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膨胀水壶及车辆。
背景技术:
2.目前主流冷却系统中均设计有膨胀水壶。现有技术中,膨胀水壶的除气口与补水口距离较近,水泵高转速运行时,除气口进入的气体未及时上升至膨胀水壶的膨胀空间,便被水泵通过补水口重新吸入发动机冷却循环中,导致气体不能有效排除。气体在冷却系统中参与循环会造成气蚀,影响水泵及发动机寿命,气体在系统中循环还会产生杂音,降低用户驾车体验。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膨胀水壶不能有效排除气体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现有膨胀水壶不能有效排除气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膨胀水壶及车辆,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膨胀水壶,包括:
6.壶体,所述壶体内设有冷却液;
7.隔板,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壶体内,所述隔板围设形成内腔体,所述隔板和所述壶体之间形成外腔体,所述隔板设有第一通孔;
8.除气管,所述除气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壶体外,所述除气管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外腔体中;
9.补水管,所述补水管的第一端设于所述壶体外,所述补水管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内腔体中。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通孔设于所述隔板的底部,所述除气管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外腔体的底部,所述补水管的第二端设于所述内腔体的底部。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第一通孔与所述除气管的第二端相错设置。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隔板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隔板的内侧设有加强筋。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加强筋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通孔之间。
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壶体的壶口设有密封盖。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密封盖设有泄压阀。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膨胀水壶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壶体的底部设有安装座。
18.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膨胀水壶,所述膨胀水壶与车
辆车身连接。
19.为解决膨胀水壶水泵高转速时除气不良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常规膨胀水壶基础上,内部增加隔板,将水壶内部空间隔成外腔体和内腔体,除气管位于外腔体,补水管位于内腔体。隔板上部均匀设置第二通孔,保持外腔体和内腔体联通。隔板下部在避开除气管区域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避开除气管的目的是防止除气管和补水管位置过近,出现气体直接回吸的的问题。系统运行时,发动机及散热器的气体通过管路连接除气管排入膨胀水壶液面以下,因除气管和补水管中间设置隔板,气体在外腔体中上升至液面以上,达到系统除气目的。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膨胀水壶的主视示意图。
22.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为了解决现有膨胀水壶不能有效排除气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膨胀水壶及车辆,本实用新型具体是以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25.实施例1:
26.结合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膨胀水壶包括:
27.壶体10,壶体10内设有冷却液;
28.隔板20,隔板20设于壶体10内,隔板20围设形成内腔体61,隔板20和壶体10之间形成外腔体62,隔板20的底部设有第一通孔21;
29.除气管30,除气管30的第一端设于壶体10外,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外腔体62中;
30.补水管40,补水管40的第一端设于壶体10外,补水管40的第二端设于内腔体61中。
31.本实施例1中,除气管30的第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外腔体62中并浸没于冷却液的液面之下;发动机的气液混合物通过除气管30进入膨胀水壶的冷却液中,气液混合物中的气体进入冷却液后会自动上浮至液面以上,由此达到了从气液混合物中排除气体的效果。补水管40的第一端用于与发动机连接,壶体10内的冷却液可以通过补水管40进入发动机系统,用于冷却发动机。本实施例1中,在膨胀水壶内部增加隔板20,将水壶内部空间分隔成为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除气管30位于外腔体62,补水管40位于内腔体61,隔板20的底部设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可以保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气压及液面一致。
32.本实施例1中,发动机的气体通过除气管30进入外腔体62,并上浮至外腔体62上部,由于本实施例1设置了隔板20并将补水管40的第二端设于内腔体61,因此补水管40在向发动机补水时,补水管40只会将内腔体61的冷却液补充至发动机,不会将除气管30第二端的气体补充至发动机,从而更加有效地有效排除气体。也就是说,除气管30的气体无法进入内腔体61的冷却液中,更无法被内腔体61的补水管40补充至发动机,解决了现有膨胀水壶不能有效排除气体的技术问题。
33.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1设于隔板20的底部,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外腔体62的底部,补水管40的第二端设于内腔体61的底部。本实施例1中,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冷却液的液面之下。
34.更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1与除气管30的第二端相错设置。本实施例1中,第一通孔21与除气管30的第二端相错设置,可以避免除气管30的第二端的气体通过第一通孔21进入内腔体61,防止除气口和补水口位置过近,出现气体直接回吸的的问题。
35.更进一步地,隔板20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22。本实施例1中,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22均可以保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气压及液面一致。
36.更进一步地,隔板20的内侧设有加强筋23。
37.更进一步地,加强筋23位于相邻的第一通孔21之间。
38.进一步地,壶体10的壶口设有密封盖11。
39.更进一步地,密封盖11设有泄压阀。
40.进一步地,壶体10的底部设有安装座12。本实施例1中,安装座12用于与车身支架连接,车身支架可以设置在发动机附近,便于膨胀水壶连接于发动机。
41.为解决膨胀水壶水泵高转速时除气不良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常规膨胀水壶基础上,内部增加隔板20,将水壶内部空间隔成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除气管30位于外腔体62,补水管40位于内腔体61。隔板20上部均匀设置第二通孔22,保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联通。隔板20下部在避开除气管30区域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避开除气管30的目的是防止除气管30和补水管40位置过近,出现气体直接回吸的的问题。系统运行时,发动机及散热器的气体通过管路连接除气管30排入膨胀水壶液面以下,因除气管30和补水管40中间设置隔板20,气体在外腔体62中上升至液面以上,达到系统除气目的。隔板20上下均设置通孔,保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气压及液面一致。
42.实施例2:
43.本实施例2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1中的膨胀水壶,膨胀水壶与车辆车身连接,本实施例2中,安装座12用于与车身支架连接,车身支架可以设置在发动机附近,便于膨胀水壶连接于发动机。
44.本实施例2中,膨胀水壶包括:
45.壶体10,壶体10内设有冷却液;
46.隔板20,隔板20设于壶体10内,隔板20围设形成内腔体61,隔板20和壶体10之间形成外腔体62,隔板20设有第一通孔21;
47.除气管30,除气管30的第一端设于壶体10外,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外腔体62中;
48.补水管40,补水管40的第一端设于壶体10外,补水管40的第二端设于内腔体61中。
49.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1设于隔板20的底部,除气管30的第二端设于外腔体62的底
部,补水管40的第二端设于内腔体61的底部。
50.更进一步地,第一通孔21与除气管30的第二端相错设置。
51.更进一步地,隔板20的顶部设有第二通孔22。
52.更进一步地,隔板20的内侧设有加强筋23。
53.更进一步地,加强筋23位于相邻的第一通孔21之间。
54.进一步地,壶体10的壶口设有密封盖11。
55.更进一步地,密封盖11设有泄压阀。
56.进一步地,壶体10的底部设有安装座12。
57.为解决膨胀水壶水泵高转速时除气不良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常规膨胀水壶基础上,内部增加隔板20,将水壶内部空间隔成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除气管30位于外腔体62,补水管40位于内腔体61。隔板20上部均匀设置第二通孔22,保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联通。隔板20下部在避开除气管30区域设置有第一通孔21,第一通孔21避开除气管30的目的是防止除气管30和补水管40位置过近,出现气体直接回吸的的问题。系统运行时,发动机及散热器的气体通过管路连接除气管30排入膨胀水壶液面以下,因除气管30和补水管40中间设置隔板20,气体在外腔体62中上升至液面以上,达到系统除气目的。隔板20上下均设置通孔,保证外腔体62和内腔体61气压及液面一致。
5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