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花生播种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花生育种多点双侧自动点播器。
背景技术:
2.传统小区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拉线、开沟、拉尺、弯腰下种、覆土荡平等工作程序,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费工费时费力,墒情合适情况下平均每人日播150-200平米;有时由于开沟覆土深浅不一、土壤失墒严重而导致小区出苗不齐或缺苗断垅,从而严重影响试验精度,最终导致数据失真,试验报废;目前花生育种播种采用一种人工单点式点播器,由手柄、漏斗、落籽筒和脚踏板、鸭嘴插头组成,播种时需要人工提携,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
3.因此,亟需一种花生育种多点双侧自动点播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花生育种多点双侧自动点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花生育种多点双侧自动点播器,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点播装置,所述支撑板底面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滑轮;
6.所述点播装置包括落料壳体,所述落料壳体底面与所述支撑板顶面固接,所述落料壳体顶部设置有分料机构,所述落料壳体顶面为开放设置,所述支撑板顶面开设有导向孔,所述导向孔内设置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外壁与所述导向孔内壁固接,所述落料壳体内设置有三个倾斜板,三个所述倾斜板底部与所述导向孔顶部孔口处外壁固接,三个所述倾斜板顶部与所述落料壳体内壁顶部固接,三个所述倾斜板与所述落料壳体内侧壁围成密闭的落料腔,所述落料腔底部与所述导向管连通,所述分料机构与所述落料腔顶部连通,所述导向管内设置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底面为封闭设置,所述出料管底部侧壁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管底部设置有播种机构。
7.优选的,所述分料机构包括分料壳体,所述分料壳体底部与所述落料壳体顶部固接,所述分料壳体顶面为开放设置,所述分料壳体底部与所述落料壳体内腔连通,所述分料壳体内腔底部设置有转动辊,所述分料壳体内腔顶部设置有花生种子,所述转动辊的两侧分别固接有转轴,一所述转轴与所述分料壳体内壁转动连接,另一所述转轴贯穿所述分料壳体侧壁固接有步进电机的输出端,所述步进电机固接在所述分料壳体外壁上,所述转动辊外套设有分料组件。
8.优选的,所述分料组件包括两个定位环,两所述定位环分别套设在所述转动辊的两端,所述定位环内壁与所述转动辊外壁固接,两所述定位环侧面分别与所述分料壳体两相对内壁滑动连接,所述转动辊中部套设有若干分料环,所述分料环周面边缘上开设有弧
形槽,相邻两所述分料环上的所述弧形槽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半圆槽,所述分料环内壁与所述转动辊外壁滑动连接,相邻所述分料环侧面抵接,所述分料环周面与所述分料壳体内壁之间留有缝隙,所述缝隙宽度小于花生种子直径。
9.优选的,所述播种机构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内设置有限位柱,所述出料管底部设置在所述限位环内,所述限位柱和所述出料管均设置为半圆形结构,所述限位柱与所述出料管形成一个整圆,所述出料管的弧形面与所述限位环内壁固接,所述限位柱弧形面底部固接有半圆滑块,所述限位环内壁开设有与所述半圆滑块相适配的滑槽,所述半圆滑块与所述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限位柱竖直侧面与所述出料管竖直侧面滑动连接,所述出料口开设在所述出料管的竖直侧面上,所述限位柱顶部设置有驱动组件。
10.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抵接块,所述抵接块底面与所述限位柱顶面固接,所述抵接块设置为半圆形结构,所述抵接块半径大于所述限位环半径,所述抵接块顶面固接有抵接杆,所述支撑板顶面固接有气缸,所述气缸输出端贯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抵接杆顶面固接。
11.优选的,所述出料管、限位环和限位柱底面均为倾斜设置,所述限位柱处于极限位置时所述出料管、限位环和限位柱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12.优选的,所述导向管横截面设置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导向管内腔与所述出料管形状适配,所述导向管内壁与所述出料管外壁滑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侧面固接有连接座。
1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在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点播机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种子种植时的工作效率,将支撑板与农机连接后,通过滑轮实现点播装置跟随农机在田地中进行种植,省去了人工种植的过程,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设置的分料机构可以控制每次播种种子的数量,与播种机构进行配合,当播种机构完成打孔后,分料机构将种子通过落料壳体导进播种机构内,使种子落入到所打的孔内,实现播种,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置导向管可以对出料管起到传导种子的效果,同时,通过对出料管进行限位,进而达到稳定播种机构的作用,设置的三个倾斜板与落料壳体内壁形成的落料腔其横截面积从上至下逐渐缩小,实现将种子导进导向管中的作用,使种子可以落进出料管内,实现播种。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播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倾斜板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为图1中a1的局部放大图;
21.图6为图1中a2的局部放大图;
22.其中,1、支撑板;2、滑轮;3、落料壳体;4、导向管;5、倾斜板;6、出料管;7、出料口;8、分料壳体;9、转动辊;10、转轴;11、步进电机;12、定位环;13、分料环;14、弧形槽;15、限位环;16、限位柱;17、半圆滑块;18、滑槽;19、抵接块;20、抵接杆;21、气缸;22、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参照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花生育种多点双侧自动点播器,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两侧分别等间距设置有若干点播装置,支撑板1底面四个角处分别设置有滑轮2;
26.点播装置包括落料壳体3,落料壳体3底面与支撑板1顶面固接,落料壳体3顶部设置有分料机构,落料壳体3顶面为开放设置,支撑板1顶面开设有导向孔,导向孔内设置有导向管4,导向管4内腔与落料壳体3内腔连通,导向管4外壁与导向孔内壁固接,落料壳体3内设置有三个倾斜板5,三个倾斜板5底部与导向孔顶部孔口处外壁固接,三个倾斜板5顶部与落料壳体3内壁顶部固接,三个倾斜板5与落料壳体3内侧壁围成密闭的落料腔,落料腔底部与导向管4连通,分料机构与落料腔顶部连通,导向管4内设置有出料管6,出料管6底面为封闭设置,出料管6底部侧壁开设有出料口7,出料管6底部设置有播种机构。
27.在支撑板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多个点播机构,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种子种植时的工作效率,将支撑板1与农机连接后,通过滑轮2实现点播装置跟随农机在田地中进行种植,省去了人工种植的过程,节省了人力,降低了成本,设置的分料机构可以控制每次播种种子的数量,与播种机构进行配合,当播种机构完成打孔后,分料机构将种子通过落料壳体3导进播种机构内,使种子落入到所打的孔内,实现播种,提高了工作效率,设置导向管4可以对出料管6起到传导种子的效果,同时,通过对出料管6进行限位,进而达到稳定播种机构的作用,设置的倾斜板5在落料壳体3内倾斜设置,且倾斜板5的宽度由下至上逐渐增加,倾斜板5宽度最小的边与导向孔顶部孔口处外壁固接,倾斜板5宽度最大的边与落料壳体3顶部内壁固接,设置的三个倾斜板5与落料壳体3内壁形成的落料腔其横截面积从上至下逐渐缩小,实现将种子导进导向管4中的作用,使种子可以落进出料管6内,实现播种。
28.进一步优化方案,分料机构包括分料壳体8,分料壳体8底部与落料壳体3顶部固接,分料壳体8顶面为开放设置,分料壳体8底部与落料壳体3内腔连通,分料壳体8内腔底部设置有转动辊9,分料壳体8内腔顶部设置有花生种子,转动辊9的两侧分别固接有转轴10,一转轴10与分料壳体8内壁转动连接,另一转轴10贯穿分料壳体8侧壁固接有步进电机11的输出端,步进电机11固接在分料壳体8外壁上,转动辊9外套设有分料组件。
29.分料壳体8外的步进电机11控制转动辊9进行转动,当播种机构完成对底面的打孔后,步进电机11的输出端转动一周,使转动辊9转动一周,带动分料组件将种子导进落料壳体3内,将其进行种植。
30.进一步优化方案,分料组件包括两个定位环12,两定位环12分别套设在转动辊9的
两端,定位环12内壁与转动辊9外壁固接,两定位环12侧面分别与分料壳体8两相对内壁滑动连接,转动辊9中部套设有若干分料环13,分料环13周面边缘上开设有弧形槽14,相邻两分料环13上的弧形槽14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半圆槽,分料环13内壁与转动辊9外壁滑动连接,相邻分料环13侧面抵接,分料环13周面与分料壳体8内壁之间留有缝隙,缝隙宽度小于花生种子直径。
31.设置的定位环12可以防止转动辊9转动时,分料壳体8内壁对分料环13侧壁造成摩擦,使其与转动辊9发生相对转动,导致两个相互配合弧形槽14错位,出现种子无法落入到半圆槽的现象发生,设置缝隙宽度小于花生种子直径可以避免种子泄露,设置两相邻分料环13侧面抵接,可以起到限位的作用,实现相邻两分料环13之间的位置稳定,防止其在转动辊9转动过程当中发生位移,同时两相邻分料环13侧面抵接在起到限位作用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转动,通过转动分料环13,控制半圆槽的形成数量,进而控制每次点播时的种子种植数量,提高适应性。
32.进一步优化方案,播种机构包括限位环15,限位环15内设置有限位柱16,出料管6底部设置在限位环15内,限位柱16和出料管6均设置为半圆形结构,限位柱16与出料管6形成一个整圆,出料管6的弧形面与限位环15内壁固接,限位柱16弧形面底部固接有半圆滑块17,限位环15内壁开设有与半圆滑块17相适配的滑槽18,半圆滑块17与滑槽18内壁滑动连接,限位柱16竖直侧面与出料管6竖直侧面滑动连接,出料口7开设在出料管6的竖直侧面上,限位柱16顶部设置有驱动组件。
33.在进行播种的过程中,当本点播器处于行进状态时,设置的气缸21输出端处于收缩状态,此时半圆滑块17与滑槽18顶部外壁抵接,将限位环15向上拉起,出料管6处于导向管4内腔顶部,限位环15的最低端位于滑轮2水平位置的上方,当到达播种位置时,气缸21输出端向下延伸,当限位环15底部与底面接触时暂停位移,限位柱16继续下移,当抵接块19底面与限位环15侧面抵接后,此时出料管6、限位环15和限位柱16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同步进行打孔,避免了土壤对限位环15内腔的堵塞,当完成打孔后,步进电机11转动1周,将种子导进出料口7位置处,驱动气缸21向上移动,此时由于滑槽18与半圆滑块17的相对位移,限位环15不动,限位柱16上移,使出料口7裸露,种子进入导限位环15内,限位柱16继续上移,半圆滑块17与滑槽18顶部外壁抵接后将限位环15拉出,完成播种。
34.进一步优化方案,驱动组件包括抵接块19,抵接块19底面与限位柱16顶面固接,抵接块19设置为半圆形结构,抵接块19半径大于限位环15半径,抵接块19顶面固接有抵接杆20,支撑板1顶面固接有气缸21,气缸21输出端贯穿支撑板1与抵接杆20顶面固接。
35.进一步优化方案,出料管6、限位环15和限位柱16底面均为倾斜设置,限位柱16处于极限位置时出料管6、限位环15和限位柱16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36.进一步优化方案,导向管4横截面设置为半圆形结构,导向管4内腔与出料管6形状适配,导向管4内壁与出料管6外壁滑动连接。
37.进一步优化方案,支撑板1侧面固接有连接座22。
38.连接座22用于与农机连接。
3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
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0.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