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板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太阳能光伏发电已成为新能源发电的热点以及重点领域。太阳能作为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改变着人类能源结构方式,因此,光伏产业呈现了强势的复苏态势,随之而来的便是太阳能电池板物流运输包装的开发与研究。太阳能电池板由电池片、组件边框、钢化玻璃、封装材料以及接线盒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采用高晶硅材料制成,并用高强度、透光性能强的太阳能专用钢化玻璃以及高性能、耐紫外线辐射的专用密封材料层压而成。
3.在太阳能板运输过程中,太阳能板在包装容器内会产生移动,太阳能板会与包装箱内壁产生碰撞,造成太阳能板损伤。当地面崎岖不平时,封装后的太阳能板会产生竖直方向上的窜动,造成包装容器开裂不能对太阳能板起到保护作用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板防护装置,以解决太阳能板与包装箱内壁产生碰撞并且造成包装箱开裂的技术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
6.一种太阳能板防护装置,包括边框a以及边框b,所述边框a设置在太阳能板的两条长边上,所述边框b设置在太阳能板的两条宽边上,所述边框a内设置有缓冲装置a,所述边框b内设置有缓冲装置b,所述边框a两端穿插在所述边框b内,所述边框b与所述边框a结合处设置有锁紧机构。
7.优选的,所述边框a内设置有凹槽a,所述凹槽a的长度等于所述边框a的长度,所述凹槽a内设置所述缓冲装置a。
8.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a包括弹簧a以及缓冲板a,所述弹簧a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a的两端,所述弹簧a一端与所述凹槽a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a另一端设置所述缓冲板a,所述弹簧a自由状态时,所述缓冲板a的高度小于凹槽a的高度。
9.优选的,所述边框b包括主体部以及两端部,所述主体部内设置有凹槽b,所述凹槽b的长度等于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所述凹槽b内设置所述缓冲装置b,所述边框b的两端部设置有凹槽c,所述凹槽c的宽度大于所述凹槽b的宽度,所述凹槽c的宽度等于所述边框a的厚度。
10.优选的,所述缓冲装置b包括弹簧b以及缓冲板b,所述弹簧b对称设置在所述凹槽b的两端,所述弹簧b一端与所述凹槽b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弹簧b的另一端设置所述缓冲板b,所述弹簧b自由状态时,所述缓冲板b的高度小于凹槽b的深度。
11.优选的,所述边框a的两端插接在所述边框b两端的凹槽c内,所述边框a两端设置有通孔a,所述边框b两端的凹槽c上设置有通孔b,所述通孔a与所述通孔b同轴设置,所述通孔a与所述通孔b内设置所述锁紧机构。
12.优选的,所述锁紧机构包括主轴体,所述主轴体内侧为圆柱腔体,所述主轴体内侧包括下部、中间部以及上部,所述主轴体的下部的直径大于所述主轴体的中间部的直径,所述主轴体的下部与所述主轴体的中间部结合处形成台阶一,所述主轴体的上部的直径小于主轴体的中间部的直径,所述主轴体的上部与所述主轴体的中间部结合处形成台阶二,所述主轴体的中间部设置有长条孔,所述长条孔两侧对称设置有贯通的轴孔,所述主轴体内部设置有拉杆,所述拉杆包括下端、中间端以及上端,所述拉杆为圆柱形,所述拉杆的下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拉杆的中间端的直径,所述拉杆的中间端的直径大于所述拉杆上端的直径,所述拉杆的中间端设置有限位孔,所述拉杆的下端设置在所述主轴体的下部内,所述拉杆的中间端设置在所述主轴体的中间部,所述拉杆的上端部设置在所述主轴体的上部,所述主轴体的轴孔内设置有销轴,所述销轴上枢轴设置有棘爪,所述棘爪一端设置在所述限位孔内,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拉杆的中间端的上端面与所述台阶二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穿设在所述拉杆的上端部,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台阶二的台阶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拉杆的中间端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下端部伸出所述主轴体的下部,所述拉杆的下端部设置有拉环。
13.优选的,所述主轴体设置在所述通孔a与所述边框b的两端部的通孔b内,所述边框b的下端面设置有锁紧环,所述锁紧环设置在所述主轴体的末端,所述锁紧环设置在所述边框b的下端面与所述拉环之间。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边框a中的凹槽a以及边框b中的凹槽b可以夹持住太阳能板的四个侧面,边框a中设置缓冲装置a,缓冲装置a可以有效的防止太阳能板与边框a之间的碰撞,边框b中设置缓冲装置b,缓冲装置b可以有效的防止太阳能板与边框b之间的碰撞。
16.2.本实用新型将边框a两端插进边框b的两端内,可以有效的防止边框a产生水平方向上的窜动。
17.3.本实用新型在边框a与边框b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可以有效的防止太阳能板产生竖直方向上的窜动,而导致边框a与边框b脱离的现象。
18.说明书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边框a与缓冲装置a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缓冲装置a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边框b与缓冲装置b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缓冲装置b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边框a与边框b插接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锁紧机构与边框a与边框b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锁紧机构的剖面视图。
27.图9为图8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28.其中,附图标记为:1.边框a;11.凹槽a;2.边框b;21.主体部;211.凹槽b;22.两端部;221.凹槽c;3.太阳能板;4.缓冲装置a;41.弹簧a;42.缓冲板a;5.缓冲装置b;53.弹簧b;54.缓冲板b;6.锁紧机构;61.主轴体;62.拉杆;621.限位孔;63.销轴;64.棘爪;65.弹簧;66.拉环;67.锁紧环。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30.本实用新型以方形太阳能板为例来阐述如何防止太阳能板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破损的现象,
31.参见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太阳能板防护装置,包括边框a1以及边框b2,边框a1设置在太阳能板3的两条长边上,边框b2设置在太阳能板3的两条宽边上,本技术以太阳能板为方形为例,边框a为两个,边框a夹持在太阳能板的两个长边上,边框b为两个,边框b夹持在太阳能板的两个宽边上,通过两个边框a以及两个边框b将方形的太阳能板夹持住。
32.边框a1内设置有缓冲装置a4,其中优选的,边框a1内设置有凹槽a11,凹槽a11的长度等于边框a1的长度,凹槽a11内设置缓冲装置a4。
33.具体的,缓冲装置a4包括弹簧a41以及缓冲板a42,弹簧a41对称设置在凹槽a11的两端,弹簧a41一端与凹槽a11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a41另一端设置缓冲板a42,弹簧a41自由状态时,缓冲板a42的高度小于凹槽a11的高度。
34.本技术中的边框a为长条板,在长条板的端面上设置凹槽a,在凹槽a两端焊接上弹簧a,此处弹簧a为两个,在弹簧a上焊接上缓冲板a,其中缓冲板a覆盖在两个弹簧a上,为了防止缓冲板a在凹槽a内脱落,因此当弹簧a处于自由状态时,将缓冲板a的高度设置成小于凹槽a的深度。
35.参见图4和图5,边框b2内设置有缓冲装置b5,其中优选的,边框b2包括主体部21以及两端部22,主体部21内设置有凹槽b211,凹槽b211的长度等于主体部21的长度,凹槽b211内设置缓冲装置b5,边框b2的两端部22设置有凹槽c221,凹槽c221的宽度大于凹槽b211的宽度,凹槽c221的宽度等于边框a1的厚度。
36.具体的,缓冲装置b5包括弹簧b53以及缓冲板b54,弹簧b53对称设置在凹槽b211的两端,弹簧b53一端与凹槽b21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弹簧b53的另一端设置缓冲板b54,弹簧b53自由状态时,缓冲板b54的高度小于凹槽b211的深度。
37.本技术中边框b的主体部也为长条板,在长条板的端面上设置凹槽b,在凹槽b的两端焊接上弹簧b,此处的弹簧b也为两个,在弹簧b上焊接缓冲板b,其中缓冲板b覆盖在两个弹簧b上,为了防止缓冲板b在凹槽b内脱落,因此当弹簧b处于自由状态时,将缓冲板b的高度设置成小与凹槽b的深度。
38.参见图6,边框a1两端穿插在边框b2内,边框b2与边框a1结合处设置有锁紧机构6。
39.边框b中的两端部设置凹槽c,因为是在边框b的端面上设置凹槽b,因此,凹槽c的宽度大于凹槽b的宽度,又因为将边框a插接在凹槽c中,因此凹槽c的厚度等于边框a的厚度。
40.边框a1的两端插接在边框b2两端的凹槽c221内,边框a1两端设置有通孔a,边框b2两端的凹槽c221上设置有通孔b,通孔a与通孔b同轴设置,通孔a与通孔b内设置锁紧机构6。
41.参见图7-图9,锁紧机构6包括主轴体61,主轴体61内侧为圆柱腔体,主轴体内侧包括下部、中间部以及上部,主轴体61的下部的直径大于主轴体61的中间部的直径,主轴体61的下部与主轴体61的中间部结合处形成台阶一,主轴体61的上部的直径小于主轴体61的中间部的直径,主轴体61的上部与主轴体61的中间部结合处形成台阶二,主轴体61的中间
部设置有长条孔,长条孔两侧对称设置有贯通的轴孔,主轴体61内部设置有拉杆62,拉杆62包括下端、中间端以及上端,拉杆62为圆柱形,拉杆62的下端的直径大于拉杆62的中间端的直径,拉杆62的中间端的直径大于拉杆62上端的直径,拉杆62的中间端设置有限位孔621,拉杆62的下端设置在主轴体61的下部内,拉杆62的中间端设置在主轴体61的中间部,拉杆62的上端部设置在主轴体61的上部,主轴体的轴孔内设置有销轴63,销轴63上枢轴设置有棘爪64,棘爪64一端设置在限位孔621内,另一端为自由端,拉杆62的中间端的上端面与台阶二之间设置有弹簧65,弹簧65穿设在拉杆62的上端部,弹簧65一端与台阶二的台阶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拉杆62的中间端的上端面固定连接,拉杆62的下端部伸出主轴体61的下部,拉杆62的下端部设置有拉环66。
42.主轴体61设置在通孔a与边框b2的两端部的通孔b内,边框b2的下端面设置有锁紧环67,锁紧环67设置在主轴体61的末端,锁紧环67设置在边框b2的下端面与拉环66之间。
43.本技术中锁紧机构的工作原理,摁压拉环,拉环中的弹簧被压缩,拉杆在主轴体内上升,棘爪的自由端旋转到主轴体的长条孔内,将主轴体穿插在通孔a和通孔b内,主轴体的上部在边框b的上端面,主轴体的下部在边框b的下端部。
44.当主轴体将边框a与边框b串在一起后,松开拉环,弹簧释放,拉杆在主轴体内下降,棘爪的自由旋出主轴体的长条孔,成伞状设置,并且棘爪的自由端抵接在边框b的上端面。
45.为了防止主轴体在通孔a与通孔b内移动,因此,在边框b的下端面设置锁紧环,锁紧环套设在主轴体上,锁紧环的一端与边框b的下端面连接,另一端与主轴体的下端部的端面平齐。
46.本实用新型的锁紧主要通过边框b上端面的棘爪与边框b下端面的锁紧环共同作用实现边框a与边框b的固定的。
47.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