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

专利查询2022-5-16  203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2.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到电池,没有电池的话,新能源汽车则不能使用,目前,大多数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容易导致电池起火影响使用,且还容易导致新能源汽车完全不能使用。
3.因此,需要设计和研发一种能够对电池高效散热,避免电池起火影响使用,且不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都会出现温度过高的现象,容易导致电池起火影响使用,且还容易导致新能源汽车完全不能使用的缺点,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电池高效散热,避免电池起火影响使用,且不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包括有安装板、散热框、冷却管、单向软管、夹紧机构和减震机构,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减震机构,散热框安装于减震机构上,单向软管对称式的连接于散热框两侧之间并连通,冷却管固定穿接于散热框上,夹紧机构安装于散热框与安装板之间。
6.优选的,夹紧机构包括有第一滑块、第一导向杆、滑动架、限位杆、第一楔形块、第二滑块、异形杆、第三滑块、支撑板、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竖板,所述竖板对称式的固接于安装板一侧,支撑板固接于两块竖板一侧之间,第二滑块对称式的滑动式放置于支撑板上,第二弹簧连接于两块第二滑块一侧之间,第二弹簧的数量为三根,异形杆固接于第二滑块外侧面,每侧异形杆的数量为两根,异形杆尾端贯穿散热框一侧固接有第三滑块,第三滑块位于散热框内,滑动架滑动式的放置于两块竖板一侧之间,第一楔形块固接于滑动架一侧中部,第一楔形块与两块第二滑块接触配合,第一导向杆对称式的滑动式穿接于散热框一侧,第一导向杆一端与滑动架内侧固定连接,限位杆对称式的固接于第一导向杆内一侧周向,限位杆尾端与散热框外一侧接触配合,第一滑块固接于第一导向杆一端,第一滑块位于散热框内,第一弹簧连接于第一滑块外一侧与散热框内一侧之间,第一弹簧绕在第一导向杆上。
7.优选的,减震机构包括有套筒、支撑杆和第三弹簧,所述套筒间隔固接于安装板一侧,套筒的数量为四个,支撑杆滑动式的放置于套筒内,支撑杆一端与散热框外一侧固定连接,第三弹簧连接于支撑杆一端与安装板一侧之间。
8.优选的,还包括有限位机构,限位机构包括有限位支架、滑杆、第二导向杆、星形把手和第四弹簧,所述第二导向杆间隔嵌入式的固接于散热框两侧,每侧第二导向杆的数量为五根,滑杆滑动式的套装于每侧全部第二导向杆之间,第四弹簧连接于滑杆一侧与散热
框内部之间,第四弹簧绕在第二导向杆上,星形把手固接于滑杆外端,限位支架固接于两侧滑杆全部内端之间,限位支架与散热框滑动配合。
9.优选的,还包括有保护机构,保护机构包括有保护壳、风扇、滑轨、第二楔形块和第五弹簧,所述滑轨对称式的固接于安装板一侧,保护壳对称式的滑动式设在两个滑轨之间,保护壳将散热框罩住,风扇固定穿接于保护壳两侧,第二楔形块间隔固接于限位支架外一侧,第二楔形块的数量为三块,第二楔形块一端与保护壳接触配合,第五弹簧对称式的连接于保护壳内一侧与竖板一侧之间。
10.优选的,还包括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包括有安装块、异形块、第三导向杆、限位块和第六弹簧,所述安装块固接于散热框外两侧,安装块贯穿保护壳,第三导向杆滑动式的穿接于安装块两侧,限位块固接于第三导向杆外端,异形块固接于第三导向杆内端,异形块与滑杆配合,第六弹簧连接于异形块外一侧与安装块内侧之间,第六弹簧绕在第三导向杆上。
11.优选的,还包括有隔热棉,所述隔热棉固定套装于单向软管外中部周向。
12.优选的,所述星形把手的材质为橡胶,增大与手的摩擦力。
13.有益效果:
14.1、通过将电池放入散热框内,夹紧机构将电池夹紧固定,冷气排入冷却管内对电池进行散热,且散热框也能对电池进行散热,单向软管则对散热框内的空气进行导向,如此,可避免电池温度过高导致起火不能使用。
15.2、通过限位机构的作用,能进一步的对电池进行限位,如此,可避免电池出现移动的现象影响使用。
16.3、通过保护机构的作用,能对电池进行保护,如此,可避免外来杂物将电池砸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种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中标记为:1-安装板,2-散热框,3-冷却管,4-单向软管,5-夹紧机构,51-第一滑块,52-第一导向杆,53-滑动架,54-限位杆,55-第一楔形块,56-第二滑块,57-异形杆,58-第三滑块,59-支撑板,510-第一弹簧,511-第二弹簧,512-竖板,6-减震机构,61-套筒,62-支撑杆,63-第三弹簧,7-限位机构,71-限位支架,72-滑杆,73-第二导向杆,74-星形把手,75-第四弹簧,8-保护机构,81-保护壳,82-风扇,83-滑轨,84-第二楔形块,85-第五弹簧,9-锁定机构,91-安装块,92-异形块,93-第三导向杆,94-限位块,95-第六弹簧,10-隔热棉。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应用范围。
29.实施例: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高效散热装置。
30.参照图1-图5所示,包括有安装板1、散热框2、冷却管3、单向软管4、夹紧机构5和减震机构6,安装板1顶部设有减震机构6,减震机构6上连接有散热框2,散热框2底部固定穿接有冷却管3,散热框2左右两侧下部之间前后对称安装有单向软管4,散热框2与安装板1之间设有夹紧机构5。
31.夹紧机构5包括有第一滑块51、第一导向杆52、滑动架53、限位杆54、第一楔形块55、第二滑块56、异形杆57、第三滑块58、支撑板59、第一弹簧510、第二弹簧511和竖板512,安装板1顶部前后两侧中间都固接有竖板512,前后两侧竖板512内侧面上部右侧之间固接有支撑板59,支撑板59上对称式的滑动式设有第二滑块56,前后两侧第二滑块56内侧面之间连接有三根第二弹簧511,前后两侧第二滑块56外侧面都固接有两根异形杆57,异形杆57尾端贯穿散热框2固接有第三滑块58,第三滑块58位于散热框2内,前后两侧竖板512内侧面上部左侧之间滑动式的设有滑动架53,滑动架53右侧面中部固接有第一楔形块55,第一楔形块55位于前后两侧第二滑块56之间,第一楔形块55与两块第二滑块56接触配合,散热框2左侧下部前后对称滑动式的穿接有第一导向杆52,第一导向杆52右端固接有第一滑块51,第一滑块51外左侧面与散热框2内左侧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510,第一弹簧510绕在第一导向杆52上,第一导向杆52内左侧面周向对称式的固接有限位杆54,限位杆54右端与散热框2外左侧面接触配合,第一导向杆52左端与滑动架53内左侧面固定连接。
32.减震机构6包括有套筒61、支撑杆62和第三弹簧63,安装板1顶部周向均匀间隔的固接有四个套筒61,套筒61内滑动式的放置有支撑杆62,支撑杆62顶端与散热框2外底部固定连接,支撑杆62底端与安装板1顶部之间连接有第三弹簧63,第三弹簧63位于套筒61内。
33.首先操作人员将安装板1安装在新能源汽车的指定位置上,再将冷却管3外接冷气,将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推动电池向左移动与夹紧机构5接触,电池向左移动带动夹紧机构5运作,夹紧机构5运作将电池夹紧固定,停止推动电池,进而冷气通过冷却管3散发冷气对电池进行散热,且单向软管4能对散热框2内空气进行循环,减震机构6能对散热框2进行减震,也就对电池进行减震,避免电池随便摆动的太厉害导致损坏。当需要更换电池时,可推动电池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夹紧机构5运作复位将电池松开,即可将电池取下,按上述操作将新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
34.初始时,第二弹簧511为拉伸状态,当操作人员将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时,电池与第三滑块58接触,推动电池向左移动,电池向左移动与第一滑块51接触,电池带动第一滑块51向左移动,第一弹簧510被压缩,第一滑块51向左移动带动第一导向杆52向左移动,第一导向杆52向左移动带动限位杆54向左移动与散热框2脱离,且第一导向杆52还带动滑动架53向左移动,滑动架53向左移动带动第一楔形块55向左移动,第一楔形块55向左移动不对第二滑块56进行限位,因第二弹簧511的作用,第二滑块56向内移动带动异形杆57向内移动,异形杆57向内移动带动第三滑块58向内移动,第三滑块58向内移动将电池夹紧固定,停止推动电池。当需要更换电池时,推动电池向右移动与第一滑块51脱离,因第一弹簧510的作用,第一滑块51向右移动复位带动第一导向杆52向右移动复位,第一导向杆52复位通过滑
动架53带动第一楔形块55向右移动复位,第一楔形块55复位带动第二滑块56向外移动复位,第二弹簧511被拉伸,第二滑块56向外移动通过异形杆57带动第三滑块58向外移动复位将电池松开,停止推动电池向右移动,即可将电池取出进行更换。
35.当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时,因第三弹簧63的作用,支撑杆62与套筒61配合对散热框2进行减震,也就对电池进行减震。
36.参照图1、图6、图7和图8所示,还包括有限位机构7,限位机构7包括有限位支架71、滑杆72、第二导向杆73、星形把手74和第四弹簧75,散热框2前后两侧都均匀间隔的嵌入式固接有五根第二导向杆73,每侧五根第二导向杆73之间滑动式的套有滑杆72,滑杆72五侧与散热框2内部之间连接有第四弹簧75,第四弹簧75绕在第二导向杆73上,滑杆72外端固接有星形把手74,前后两侧滑杆72全部内端之间固接有限位支架71,限位支架71与散热框2滑动配合。
37.还包括有保护机构8,保护机构8包括有保护壳81、风扇82、滑轨83、第二楔形块84和第五弹簧85,安装板1顶部左右两侧中间都固接有滑轨83,左右两侧滑轨83之间对称式的滑动式放置有保护壳81,前后两侧保护壳81接触配合,保护壳81左侧上部与右侧中部都固定穿接有风扇82,限位支架71外顶部均匀间隔的固接有三块第二楔形块84,第二楔形块84顶端与保护壳81接触配合,前侧保护壳81内前侧面下部与前侧竖板512前侧面之间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五弹簧85,后侧保护壳81内后侧面下部与后侧竖板512后侧面之间也左右对称连接有第五弹簧85。
38.当需要放入电池时,先拉动星形把手74向上移动,星形把手74向上移动带动滑杆72向上移动,第四弹簧75被压缩,滑杆72向上移动带动限位支架71向上移动,限位支架71向上移动至合适的位置时,停止拉动星形把手74,限位支架71停止向上移动,即可将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当电池被固定后,松开星形把手74,因第四弹簧75的作用,滑杆72向下移动复位带动星形把手74向下移动复位,且滑杆72还带动限位支架71向下移动复位对电池进行限位。当需要更换电池时,按上述操作即可对电池进行更换。如此,可避免电池出现移动的现象影响使用。
39.当需要放入电池时,拉动星形把手74向上移动,限位支架71向上移动带动第二楔形块84向上移动,第二楔形块84向上移动带动保护壳81向外移动,第五弹簧85被拉伸,保护壳81向外移动不将散热框2罩住,停止拉动星形把手74,即可将电池放入散热框2内,松开星形把手74复位,限位支架71向下移动复位带动第二楔形块84向下移动复位,第二楔形块84复位不对保护壳81进行限位,因第五弹簧85的作用,保护壳81向内移动复位对电池进行保护。如此,可避免外来杂物将电池砸坏。
40.参照图1、图9和图10所示,还包括有锁定机构9,锁定机构9包括有安装块91、异形块92、第三导向杆93、限位块94和第六弹簧95,散热框2外前后两侧面中间上部都固接有安装块91,安装块91贯穿保护壳81,安装块91左右两侧上部都滑动式的穿接有第三导向杆93,第三导向杆93内端固接有异形块92,异形块92与滑杆72配合,左右两侧异形块92外侧面分别与安装块91内左右两侧面上部之间连接有第六弹簧95,第六弹簧95绕在第三导向杆93上,第三导向杆93外端固接有限位块94。
41.还包括有隔热棉10,单向软管4外侧中部周向固定套装有隔热棉10。
42.当操作人员拉动星形把手74带动滑杆72向上移动时,滑杆72向上移动与异形块92
接触,因第六弹簧95的作用,滑杆72移动至左右两侧异形块92之间,左右两侧异形块92则对滑杆72进行限位,也就说明限位支架71向上移动至合适的位置了,松开星形把手74,因第六弹簧95的作用,异形块92能紧密的与滑杆72接触将其固定。当电池被固定后,拉动滑杆72向下移动带动限位支架71向下移动复位,因第六弹簧95的作用,滑杆72向下移动与异形块92脱离。如此,无需操作人员一直拉动星形把手74,省时省力。
43.当单向软管4在对空气进行导向时,隔热棉10能对外界热量进行隔绝。如此,可避免热量使得单向软管4内的空气变热影响对电池的散热。
44.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