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智能感应功能的太阳能路灯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216



1.本实用新型涉及路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智能感应功能的太阳能路灯。


背景技术:

2.路灯指给道路提供照明功能的灯具,泛指交通照明中路面照明范围内的灯具,路灯被广泛运用于各种需要照明的地方,太阳能路灯是采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供电,免维护阀控式密封蓄电池储存电能,超高亮led灯具作为光源,并由智能化充放电太阳能控制器控制,用于代替传统公用电力照明的路灯。
3.现有的环保型路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对人体进行智能感应的功能,导致路灯区域长时间无人时,路灯持续照明,会浪费较多路灯所储蓄到的电能,从而不利于路灯长时间为路人提供照明服务。
4.因此,如何实现提高路灯的智能化程度,自动判断是否有人经过从而自动点亮是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智能感应功能的太阳能路灯,旨在解决现有的路灯在使用的过程中,不具备对人体进行智能感应功能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具有智能感应功能的太阳能路灯,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安装在所述壳体前端面上的led光源组件、人体感应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背部的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控制器为智能可编程降压型太阳能控制器,具有恒流输出,输出电流可调功能,所述太阳能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人体感应器、所述蓄电池、所述太阳能板以及所述led光源组件电性连接。
7.优选地,所述壳体前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散热通口。
8.优选地,所述壳体前端面上连接固定有用于连接路灯杆的连接管。
9.优选地,所述散热通口分布在所述连接管的两侧,所述led光源组件和所述人体感应器设置在所述连接管的前方。
10.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与上壳体,所述下壳体位于所述上壳体的下方,所述下壳体与所述上壳体可拼接为一个完整的壳体,所述下壳体下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底端与所述连接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块,多个所述固定块沿所述连接管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排列,所述散热通口设置有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所述固定块上竖向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所述安装螺栓的顶端延伸至所述连接管的内腔,所述led光源组件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下表面,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部敞口的固定槽,所述太阳能板设置于所述固定槽的内部。
11.优选地,所述上壳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板,所述下壳体的顶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插口,所述插口与所述插板相适配。
12.优选地,所述下壳体的外侧面横向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内端可
转动地延伸至所述插口的内部,所述插板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相适配的固定口。
13.优选地,所述下壳体内壁底部的前侧设置有防护网,所述防护网罩设于多个所述散热通口的上方。
14.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内壁设置有防滑垫,所述防滑垫覆盖所述连接管的内壁面,所述防滑垫上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螺栓相适配的开口。
15.优选地,所述固定槽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明防护板,所述透明防护板覆盖所述固定槽顶部的敞口。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人工将灯杆插入连接管的内部,再通过安装螺栓对灯头进行固定后,人体感应器即可判断路灯的照明路段是否有行人,当有行人行走于路灯的照明路段时,人体感应器红外感应检测到人体,传输至太阳能控制器,通过太阳能控制器控制led光源组件工作发出光照,从而对照明路段中行走的路人进行照明服务,增加路灯的智能感应功能,节约路灯储蓄的电能,使得路灯更加的环保,利于长时间对行人进行照明服务,并通过下壳体上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口,便于对路灯壳体内部进行散热,降低太阳能控制器工作环境的温度,提高对太阳能控制器的保护,避免太阳能控制器高温损坏的情况出现,并多个散热通口便于对路灯壳体的内部进行排水,避免水分影响路灯的正常工作,提高灯体工作时的稳定性,延长路灯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视实施例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管与led光源组件的实施例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管与防滑垫的实施例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与太阳能板的实施例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壳体与连接管的实施例示意图。
24.图中:1、壳体,101、下壳体,102、上壳体,2、透明防护板,3、太阳能控制器,4、连接块,5、连接管,6、固定块,7、安装螺栓,8、led光源组件,9、人体感应器,10、散热通口,11、防护网,12、固定槽,13、太阳能板,14、插板,15、插口,16、固定螺栓,17、固定口,18、防滑垫。
25.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26.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参照图1-4,提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一种具有智能感应功能的太阳能路灯,包括壳体1、安装在壳体1内的太阳能控制器3、蓄电池、安装在壳体1前端面上的led光源组件8、人体感应器9以及设置在壳体1背部的太阳能板13;太阳能控制器3为智能可编程降压型太阳能控制器3,具有恒流输出,输出电流可调功能;太阳能控制器3分别与人体感应器9、蓄电池、太阳能板13以及led光源组件8电性连接。
28.壳体前端面上设有若干个散热通口10,壳体前端面上连接固定有用于连接路灯杆
的连接管5,散热通口10分布在连接管5的两侧,led光源组件8 和人体感应器9设置在连接管5的前方。
29.壳体1包括下壳体101与上壳体102,下壳体101位于上壳体102的下方,下壳体101与上壳体102可拼接为一个完整的壳体。
30.下壳体101下表面的前侧固定连接有若干个连接块4,连接块4的底端与连接管5固定连接,连接管5的底部设置有若干个固定块6,多个固定块6沿连接管5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布排列,散热通口10设置有下壳体101的下表面,固定块6上竖向螺纹连接有安装螺栓7,安装螺栓7的顶端延伸至连接管5的内腔,led光源组件8设置于下壳体101的下表面,上壳体10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顶部敞口的固定槽12,太阳能板13设置于固定槽12的内部。
31.人工可将灯杆插入连接管5的内部,灯杆上开设有与安装螺栓7相适配的开口,通过转动安装螺栓7插入开口的内部,即可将路灯头与灯杆连接。
32.对路灯进行固定后,人体感应器9即可判断路灯的照明路段是否有行人,当有行人行走于路灯的照明路段时,人体感应器9红外感应检测到人体,传输至太阳能控制器3,通过太阳能控制器3控制led光源组件8工作发出光照,从而对照明路段中行走的路人进行照明服务。
33.增加路灯的智能感应功能,节约路灯储蓄的电能,使得路灯更加的环保,利于长时间对行人进行照明服务。
34.并通过下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口10,便于对路灯壳体内部进行散热,降低太阳能控制器3工作环境的温度,提高对太阳能控制器3的保护,避免太阳能控制器3高温损坏的情况出现。
35.多个散热通口10散热的同时便于对路灯壳体的内部进行排水,避免水分影响路灯的正常工作,提高灯体工作时的稳定性,延长路灯的使用寿命。
36.太阳能板13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过多赘述,太阳能板13可吸收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将电能储蓄于外部储电装置的内部,为led光源组件8工作时提供电力。
37.太阳能控制器3由外部的su32智能遥控器进行模式设置。
38.太阳能控制器3工作模式设置为“五阶段夜晚模式”或“t0t模式”时,“延时关闭”及“无人功率”项在“第三时间”、“第四时间”设定时间段内起作用,“延时关闭”设置范围:10~150s,“无人功率”设置范围:0~100%。
39.黄昏到凌晨模式:将su32智能遥控器第一时间设置为d2d表示黄昏到凌晨模式。
40.太阳能控制器设置d2d模式无感应功能,对应的半功率设置仍然有效,第一时间设置为d2d模式,第四时间不能设置为t0t模式。
41.人体感应器9安装后的感应范围,高度为7米,宽度为8米,角度为60 度。
42.太阳能控制器3适用于1~2节三元锂或者磷酸铁锂电池。
43.蓄电池低压保护设置范围为2.4v~7.2v,03的低压恢复设置范围为 2.6v~7.4v。
44.五阶段夜晚模式,通过su32智能遥控器对时间1~5和半功率1~5的设置,可实现多种时间及功率组合模式。
45.t0t模式,可设置感应功能,在su32智能遥控器上,时间4可设置为 t0t模式。
46.按下su32智能遥控器的测试键,太阳能控制器将3会打开负30秒,白天时可以帮助用户判断系统安装是否正确,30秒后负载将会自动关断;按下测试键可以查看各个时间段
对应半功率工作情况,30秒后测试功能结束,太阳能控制器3正常运行。
47.太阳能控制器3的工作方式为:黄昏到来后第一时间负载点亮1小时全功率100%,第二时间负载点亮2小时功率80%,第三时间负载点亮3小时有人经过时负载按照60%功率亮灯,人离开后延时10s按照60%*10%功率亮灯,然后太阳能控制器根据实际夜晚时间自动计算第四段的时长有人经过时负载按照40%功率亮灯,人离开后延时10s按照40%*10%功率亮灯,第五时间负载点亮2小时全功率100%。
48.太阳能控制器3一旦连接蓄电池,自动测试功能马上启动,然后太阳能控制器3显示进入正常运行状态。
49.当太阳能控制器3检测环境温度高于0℃时正常充电,当检测到环境温度低于0℃时,若设置为“正常”则正常充电,若设置为“慢充”则按照太阳能控制器额定电流的20%充电,若设置为“禁充”则不充电。
50.太阳能控制器3进入低电压保护状态后,只有通过太阳能控制器给蓄电池再次充电且达到设定的“低压恢复”电压后才能恢复,低压恢复电压应比低压保护电压至少高0.2v。
51.太阳能控制器3通过测量太阳能电池板的开路电压,自动识别白天和黑夜,根据所处不同地区和不同太阳能电池板。
52.光控点电压设置范围为1.0~3.0v。
53.夜晚来临时,当电池板电压达到设定光控点后,通过设置不同的光控延时可推迟夜晚亮灯时间,光控延时设置范围为0~30分钟。
54.负载关断要求的光控点电压比设定值高0.3v,即凌晨时太阳能电池板电压为1.3~3.3v时,负载才会关断,太阳能控制器3拥有自动光控点调节功能,若电池板夜晚最低电压比太阳能控制器3设定光控点高,则当天晚上太阳能控制器3无法转入放电状态,负载无输出,24小时后太阳能控制器3可自动调整光控点满足。
55.su32智能遥控器“自动降功”项设置为“降功”,同时设置”降功率点“和“降功比例”项,按下发送键设置太阳能控制器后,当蓄电池电压低于设定的“降功率点”电压时,蓄电池电压每降低0.1v,太阳能控制器按照设定的”降功比例“自动降低输出电流,最小降低至设定输出电流的10%。
56.自动降功率或者半功率运行时,最小输出电流0.3a,“降功率点”不应大于过充保护电压,当电池电压接近低压保护点时,直接降为最小电流运行。
57.365模式是基于电池电量的能量控制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白天充电多,夜晚放电多,太阳能控制器3根据当天充电电量及电池剩余电量计算夜晚负载亮灯比例,避免因蓄电池电压过低导致负载关闭。
58.使用365功能时,建议系统设计满足2个阴雨天。
59.进一步地,上壳体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插板14,下壳体1的顶部开设有向下凹陷的插口15,插口15与插板14相适配。
60.当插板14插入插口15的内部,上壳体2的底部与下壳体1的顶部接触,即可拼接为一个完成的路灯壳体。
61.进一步地,下壳体1的外侧面横向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6,固定螺栓16 的内端可转动地延伸至插口15的内部,插板14的表面开设有与固定螺栓16 相适配的固定口17。
62.将插板14插入插口15的内部后,人工即可通过转动固定螺栓16,使得固定螺栓16的内端插入固定口17的内部,将插板14固定在插口15的内部,从而将对拼接后完整的壳体进行固定。
63.进一步地,下壳体1内壁底部的前侧设置有防护网11,防护网11罩设于多个散热通口10的上方。
64.通过防护网11可避免散热的过程中,空气回流将空气中的灰尘带入壳体内部的情况出现,提高对太阳能控制器3的保护。
65.进一步地,连接管5的内壁设置有防滑垫18,防滑垫18覆盖连接管5的内壁面,防滑垫18上开设有与安装螺栓7相适配的开口。
66.防滑垫18可提高与灯杆之间的摩擦力,使得连接管5更加稳定的套设于灯杆的外部,提高路灯工作时的稳定性。
67.进一步地,固定槽12内腔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透明防护板2,透明防护板 2覆盖固定槽12顶部的敞口。
68.通过透明防护板2的遮挡阻隔,提高对太阳能板13工作时的保护,且不妨碍太阳能板13的正常工作,延长太阳能板13的使用寿命。
69.工作时,人工将灯杆插入连接管5的内部,通过安装螺栓7对灯头进行固定后,人体感应器9即可判断路灯的照明路段是否有行人,当有行人行走于路灯的照明路段时,人体感应器9红外感应检测到人体,传输至太阳能控制器3,通过太阳能控制器3控制led光源组件8工作发出光照,从而对照明路段中行走的路人进行照明服务,增加路灯的智能感应功能,节约路灯储蓄的电能,并通过下壳体1上开设有多个散热通口10,便于对路灯壳体内部进行散热,降低太阳能控制器3工作环境的温度,并多个散热通口10便于对路灯壳体的内部进行排水,避免水分影响路灯的正常工作,提高灯体工作时的稳定性。
7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