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识别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底盘车,具体涉及一种高压开关柜中使用的电动底盘车。
背景技术:
2.随着变电站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的不断推进,中置式开关柜中用于承载真空断路器的电动底盘车应用已越来越广泛,实现了在现场“无人”的情况下能够电动完成进车或出车操作。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多种可电动可手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如专利号为201821335847.5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可识别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通过安装在卡板后方印刷电路板上的轻触开关来识别操作手柄的插入状态,通过安装在舌板底部的插头触片与安装在开关柜中舌板插孔内的插座触片的接触来传递状态信号,初步实现了对操作手柄插入状态的监测。
3.但是,由于轻触开关行程小,操作手柄插入深度不够时,轻触开关的状态不易改变,操作手柄插入深度过多时,轻触开关容易被压坏,虽然针对此问题在卡板上安装了柱塞弹簧螺丝增加了必要的缓冲行程,但同时由于柱塞弹簧螺丝的反作用力引起了操作手柄容易脱落的问题,使得操作不太方便。另一方面,在断路器通过转运车推入开关柜的过程中,不当操作会使位于舌板下方的插头触片压坏,可靠性不高。
4.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准确识别电动操作和手动操作两种操作模式,并且不易受损的电动底盘车,为控制装置实现手动优先操作功能提供可靠的状态信号,即手动操作时不能进行电动操作;在电动操作过程中因误操作插入操作手柄时,能够及时停止当前电动操作,有效防止因误操作引起的不良后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准确识别手动操作模式和电动操作模式,操作方便且不易受损的电动底盘车。
6.为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识别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包括车架、定位机构、丝杆、丝母齿轮、电机、传动机构、卡板、接线端子等,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上固定安装有一外套筒,所述定位机构上安装有一内套筒,所述内套筒后端从所述外套筒前端插入,插入深度随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变;所述内套筒中穿有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所述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中心设有辅助收缩的长拉簧;所述定位机构中设有微动开关,所述定位机构中还设有一卡板,所述卡板上设有一顶杆,所述顶杆穿过所述定位机构上的通孔后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配合。
7.优选地,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前端与微动开关引线相连,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后端与固定安装在车架上的所述接线端子相连;所述长拉簧穿过所述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的中心,所述长拉簧前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内套筒中心前端的挂杆相连,所述长拉簧后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套筒中心后端的挂板相连,当内套筒插入外套筒时,所述长拉
簧可辅助收缩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
8.优选地,所述微动开关通过小弯板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后弯板内侧,所述卡板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前弯板内侧,所述卡板上设有一顶杆,所述顶杆穿过设在所述定位机构上的通孔后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配合。
9.优选地,所述卡板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一对导向孔,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上的所述一对导向柱穿过所述一对导向孔,所述卡板可沿所述一对导向柱轴向滑动,所述一对导向柱上分别套设有一对弹簧,所述一对弹簧位于所述卡板与与所述定位机构的前弯板底部之间。当操作手柄插入时,所述卡板沿所述一对导向柱轴向向后移动,所述卡板上的所述顶杆同时向后移动并压紧所述微动开关压片而使所述微动开关的触点变为闭合状态;当操作手柄拔出后,所述一对弹簧会推动所述卡板沿所述一对导向柱轴向向前移动,所述卡板上的所述顶杆同时向前移动并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分离,所述微动开关的触点变为断开状态。
10.由于运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1.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底盘车,由于微动开关的行程较大,对操作手柄插入深度的要求并不严苛,只要操作手柄插入或拔出后,用于监测其插入状态的微动开关的触点状态会即时准确地改变,同时由于微动开关触片弹力很小,对操作手柄施加反向弹出力小,不会引起操作手柄容易脱落的问题;操作手柄插入状态的信号从定位机构通过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穿过双层套筒引到车架上的接线端子后,可与其它辅助开关触点信号线一起通过二次插头接入开关柜中,方便接线且不易损坏。
12.控制装置通过监测判断操作手柄插入状态的微动开关触点之间的通断即可明确判断电动底盘车是处于手动操作模式还是电动操作模式。若处于手动操作模式下,控制装置会判断为电动操作条件不足,故不会执行电动操作。
13.如果没有此结构用来判断操作手柄是否插入,在电动操作过程中因误操作插入操作手柄时,卡板被操作手柄推入,使之与固定安装在丝杆前端的丝杆卡套之间的约束被解除,此时丝杆不再固定不动,有可能随丝母齿轮一起转动,会导致电动操作不能准确完成。更有甚者,操作手柄随丝杆一起转动时还有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电动底盘车提供了用于判断操作手柄是否插入的微动开关后,其状态变化会被电动操作控制装置及时监测到并及时停止当前的电动操作,从而可避免因误操作引起的电动操作故障,以及对操作人员造成的人身伤害。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电动底盘车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微动开关在定位机构中的安装示意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微动开关在小弯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17.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卡板在定位机构中的安装示意图;
18.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顶杆在卡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19.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操作手柄插入时的定位机构沿b-b向剖面示意图;
20.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图6的俯视图;
21.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操作手柄拔下时的定位机构沿b-b向剖面示意图;
22.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图8的俯视图;
23.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左舌板的立体视图;
24.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右舌板的立体视图;
25.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内套筒的立体视图;
26.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的立体视图。
27.其中:1、外套筒;2、传动机构;3、电机;4、丝母齿轮;5、丝杆;6、辅助开关;7、定位机构;8、长拉簧;9、挂板;10、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1、接线端子;12、车架;13、内套筒;14、左舌板、15、挂杆;16、微动开关引线;17、微动开关;18、微动开关压片;19、顶杆;20、卡板;21、操作手柄;22、丝杆卡套;23、前弯板;24、后弯板;25、右舌板;26、弹簧;27、导向柱、28、小弯板;29、通孔;30导向孔;31中心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实施例一:
31.参见图1至图13所示,一种可识别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包括车架12、定位机构7、丝杆5、丝母齿轮4、电机3、传动机构2、卡板20、接线端子11等,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2上固定安装有一外套筒1,所述定位机构7上安装有一内套筒13,所述内套筒13后端从所述外套筒1前端插入,插入深度随所述定位机构7与所述车架12之间的相对位置而变;所述内套筒13中穿有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所述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中心设有辅助收缩的长拉簧8;所述定位机构7中设有微动开关17,所述定位机构7中还设有一卡板20,所述卡板20上设有一顶杆19,所述顶杆19穿过所述定位机构7上的通孔29后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18配合。
32.本实施例中,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前端与微动开关引线16相连,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后端与固定安装在车架12上的所述接线端子11相连;所述长拉簧8穿过所述可伸缩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的中心,所述长拉簧8前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内套筒13中心前端的挂杆15相连,所述长拉簧8后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套筒1中心后端的挂板9相连,当内套筒13插入外套筒1时,所述长拉簧8可辅助收缩所述螺旋双芯绝缘导线10。
33.本实施例中,所述微动开关17通过小弯板28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7的后弯板24的内侧,所述卡板20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7的前弯板23的内侧,所述卡板20上设有一顶杆19,所述顶杆19穿过设在所述定位机构7上的通孔29后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18配合。
34.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板20上左右两侧对称设有一对导向孔30,固定安装在所述定位机构7上的一对导向柱27穿过所述一对导向孔30,所述卡板20可沿所述一对导向柱27轴向滑动,所述一对导向柱27上分别套设有一对弹簧26,所述一对弹簧26位于所述卡板20与与所述定位机构7的前弯板23底部之间。当操作手柄21插入时,所述卡板20沿所述一对导向柱27轴向向后移动,所述卡板20上的所述顶杆19同时向后移动并压紧所述微动开关压片18
而使所述微动开关17的触点变为闭合状态;当操作手柄21拔出后,所述一对弹簧26会推动所述卡板20沿所述一对导向柱27轴向向前移动,所述卡板20上的所述顶杆19同时向前移动并与所述微动开关压片18分离,所述微动开关17的触点变为断开状态。
35.以上对本专利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可识别手动操作和电动操作的电动底盘车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专利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凡依本专利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