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耳机加工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线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耳机是一对转换单元,它接受来自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所发出的电讯号,利用贴近耳朵的扬声器(即耳麦)将其转化成可以听到的音波。
3.通常耳机需要通过传输线与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进行连接,而传输线需要三端,其中两端的耳麦线与耳麦连接,一端的插接线通过插接头与媒体播放器或接收器进行连接,而在耳机加工的过程中都是先对耳麦线进行检测后再与耳麦连接,通常需要对耳麦线外表皮的平整度进行检测。
4.但耳麦线很细因此其外表皮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细微变形,肉眼很难直观判断,很多时候通过激光进行探测,但激光探测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设备非常昂贵,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传感器进行配合,例如压力传感器,通过外表皮变形的凸起或者凹槽转换成压力变化,以直观的获知外表皮的变形情况,而现有技术中并没有将耳麦线外表皮的检测与压力传感器进行关联。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机线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线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顶部的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外环和设置在外环内的内环,所述外环和内环的一侧设置一体盘,外环和内环通过一体盘进行一体式连接,其中:
7.所述内环中呈环形设置多个检测柱,检测柱和内环滑动连接,所述检测柱相对于内环的外端向外突出形成压盘,压盘与内环外壁之间设置弹簧,且所述外环内壁上对应检测柱的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不受力情况下,所述检测柱外端受弹簧作用与压力传感器贴合。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检测柱的内端转动连接有检测珠。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检测组件,基座的顶部设置滑轨,用于使检测组件在基座上滑动,所述基座顶部位于两个检测组件的外侧以及相对于两个检测组件的一侧均设置限位柱,且相对于两个检测组件一侧的限位柱的圆心位于两个检测组件的中轴线上,其中:
10.所述限位柱沿基座的长度方向上开设通槽,且通槽的顶部螺纹连接设置限位螺杆。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顶部相对于检测组件的一侧设置限位盘,且所述限位盘的圆心位于两个检测组件的中轴线上,所述限位盘的外侧开设限位槽。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环和一体盘的两侧均设置连接板,所述连
接板的外侧设置支架,所述支架与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且所述支架与滑轨滑动连接。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体盘内壁上设置刮圈。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体盘相对于外环的一侧设置连接盘,连接盘靠近一体盘的一侧设置柔性管,柔性管与一体盘以及内环插接配合。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6.该耳机线检测装置中,检测珠始终与耳麦线外壁贴合,若外表皮出现突起或者凹陷,检测柱受到其内端转动连接的检测珠作用沿内环滑动,此时外环内壁上对应滑动检测柱的压力传感器所检测处的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耳麦线外表皮的检测,另外,外环和内环的一侧设置一体盘,外环和内环通过一体盘进行一体式连接,这样外环通过为检测柱活动提供空间,从而通过外环固定压力传感器的同时,保证对内环进行支撑时不影响其外部的检测柱工作。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检测机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检测组件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检测组件结构爆炸图其一;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检测组件结构爆炸图其二;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柔性管侧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各个标号意义为:
24.100、线体;110、插接线;120、耳麦线;
25.200、检测机构;
26.210、基座;211、限位柱;2111、限位螺杆;212、限位盘;2121、限位槽;213、滑轨;
27.220、检测组件;221、外环;2211、压力传感器;222、内环;223、检测柱;2231、检测珠;2232、弹簧;224、一体盘;2241、刮圈;2242、连接盘;2243、柔性管;225、连接板;2251、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实施例1
31.请参阅图1所示,其中线体100(即耳机线)包括插接线110和耳麦线120,耳麦线120
设有两端,请参阅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耳机线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机构200,检测机构200包括基座210和设置在基座210顶部的检测组件220,检测组件220包括外环221和设置在外环221内的内环222,其中:
32.内环222中呈环形设置多个检测柱223,检测柱223和内环222滑动连接,检测柱223相对于内环222的外端向外突出形成压盘,压盘与内环222外壁之间设置弹簧2232,且外环221内壁上对应检测柱223的位置设置压力传感器2211,不受力情况下,检测柱223外端受弹簧2232作用与压力传感器2211贴合。
33.工作原理:
34.请参阅图3所示,首先将耳麦线120插入内环222内,然后拉动耳麦线120,拉动过程中使耳麦线120圆心落在内环222圆心上穿过内环222,当耳麦线120移动过程中,检测珠2231始终与耳麦线120外壁贴合,若外表皮出现突起或者凹陷,检测柱223受到其内端转动连接的检测珠2231作用沿内环222滑动,此时外环221内壁上对应滑动检测柱223的压力传感器2211所检测处的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耳麦线120外表皮的检测,另外,外环221和内环222的一侧设置一体盘224,外环221和内环222通过一体盘224进行一体式连接,这样外环221通过为检测柱223活动提供空间,从而通过外环221固定压力传感器2211的同时,保证对内环222进行支撑时不影响其外部的检测柱223工作。
35.值得说明的是,检测珠2231的设置使受力更加稳定,同时降低摩擦力对耳机线造成的损伤。
36.实施例2
37.考虑到检测的效率,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两个检测组件220同时检测两端的耳麦线120,清参阅图4所示,基座210的顶部对称设置两个检测组件220,基座210的顶部设置滑轨213,用于使检测组件220在基座210上滑动,具体的外环221和一体盘224的两侧均设置连接板225,连接板225的外侧设置支架2251,支架2251与连接板225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且支架2251与滑轨213滑动连接,基座210顶部位于两个检测组件220的外侧以及相对于两个检测组件220的一侧均设置限位柱211,且相对于两个检测组件220一侧的限位柱211的圆心位于两个检测组件220的中轴线上,其中:
38.限位柱211沿基座210的长度方向上开设通槽,且通槽的顶部螺纹连接设置限位螺杆2111。
39.工作原理:
40.首先将插接线110穿过相对于两个检测组件220一侧的限位柱211上的通槽,然后拧紧限位螺杆2111(这里限位螺杆2111底端为半球形结构,以降低对耳机线的损伤),然后依次将两根耳麦线120插入其余两个限位柱211上的通槽内,并拧紧紧限位螺杆2111,此时的耳麦线120均以固定,然后同步滑动两个检测组件220对应的支架2251,带动检测组件220的内环222同步滑动,以对耳麦线120外表皮进行检测,从而实现了两根耳麦线120的同步检测,提高了工作效率。
41.此外,考虑到耳麦线120的圆心无法与内环222圆心保持同轴会影响检测效果,基座210顶部相对于检测组件220的一侧设置限位盘212,且限位盘212的圆心位于两个检测组件220的中轴线上,限位盘212的外侧开设限位槽2121,因此当插接线110固定后,其余两根耳麦线120分别绕过限位槽2121,以对耳麦线120进限位,使耳麦线120的圆心与内环222圆
心保持同轴。
42.除此之外,一体盘224内壁上设置刮圈2241,从而通过刮圈2241提前对耳麦线120外壁上的颗粒物进行刮取,降低颗粒物对检测的影响。
43.实施例3
44.考虑到插接线110端部的插接头也需要进行平整性检测,本实施例公开另一种工作方式,请参阅图5和图6所示,一体盘224相对于外环221的一侧设置连接盘2242,连接盘2242靠近一体盘224的一侧设置柔性管2243,柔性管2243与一体盘224以及内环222插接配合,使用时:
45.首先将柔性管2243插入内环222内,使柔性管2243外壁与检测珠2231贴合,然后将插接线110端部的插接头插入柔性管2243内,此时插接头变形的位置会对柔性管2243进行挤压,然后柔性管2243对检测珠2231进行挤压,使检测柱223滑动,进而利用压力传感器2211检测压力的变化,这样就可以获知插接头外壁的平整度。
46.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