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自动铆钉压铆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28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铆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铆钉压铆成型机。


背景技术:

2.压铆成型机是依据冷辗原理研制而成的一种新型铆接设备,就是指能用铆钉把物品铆接起来机械装备。
3.现有的压铆成型机已能够实现对铆合件的自动抓取和输送,自动化程度较高,能有效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但是在两个铆合件铆合后,现有的压铆成型机无法对铆钉的压入高度进行检测,导致在成品内混有次品,影响了最终的铆合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铆钉压铆成型机,能够对铆钉的压入高度进行检测。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铆钉压铆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6.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上设有模座,所述模座用于放置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所述模座为多个并按圆周均匀分布;
7.第一输送装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包括:
8.第一振动盘,所述第一振动盘用于将第一铆合件进行排列并向所述转动盘输送;
9.抓取机构,所述抓取机构用于将第一振动盘输出端上的第一铆合件抓取并放置在所述模座上;
10.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包括:
11.第二振动盘,所述第二振动盘用于将第二铆合件进行排列并向所述转动盘输送;
12.吸附机构,所述吸附机构用于将第二振动盘输出端上的第二铆合件吸附并放置在放置有第一铆合件的模座上;
13.压铆装置,所述压铆装置用于将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通过铆钉进行铆合;
14.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铆钉的压入高度以判断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合是否合格;
15.下料装置,所述下料装置用于将铆合后的成品进行下料。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检测装置包括:
17.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壳体、传感器、遮挡件以及弹性件,所述壳体内设有安装腔,所述壳体侧壁上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安装腔联通,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安装腔,所述弹性件一端固定与所述壳体底部,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遮挡件底部,所述遮挡件上设有透光孔,所述遮挡件部分从安装腔内伸出作为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作为成品的抵接位置,所述传感器朝向所述遮挡件设置;
18.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用于将次品进行下料。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与所述壳体的顶部。
2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抓取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一振动盘输出端的上方,所述抓取机构包括:
21.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在第一固定臂上;
22.第一横向平移气缸,所述第一横向平移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用于将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所述转动盘推动;
23.第一纵向平移气缸,所述第一纵向平移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
24.机械手,所述机械手固定在所述第一纵向平移气缸的活塞杆上。
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机构设置于所述第二振动盘输出端的上方,所述吸附机构包括:
26.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固定在第二固定臂上;
27.第二横向平移气缸,所述第二横向平移气缸的活塞杆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用于将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转动盘推动;
28.第二纵向平移气缸,所述第二纵向平移气缸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
29.吸附组件,所述吸附组件固定在所述第二纵向平移气缸的活塞杆上。
3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固定所述第一纵向平移气缸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块,第一固定臂上设有与第一滑块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一滑槽。
3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固定所述第二纵向平移气缸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块,第二固定臂上设有与第二滑块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二滑槽。
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33.由于设置了检测装置,当对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进行铆合时,先通过抓取机构将第一振动盘输出端上的第一铆合件抓取并放置在模座上,随后由转动盘转动,将该模座转动至吸附机构下方,随后吸附机构将第二振动盘输出端上的第二铆合件吸附并放置在放置有第一铆合件的模座上,随后再由转动盘转动,将该模座依次经过压铆装置、检测装置以及下料装置,通过压铆装置将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通过铆钉进行铆合,并通过检测装置对铆合成型后成品的铆钉的压入高度进行检测以判断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合是否合格,当成品为不合格时能够将其剔除,合格的成品由下料装置进行下料,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压铆成型机无法对铆钉的压入高度进行检测的技术问题,进而能够防止在成品内混有次品,确保成品的铆合质量。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输送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气缸与检测机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检测机构的内部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1.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铆钉压铆成型机,包括:
42.转动盘1,转动盘1上设有模座2,模座2用于放置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模座2为多个并按圆周均匀分布;
43.第一输送装置3,第一输送装置3包括:
44.第一振动盘31,第一振动盘31用于将第一铆合件进行排列并向转动盘1输送;
45.抓取机构32,抓取机构32用于将第一振动盘31输出端上的第一铆合件抓取并放置在模座2上;
46.第二输送装置4,第二输送装置4包括:
47.第二振动盘41,第二振动盘41用于将第二铆合件进行排列并向转动盘1输送;
48.吸附机构42,吸附机构42用于将第二振动盘41输出端上的第二铆合件吸附并放置在放置有第一铆合件的模座2上;
49.压铆装置5,压铆装置5用于将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通过铆钉进行铆合;
50.检测装置6,检测装置6用于检测铆钉的压入高度以判断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合是否合格;
51.下料装置7,下料装置7用于将铆合后的成品进行下料。
52.当对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进行铆合时,先通过抓取机构32将第一振动盘31输出端上的第一铆合件抓取并放置在模座2上,随后由转动盘1转动,将该模座2转动至吸附机构42下方,随后吸附机构42将第二振动盘41输出端上的第二铆合件吸附并放置在放置有第一铆合件的模座2上,随后再由转动盘1转动,将该模座2依次经过压铆装置5、检测装置6以及下料装置7,通过压铆装置5将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通过铆钉进行铆合,并通过检测装置6对铆合成型后成品的铆钉的压入高度进行检测以判断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合是否合格,当成品为不合格时能够将其剔除,合格的成品由下料装置7进行下料,从而能够防止在成品内混有次品,确保成品的铆合质量,其中转动盘1由凸轮分割器或旋转气缸进行转动控制,该和压铆装置5皆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53.检测装置6包括:
54.检测机构61,检测机构61包括壳体611、传感器612、遮挡件613以及弹性件614,壳体611内设有安装腔611a,壳体611侧壁上设有开口611b,开口611b与安装腔611a联通,弹性件614位于安装腔611a,弹性件614一端固定与壳体611底部,另一端固定在遮挡件613底部,遮挡件613上设有透光孔613a,遮挡件613部分从安装腔611a内伸出作为延伸部613b,延伸部613b作为成品的抵接位置,传感器612朝向遮挡件613设置;
55.下料机构,下料机构用于将次品进行下料。
56.当转动盘1将放置铆合后的成品的模座2转动至检测机构61下方后,若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钉压入高度过高,即铆钉的压入深度过浅时,铆钉将顶压在延伸部613b上,使得遮挡件613向上抬升,以此使得遮挡件613上的透光孔613a与开口611b平齐,从而使得传感器612发出的光能够不被遮挡件613遮挡;若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之间的铆钉压入高度过低时,铆钉将无法顶压在延伸部613b上,从而在弹性件614的复位作用下,使得遮挡件613能够复位对开口611b进行遮挡,从而使得传感器612的光线无法穿过开口611b。综上当传感器612的光穿过开口611b时向控制器发出第一控制信号,当传感器612的光未穿过开口611b时向控制器发出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器通过第一控制信号控制下料机构将次品剔除,该下料机构通过拨动的方式将次品从模座2上剔除,该下料机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通过上述检测机构61使得普通的传感器612便能够达到检测精度0.1mm,从而在实现高精度检测的同时,又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57.还包括第一气缸8,第一气缸8的活塞杆固定与壳体611的顶部。
58.当第一铆合件和第二铆合件铆合后形成的成品厚度较薄时,通过第一气缸8伸出带动检测机构61朝向模座2移动,从而能够满足较薄厚度的成品的检测需求。
59.抓取机构32设置于第一振动盘31输出端的上方,抓取机构32包括:
60.第一固定板321,第一固定板321固定在第一固定臂上;
61.第一横向平移气缸322,第一横向平移气缸322的活塞杆固定在第一固定板321上用于将第一固定板321朝向转动盘1推动;
62.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固定在第一固定板321上;
63.机械手324,机械手324固定在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的活塞杆上。
64.当需要将第一铆合件放置在模座2上时,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的活塞杆伸出带动机械手324靠近第一振动盘31的输出端,并由机械手324将第一振动盘31输出端上的第一铆合件抓取,在机械手324抓取后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复位,随后由第一横向平移气缸322的活塞杆伸出推动第一固定板321朝向转动盘1移动,使得机械手324能够与模座2竖直相对,随后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再次带动机械手324下降,并由机械手324将抓取的第一铆合件放置在模座2上,放置完毕后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和第一横向平移气缸322依次复位。
65.吸附机构42设置于第二振动盘41输出端的上方,吸附机构42包括:
66.第二固定板421,第二固定板421固定在第二固定臂上;
67.第二横向平移气缸422,第二横向平移气缸422的活塞杆固定在第二固定板421上用于将第二固定板421朝向转动盘1推动;
68.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固定在第二固定板421上;
69.吸附组件424,吸附组件424固定在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的活塞杆上。
70.当需要将第二铆合件放置在模座2上时,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的活塞杆伸出带动吸附组件424靠近第二振动盘41的输出端,并由吸附组件424将第二振动盘41输出端上的第二铆合件吸附,在吸附组件424吸附后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复位,随后由第二横向平移气缸422的活塞杆伸出推动第二固定板421朝向转动盘1移动,使得吸附组件424能够与模座2竖直相对,随后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再次带动吸附组件424下降,并由吸附组件424将吸附的第二铆合件放置在模座2上,放置完毕后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和第二横向平移气缸422
依次复位,其中吸附组件424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手段,在此不做赘述。
71.第一固定板321位于固定第一纵向平移气缸323的一侧设有第一滑块,第一固定臂上设有与第一滑块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一滑槽10。
72.通过设置能够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10,使得第一固定板321在由第一横向平移气缸322推动进行移动时能够更加平稳。
73.第二固定板421位于固定第二纵向平移气缸423的一侧设有第二滑块,第二固定臂上设有与第二滑块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二滑槽11。
74.通过设置能够构成滑移配合的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11,使得第二固定板421在由第二横向平移气缸422推动进行移动时能够更加平稳。
75.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