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95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加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供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节能减排以及国家实行峰谷电价的鼓励政策,电蓄热采暖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电蓄热采暖技术利用国家峰谷电价政策,在夜间谷电期间,通过电锅炉将电能转化为热量,一部分存储于蓄热设备中,一部分直接或间接供给热用户;到白天非谷电期间,再将蓄热设备中的热量释放出来,供热用户采暖。它无需炉膛、烟道和烟囱,也无需储存燃料的场地,极大地减少了常规燃煤锅炉带来的污染,是一种低碳供热的绿色环保产品。蓄热载体主要分为水和固体相变材料,用水作为蓄热载体方式简单,成本低,但是储能密度低,蓄热装置体积较大,不便于安装,而利用固体相变材料作为蓄热载体,其蓄热密度高,装置体积小,占地面积小,便于使用。现有一般通过固体蓄热机组进行蓄热,固体蓄热体内的温度可达800℃,其温度较高,在使用时需要在其底部设置保温层,作为蓄热固体的底座。


技术实现要素:

3.但是由于蓄热固体可达的温度较高,仍有部分余热传导储存在下部的保温层底座内,导致部分热量损失。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利用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将水送入热量回收管内,热量回收管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和上耐火砌块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回到水箱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传递至保温底座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4.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固体蓄热机组、保温底座、下耐火砌块和上耐火砌块,所述固体蓄热机组放置在保温底座上,所述保温底座包括有下底板和上底板,所述上底板设置在下底板上,所述下底板由多组下砌条板等间距排布而成,所述下砌条板由下耐火砌块砌筑而成,所述上底板由多组上砌条板等间距排布而成,所述上砌条板由上耐火砌块砌筑而成,所述下耐火砌块顶端和上耐火砌块底端配合贯穿开设有一号半圆槽,所述一号半圆槽内安装有热量回收管,所述热量回收管折形设置,所述热量回收管两端分别连接有输水软管和出水软管,所述输水软管端部连通有水泵,所述水泵输入端连通有水箱,所述出水软管和水箱连通设置;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利用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将水送入热量回收管内,热量回收管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和上耐火砌块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回到水箱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传递至保温底座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6.其中,所述上耐火砌块和下耐火砌块的形状大小相同;便于进行保温底座的砌筑。
7.其中,还包括有保温外框、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所述保温外框包括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成回形且由外耐火砌块砌筑而成,所述内层设置在外层内侧且由内耐火砌块砌筑而成,所述内层角部相互垂直的内耐火砌块存在间隙,所述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相对侧面配合开设有二号半圆槽,所述二号半圆槽内粘贴安装有回形管,所述外层角部的外耐火砌块上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上安装有连通回形管的连通管,所述外层角部的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上开设有一号通孔,所述输水软管通过一号通孔,所述出水软管和最底部的回形管连通,最上部的所述回形管连通有出水连接管,所述出水连接管活动贯穿外耐火砌块和水箱连通;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和侧面的保温框上,利用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将水先送入热量回收管内,热量回收管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和上耐火砌块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进入最下部的回形管上,在回形管上流动,通过角部的连通管传输到上部的回形管上,带走保温框上的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的热量,通过出水连接管回到水箱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传递至保温底座以及保温框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8.其中,所述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的形状大小相同;便于保温框的砌筑。
9.其中,所述固体蓄热机组和保温框之间的间隙处填充有填充板;利用填充板避免热量自固体蓄热机组和保温框之间的间隙溢出。
10.其中,所述保温框外侧面粘贴有侧保温板,所述保温框顶端粘贴有顶保温板,所述侧保温板上开设有供输水软管和出水连接管通过的二号通孔;利用侧保温板和顶保温板对保温框进行覆盖保护,减少在余热回收利用时热量自保温框外侧壁散出的量。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先进行保温底座的砌筑,利用多组下耐火砌块砌筑形成等间距排布的下砌条板构成下底板,然后将热量回收管放在一号半圆槽上,接着利用多组上耐火砌块砌筑形成等间距排布的上砌条板构成上底板覆盖在下底板上,待强度达到后将固体蓄热机组放置在保温底座上,然后进行保温框的砌筑,首先进行内层的砌筑,利用内耐火砌块砌筑内层和固体蓄热机组侧壁接触,将回形管粘贴在二号半圆槽内,接着进行外层的砌筑,利用外耐火砌块砌筑外层对内层外壁进行覆盖,将输水软管从一号通孔内拽出,将出水连接管拽出,待强度达到后进行侧保温板和顶保温板的粘接,输水软管和出水连接管从二号通孔拽出,输水软管和水泵相连,出水连接管和水箱相连,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和侧面的保温框上,利用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将水先送入热量回收管内,热量回收管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和上耐火砌块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进入最下部的回形管上,在回形管上流动,通过角部的连通管传输到上部的回形管上,带走保温框上的外耐火砌块和内耐火砌块的热量,通过出水连接管回到水箱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传递至保温底座以及保温框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12.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底座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底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外框安装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外框结构示意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外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回形管结构示意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保温板底部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固体蓄热机组;2、下耐火砌块;3、上耐火砌块;4、一号半圆槽;5、热量回收管;6、输水软管;7、出水软管;8、水泵;9、水箱;10、外耐火砌块;11、内耐火砌块;12、二号半圆槽;13、回形管;14、通槽;15、连通管;16、一号通孔;17、出水连接管;18、填充板;19、侧保温板;20、顶保温板;21、二号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2.请参阅图1-图8,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电加热固体蓄热余热利用装置,包括固体蓄热机组1、保温底座、下耐火砌块2和上耐火砌块3,所述固体蓄热机组1放置在保温底座上,所述保温底座包括有下底板和上底板,所述上底板设置在下底板上,所述下底板由多组下砌条板等间距排布而成,所述下砌条板由下耐火砌块2砌筑而成,所述上底板由多组上砌条板等间距排布而成,所述上砌条板由上耐火砌块3砌筑而成,所述下耐火砌块2顶端和上耐火砌块3底端配合贯穿开设有一号半圆槽4,所述一号半圆槽4内安装有热量回收管5,所述热量回收管5折形设置,所述热量回收管5两端分别连接有输水软管6和出水软管7,所述输水软管6端部连通有水泵8,所述水泵8输入端连通有水箱9,所述出水软管7和水箱9连通设置;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1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利用水泵8将水箱9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6将水送入热量回收管5内,热量回收管5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2和上耐火砌块3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7回到水箱9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1传递至保温底座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23.所述上耐火砌块3和下耐火砌块2的形状大小相同;便于进行保温底座的砌筑;
24.还包括有保温外框、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所述保温外框包括有外层和内层,所述外层成回形且由外耐火砌块10砌筑而成,所述内层设置在外层内侧且由内耐火砌块11砌筑而成,所述内层角部相互垂直的内耐火砌块11存在间隙,所述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相对侧面配合开设有二号半圆槽12,所述二号半圆槽12内粘贴安装有回形管13,所述外层角部的外耐火砌块10上开设有通槽14,所述通槽14上安装有连通回形管13的连通管15,所述外层角部的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上开设有一号通孔16,所述输水软管6通过一号通孔16,所述出水软管7和最底部的回形管13连通,最上部的所述回形管13连通有出水连接管17,所述出水连接管17活动贯穿外耐火砌块10和水箱9连通;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1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和侧面的保温框上,利用水泵8将水箱9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6将水先送入热量回收管5内,热量回收管5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2和上耐火砌块3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7进入最下部的回形管13上,在回形管13上流动,通过角部的连通管15传输到上部的回形管13上,带走保温框上的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的热量,通过
出水连接管17回到水箱9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1传递至保温底座以及保温框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25.所述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的形状大小相同;便于保温框的砌筑;
26.所述固体蓄热机组1和保温框之间的间隙处填充有填充板18;利用填充板18避免热量自固体蓄热机组1和保温框之间的间隙溢出;
27.所述保温框外侧面粘贴有侧保温板19,所述保温框顶端粘贴有顶保温板20,所述侧保温板19上开设有供输水软管6和出水连接管17通过的二号通孔21;利用侧保温板19和顶保温板20对保温框进行覆盖保护,减少在余热回收利用时热量自保温框外侧壁散出的量;
2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29.使用时,先进行保温底座的砌筑,利用多组下耐火砌块2砌筑形成等间距排布的下砌条板构成下底板,然后将热量回收管5放在一号半圆槽4上,接着利用多组下耐火砌块2砌筑形成等间距排布的上砌条板构成上底板覆盖在下底板上,待强度达到后将固体蓄热机组1放置在保温底座上,然后进行保温框的砌筑,首先进行内层的砌筑,利用内耐火砌块11砌筑内层和固体蓄热机组1侧壁接触,将回形管13粘贴在二号半圆槽12内,接着进行外层的砌筑,利用外耐火砌块10砌筑外层对内层外壁进行覆盖,将输水软管6从一号通孔16内拽出,将出水连接管17拽出,待强度达到后进行侧保温板19和顶保温板20的粘接,输水软管6和出水连接管17从二号通孔21拽出,输水软管6和水泵8相连,出水连接管17和水箱9相连,在夜间利用固体蓄热机组1进行蓄热时,在热传导作用下,部分余热传递至下方的保温底座上和侧面的保温框上,利用水泵8将水箱9内的水抽出,经过输水软管6将水先送入热量回收管5内,热量回收管5在上底板和下底板间折形设置,带走下耐火砌块2和上耐火砌块3吸收的余热,带有余热的水通过出水软管7进入最下部的回形管13上,在回形管13上流动,通过角部的连通管15传输到上部的回形管13上,带走保温框上的外耐火砌块10和内耐火砌块11的热量,通过出水连接管17回到水箱9内,循环工作进行固体蓄热机组1传递至保温底座以及保温框上的余热回收利用。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