具进行固定,从而高效、稳定的对硅橡胶软管进行剥膜,还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剖图。
12.其中:1.底座、2.立柱、3.工具放置管、4.承载座、5.气缸安装座、6.气缸、7.手柄插放管、8.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14.一种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结合图1所示,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立柱2,立柱2上设置有气缸安装座5。
15.底座1为正方型,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底座1上开设有螺纹孔,螺纹孔用于螺纹连接螺栓将底座1固定在平面上。
16.立柱2沿底座1的中部垂直向上设置,立柱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工具放置管3,工具放置管3为圆管,倾斜向上设置,用于放置操作工具,从而方便操作人员使用。立柱2的顶端设置有承载座4,承载座4用于承载气缸安装座5。
17.气缸安装座5设置在承载座4的上表面,气缸安装座5的内部设置有气缸6,气缸6的伸缩杆朝上设置,气缸6的开关设置在立柱2上;气缸安装座5的顶端水平设置有手柄插放管7,手柄插放管7为圆管,位于气缸6伸缩杆正上方,手柄插放管7用于插入模具的手柄。手柄插放管7的底面与气缸6的伸缩杆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穿孔8,穿孔8用于穿入气缸6的伸缩杆,从而使气缸6顶紧手柄插放管7内的模具的手柄,进而固定模具来对硅橡胶软管剥膜。
1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模具的手柄插入水平设置的手柄插放管7;启动气缸6,气缸6的伸缩杆穿过穿孔8顶紧模具的手柄,实现对模具的固定。
技术特征:
1.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中部垂直向上设置有立柱(2),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的顶端设置有气缸安装座(5);所述气缸安装座(5)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朝上设置的气缸(6),气缸安装座(5)的顶端水平设置有位于气缸(6)伸缩杆正上方、用于插入模具手柄的手柄插放管(7);所述手柄插放管(7)的底面与气缸(6)的伸缩杆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穿入伸缩杆的穿孔(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且倾斜向上设置的工具放置管(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的顶端设置有承载座(4),气缸安装座(5)设置在承载座(4)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硅橡胶软管剥膜用工件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中部垂直向上设置有立柱,其中,所述立柱的顶端设置有气缸安装座;所述气缸安装座的内部设置有伸缩杆朝上设置的气缸,气缸安装座的顶端水平设置有位于气缸伸缩杆正上方、用于插入模具手柄的手柄插放管;所述手柄插放管的底面与气缸的伸缩杆相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用于穿入伸缩杆的穿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的气缸和手柄插放管,利用气缸来顶紧插入手柄插放管中的模具来对硅橡胶软管剥膜,不但可高效的将硅橡胶软管从模具上剥离,还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大大的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顾艳梅 李峰 肖华 王君信 张文义 于增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清河县途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11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