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调节式抗震加固板。
背景技术:
2.建筑工程,指通过对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所形成的工程实体。其中房屋建筑是满足人们生产、居住、学习、公共活动需要的工程。
3.建筑施工用常见的抗震加固板通常由加固板、液压减震器、连接座、弹簧和固定锚杆组合而成,当工作人员将该种抗震加固板安装在振动频率较高的环境中,频繁震动这就会加剧弹簧的磨损,使弹簧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由于弹簧通常是套接在抗震加固板的表面,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时,工作人员只能够将抗震加固板整体拆除后更换,这不仅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还会增加施工的安全隐患,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调节式抗震加固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调节式抗震加固板,能够降低弹簧的更换难度,以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调节式抗震加固板,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加固板本体、均匀分布的安装座、均匀分布的抗震机构和均匀分布的固定锚杆,两个所述加固板本体相铰接,所述安装座安装于加固板本体的表面,所述抗震机构安装于相邻两个安装座之间,所述固定锚杆安装于下端所述加固板本体的表面;
7.所述抗震机构包括铰接于下端所述安装座表面的第一储液管,所述第一储液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一端贯穿第一储液管并与上端所述安装座铰接,所述第一储液管的表面连通有第二储液管,所述第一储液管和第二储液管的内部均阻尼液;
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加固板本体震动时,加固板本体将震动带动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移动,使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不断延伸或收缩,阻尼液由于自身粘性较大的特性,阻尼液在被第一活塞杆抽进或挤出第一储液管的过程中,能够减缓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幅度,以加快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稳定的速率,进而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储液管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表面套接有与第二储液管接触的弹簧;
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簧不仅能够降低阻尼液的流动速度,还能够将进入第二储液管的阻尼液挤回第一储液管,使第一储液管和第二储液管内部的压力归于趋于平衡,进
而起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储液管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一端贯穿第二储液管并与弹簧接触;
1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或第二活塞杆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螺纹块拧下,工作人员即可正常更换弹簧或第二活塞杆,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工作。
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活塞杆的一端贯穿螺纹块并延伸至螺纹块的外部,所述第二活塞杆的表面设置有刻度;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第二活塞杆表面延伸出螺纹块的刻度观测弹簧的变形程度,以及第一储液管和第二储液管内部的压力,从而可判断出装置整体的受压程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储液管的一端连通有阀门,所述阀门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管连通;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或第二活塞杆时,工作人员只需关闭阀门,阀门就能够封闭第一储液管,避免因工作人拧下螺纹块后,弹簧失去阻力,使阻尼液喷出第二储液管,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进而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液管的内壁一侧转动连接有与第一活塞杆螺纹连接的蜗杆,所述蜗杆的固定连接有环状分布的增阻板;
1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活塞杆移动时,第一活塞杆能够通过蜗杆带动增阻板搅动阻尼液,进一步减缓第一活塞杆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频率,以加快装置稳定的速率。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通过设置螺纹块,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或第二活塞杆时,工作人员首先关闭阀门,阀门就能够封闭第一储液管,避免因工作人拧下螺纹块后,弹簧失去阻力,使阻尼液喷出第二储液管,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进而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工作人员只需将螺纹块拧下,使弹簧和第二活塞杆失去阻力,工作人员即可正常更换弹簧或第二活塞杆。
21.2、通过设置第一活塞杆,当加固板本体震动时,加固板本体将震动带动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移动,使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不断延伸或收缩,阻尼液由于自身粘性较大的特性,阻尼液在被第一活塞杆抽进或挤出第一储液管的过程中,能够减缓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幅度,以加快第一储液管或第一活塞杆整体稳定的速率,进而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施例第二活塞杆与刻度的连接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施例第二活塞杆与弹簧的连接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1、加固板本体;2、安装座;3、抗震机构;301、第一储液管;302、第一活塞杆;303、第二储液管;304、蜗杆;305、增阻板;306、第二活塞杆;307、刻度;308、弹簧;309、螺纹块;310、阀门;4、固定锚杆。
具体实施方式
27.实施例: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调节式抗震加固板,包括数量为两个的加固板本体1、均匀分布的安装座2、均匀分布的抗震机构3和均匀分布的固定锚杆4,两个加固板本体1相铰接,安装座2安装于加固板本体1的表面,抗震机构3安装于相邻两个安装座2之间,固定锚杆4安装于下端加固板本体1的表面,抗震机构3包括铰接于下端安装座2表面的第一储液管301,第一储液管301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一活塞杆302,第一活塞杆302的一端贯穿第一储液管301并与上端安装座2铰接,第一储液管301的表面连通有第二储液管303,第一储液管301和第二储液管303的内部均阻尼液,第二储液管303的内壁滑动连接有第二活塞杆306,第二活塞杆306的表面套接有与第二储液管303接触的弹簧308,弹簧308不仅能够降低阻尼液的流动速度,还能够将进入第二储液管303的阻尼液挤回第一储液管301,使第一储液管301和第二储液管303内部的压力归于趋于平衡,进而起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30.第二储液管303的一端螺纹连接有螺纹块309,螺纹块309的一端贯穿第二储液管303并与弹簧308接触,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308或第二活塞杆306时,工作人员只需将螺纹块309拧下,工作人员即可正常更换弹簧308或第二活塞杆306,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后续的工作,第二活塞杆306的一端贯穿螺纹块309并延伸至螺纹块309的外部,第二活塞杆306的表面设置有刻度307,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第二活塞杆306表面延伸出螺纹块309的刻度307观测弹簧308的变形程度,以及第一储液管301和第二储液管303内部的压力,从而可判断出装置整体的受压程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第二储液管303的一端连通有阀门310,阀门310的一端与第一储液管301连通,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308或第二活塞杆306时,工作人员只需关闭阀门310,阀门310就能够封闭第一储液管301,避免因工作人拧下螺纹块309后,弹簧308失去阻力,使阻尼液喷出第二储液管303,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进而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
31.第一储液管301的内壁一侧转动连接有与第一活塞杆302螺纹连接的蜗杆304,蜗杆304的固定连接有环状分布的增阻板305,当第一活塞杆302移动时,第一活塞杆302能够通过蜗杆304带动增阻板305搅动阻尼液,进一步减缓第一活塞杆302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频率,以加快装置稳定的速率。
32.工作原理:当加固板本体1震动时,加固板本体1将震动带动第一储液管301或第一活塞杆302移动,使第一储液管301或第一活塞杆302整体不断延伸或收缩,阻尼液由于自身粘性较大的特性,阻尼液在被第一活塞杆302抽进或挤出第一储液管301的过程中,能够减缓第一储液管301或第一活塞杆302整体的运动频率和运动幅度,以加快第一储液管301或第一活塞杆302整体稳定的速率,进而起到良好的减震效果,当第一活塞杆302移动时,第一活塞杆302能够通过蜗杆304带动增阻板305搅动阻尼液,进一步减缓第一活塞杆302的运动幅度和运动频率,以加快装置稳定的速率,同时弹簧308不仅能够降低阻尼液的流动速度,还能够将进入第二储液管303的阻尼液挤回第一储液管301,使第一储液管301和第二储液管303内部的压力归于趋于平衡,进而起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33.当工作人员定期检查装置时,工作人员能够根据第二活塞杆306表面延伸出螺纹块309的刻度307观测弹簧308的变形程度,以及第一储液管301和第二储液管303内部的压
力,从而可判断出装置整体的受压程度,便于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当工作人员需要更换弹簧308或第二活塞杆306时,工作人员首先关闭阀门310,阀门310就能够封闭第一储液管301,避免因工作人拧下螺纹块309后,弹簧308失去阻力,使阻尼液喷出第二储液管303,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进而起到良好的阻隔效果,工作人员只需将螺纹块309拧下,使弹簧308和第二活塞杆306失去阻力,工作人员即可正常更换弹簧308或第二活塞杆306。
34.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