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自动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的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智能制造装备不断成熟,并在生产企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代工业生产线设备一般包括多个功能模块,如上料模块、加工装配模块、检测模块、包装模块等,每个功能模块接收上一个功能模块的输出,完成特定的生产、加工工序后,再将结果传至下一个功能模块。
3.然而目前工业生产线的质量检测部分通常设置多个工位、配备多个质检员,进行人工质检,并普遍在生产零件上用信号笔标记进行质检,大量的耗费了人力成本,且难以做到精确质检,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可以自动化的监控生产零件的质量是否达标,通过质量感应板、报警器的协同作用,可在出现质量不一致的缺陷零件时第一时间报警,进行后续处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并可根据实际待检测零件的参数进行调整,使用场景更为灵活。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包括零件排出组合体和质检报警组合体,所述零件排出组合体与质检报警组合体相连接。
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所述零件排出组合体包括货斗、斜板、货斗支架、压辊、压辊支架、弹簧柱、限位卡和压力弹簧,货斗与斜板、货斗支架相连接,压辊与压辊支架转动连接,压辊支架与弹簧柱相连接,弹簧柱与限位卡相连接,弹簧柱、限位卡均与货斗滑动连接,压力弹簧套接在弹簧柱上,压力弹簧两端分别与货斗、压辊支架相接触,压力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质检报警组合体包括运输壁、运输轴、运输辊、运输带、磁带、拨板、电机、拨杆、连接杆ⅰ、连接杆ⅱ、拉杆、摩擦块、限位块、复位弹簧、弹簧板、质量感应板和报警器,货斗支架与运输壁相连接,运输轴与动力相连接,运输轴与运输壁转动连接,运输轴与运输辊相连接,两个运输辊通过运输带相连接,运输带与磁带、拨板相连接,磁带内带有磁性,电机通过螺栓与运输壁相连接,电机与拨杆相连接,两个拨杆通过连接杆ⅰ相连接,连接杆ⅰ与运输壁小间隙配合,连接杆ⅱ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相连接,连接杆ⅱ与运输壁滑动连接,拉杆与摩擦块相连接,摩擦块与运输壁滑动连接,摩擦块与限位块相连接,两个限位块分别与两个运输壁相接触,复位弹簧两端分别与摩擦块、弹簧板相连接,复位弹簧处于常态,弹簧板与运输壁相连接,运输壁与质量感应板、报警器相连接,质量感应板内设有质量传感器,质量感应板的质量传感器可控制报警器、电机启停。
9.本实用新型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的有益效果为:将零件置于零件排出组合体,零件排出组合体与质检报警组合体配合,使零件依次排出至质检报警组合体上,良品零件排出设备,当检测到不良品零件时,设备停止运行并开始抱警提醒工作人员处理。
附图说明
1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2.图2是本实用新型零件排出组合体1的结构示意图一;
13.图3是本实用新型零件排出组合体1的结构示意图二;
14.图4是本实用新型质检报警组合体2的结构示意图一;
15.图5是本实用新型质检报警组合体2的结构示意图二;
16.图中:零件排出组合体1;货斗1-1;斜板1-2;货斗支架1-3;压辊1-4;压辊支架1-5;弹簧柱1-6;限位卡1-7;压力弹簧1-8;质检报警组合体2;运输壁2-1;运输轴2-2;运输辊2-3;运输带2-4;磁带2-5;拨板2-6;电机2-7;拨杆2-8;连接杆ⅰ2-9;连接杆ⅱ2-10;拉杆2-11;摩擦块2-12;限位块2-13;复位弹簧2-14;弹簧板2-15;质量感应板2-16;报警器2-17。
具体实施方式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本装置中所述的固定连接是指通过焊接、螺纹固定等方式进行固定,结合不同的使用环境,使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所述的转动连接是指通过将轴承烘装在轴上,轴或轴孔上设置有弹簧挡圈槽,通过将弹性挡圈卡在挡圈槽内实现轴承的轴向固定,实现转动;所述的滑动连接是指通过滑块在滑槽或导轨内的滑动进行连接,滑槽或导轨一般为阶梯状,防止滑块在滑槽或导轨内发生脱落;所述的铰接是指通过在铰链、销轴和短轴等连接零件上进行活动的连接方式;所需密封处均是通过密封圈或o形圈实现密封。
19.具体实施方式一:
20.下面结合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将零件置于零件排出组合体1,零件排出组合体1与质检报警组合体2配合,使零件依次排出至质检报警组合体2上,良品零件排出设备,当检测到不良品零件时,设备停止运行并开始报警提醒工作人员处理。
21.具体实施方式二:
22.下面结合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将零件置于货斗1-1内,零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板1-2下滑并与压辊1-4相接触,压辊1-4通过压辊支架1-5、弹簧柱1-6带动压力弹簧1-8压缩为零件表面施加压力,零件表面施受到压力无法继续下滑。
23.具体实施方式三:
24.下面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对实施方式一作进一步说明,运输轴2-2与动力相连接,动力带动运输轴2-2转动,运输轴2-2带动运输辊2-3转动,两个运输辊2-3带动运输带2-4运动,运输带2-4带动磁带2-5、拨板2-6运动,磁带2-5内带有磁性,当磁带2-5经过斜板1-2下方时,对斜板1-2上的零件产生磁力,在磁力作用下,零件突破压辊1-4的
限制沿斜板1-2滑下落至磁带2-5上,磁带2-5将零件运至质量感应板2-16,质量感应板2-16内设有质量传感器,质量感应板2-16的质量传感器可控制报警器2-17、电机2-7启停,质量感应板2-16内的质量传感器预设零件质量合格范围,当零件重量大于或小于合格范围时,质量感应板2-16的质量传感器控制报警器2-17、电机2-7启动,电机2-7带动拨杆2-8转动,拨杆2-8带动连接杆ⅱ2-10向后滑动,连接杆ⅱ2-10带动拉杆2-11、摩擦块2-12向后滑动,摩擦块2-12与运输辊2-3接触使运输辊2-3停转,运输带2-4停转使后续运输的零件全部停止运动,报警器2-17发出响声提醒工作人员处理,当零件重量位于合格范围内时,拨板2-6拨动零件沿斜板滑下,完成检测,质量感应板2-16上没有东西时不会触发报警。
25.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包括零件排出组合体(1)和质检报警组合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件排出组合体(1)与质检报警组合体(2)相连接;所述零件排出组合体(1)包括货斗(1-1)、斜板(1-2)、货斗支架(1-3)、压辊(1-4)、压辊支架(1-5)、弹簧柱(1-6)、限位卡(1-7)和压力弹簧(1-8),货斗(1-1)与斜板(1-2)、货斗支架(1-3)相连接,压辊(1-4)与压辊支架(1-5)转动连接,压辊支架(1-5)与弹簧柱(1-6)相连接,弹簧柱(1-6)与限位卡(1-7)相连接,弹簧柱(1-6)、限位卡(1-7)均与货斗(1-1)滑动连接,压力弹簧(1-8)套接在弹簧柱(1-6)上,压力弹簧(1-8)两端分别与货斗(1-1)、压辊支架(1-5)相接触;所述质检报警组合体(2)包括运输壁(2-1)、运输轴(2-2)、运输辊(2-3)、运输带(2-4)、磁带(2-5)、拨板(2-6)、电机(2-7)、拨杆(2-8)、连接杆ⅰ(2-9)、连接杆ⅱ(2-10)、拉杆(2-11)、摩擦块(2-12)、限位块(2-13)、复位弹簧(2-14)、弹簧板(2-15)、质量感应板(2-16)和报警器(2-17),货斗支架(1-3)与运输壁(2-1)相连接,运输轴(2-2)与动力相连接,运输轴(2-2)与运输壁(2-1)转动连接,运输轴(2-2)与运输辊(2-3)相连接,两个运输辊(2-3)通过运输带(2-4)相连接,运输带(2-4)与磁带(2-5)、拨板(2-6)相连接,磁带(2-5)内带有磁性,电机(2-7)通过螺栓与运输壁(2-1)相连接,电机(2-7)与拨杆(2-8)相连接,两个拨杆(2-8)通过连接杆ⅰ(2-9)相连接,连接杆ⅰ(2-9)与运输壁(2-1)小间隙配合,连接杆ⅱ(2-10)两端分别与两个拉杆(2-11)相连接,连接杆ⅱ(2-10)与运输壁(2-1)滑动连接,拉杆(2-11)与摩擦块(2-12)相连接,摩擦块(2-12)与运输壁(2-1)滑动连接,摩擦块(2-12)与限位块(2-13)相连接,两个限位块(2-13)分别与两个运输壁(2-1)相接触,复位弹簧(2-14)两端分别与摩擦块(2-12)、弹簧板(2-15)相连接,弹簧板(2-15)与运输壁(2-1)相连接,运输壁(2-1)与质量感应板(2-16)、报警器(2-17)相连接,质量感应板(2-16)内设有质量传感器。
技术总结
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报警装置,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监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工业生产线质量监控自动报警装置,包括零件排出组合体和质检报警组合体,所述零件排出组合体与质检报警组合体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装置可以自动化的监控生产零件的质量是否达标,通过质量感应板、报警器的协同作用,可在出现质量不一致的缺陷零件时第一时间报警,进行后续处理,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并可根据实际待检测零件的参数进行调整,使用场景更为灵活。使用场景更为灵活。使用场景更为灵活。
技术研发人员:包明洋 王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黑龙江德曜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04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