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闭式无水封防臭地漏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94



1.本实用新型属于管道排水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自闭式无水封防臭地漏。


背景技术:

2.地漏,是连接排水管道系统与室内外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其主要功能包括防臭气、防堵塞、防蟑螂、防病毒、防返水、防干涸(主要指的是水封式地漏),地漏的好坏主要从四个角度审核:排水速度、防臭效果、易清理性、无机械原理耐用程度等,它的性能好坏直接影响室内空气的质量,对卫浴间等环境的异味控制非常重要。
3.传统技术中的地漏防臭芯,常采用水密封的形式进行防虫防臭,即水封式地漏,但是受水限制,当水蒸发减少或完全没有水后,则会影响防虫防臭效果或者完全失去该功能,同时该结构容易积存杂物,清理较为困难,均为不锈钢材质,加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闭式无水封防臭地漏,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水封式地漏密封效果受水限制,且容易积存杂物,清理较为困难,均为不锈钢材质,加工成本较高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自闭式无水封防臭地漏,包括底座、盖板和防臭软管,所述底座设于地漏安装孔处,盖板设于底座顶部,防臭软管套装于底座下方的排污口。
7.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包括面板和过渡部,盖板设于面板和过渡部连接处,过渡部下方设有管状结构的排污口,防臭软管套装固定于排污口的外侧。
8.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内侧设有导流体,导流体顶端设于底座和盖板之间,防臭软管顶部嵌装于导流体底部与排污口之间。
9.进一步的,所述导流体包括与底座适配的导流部和嵌套部,导流部顶端设于底座和盖板之间,嵌套部插入防臭软管顶部内侧,防臭软管顶部插入排污口内侧。
10.进一步的,所述防臭软管为硅胶或橡胶材质,包括固定部、排污部和密封部,固定部、排污部和密封部一体成型。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为管状结构,固定部顶部设有帽沿,固定部套装于排污口外侧或者内侧,固定部的外周面上沿其轴向间隔构造有多个加强环肋,固定部的外周面上且位于两相邻的加强环肋之间构造有密封环。
12.进一步的,所述排污部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两侧壁相对应的边沿相互连接密封并围构成排污腔,排污腔的口径自上而下渐缩,且两侧壁背向排污腔呈平滑圆弧的形态突出。
13.进一步的,所述排污腔下端的中间位置低于其两侧位置,且其中间位置与两侧位置呈圆弧状平滑过渡并形成封闭线。
14.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片状闭合瓣,各片状闭合瓣与相对应的排污部的侧壁固连,两片状闭合瓣的两个相对应的侧边为一体成型的封闭结构。
15.进一步的,所述密封部的下端开设有沿竖向向上凹陷的豁口。
16.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将传统的地漏结构与新型的防臭软管相配套应用,将防臭软管套装于底座下方的排污口,可有效防止下水道臭味上返,并且阻止蚊虫从下水道爬出,其密封效果为自闭式密封,不受水限制,不会积存杂物,不需要频繁的清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适用于管道排水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17.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8.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侧面结构剖视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侧面结构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排污口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排污口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25.标注部件:1-盖板,11-通水孔,2-导流体,21-帽沿,22-导流部,23-嵌套部,3-面板,31-面板,32-过渡部,33-排污口,4-防臭软管,41-帽沿,42-排污部,43-密封部。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闭式无水封防臭地漏,如图1、图2所示,包括底座3、盖板1和防臭软管4,所述底座3设于地漏安装孔处,可固定,也可活动安装或者直接放置于安装孔处,盖板1设于底座3顶部,防臭软管4套装于底座3下方的排污口3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传统的地漏结构与新型的防臭软管4相配套应用,将防臭软管4套装于底座3下方的排污口33,并通过将两者配合安装,在避免杂物积存的前提下,可有效防止下水道臭味上返,并且阻止蚊虫从下水道爬出,其密封效果为自闭式密封,不受水限制,不会积存杂物,不需要频繁的清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28.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底座3包括面板31和过渡部32,过渡部32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结构,盖板1设于面板31和过渡部32连接处,过渡部32下方设有管状结构的排污口33,防臭软管4套装固定于排污口33的外侧。盖板1上开设有用于污物或污水排出的通水孔11。此种结构用于新产品的加工和应用,将全新的底座3和盖板1以及防臭软管4配合加工并投入使用,防臭软管4套装于排污口33的外侧,排污口33插入防臭软管4顶端的内部,这样污物或污水从盖板1的通水孔11进入过渡部32后直接进入防臭软管4排出,可有效避免两者连接处积存杂物。
29.排污口33外侧周向设有环形结构的凹陷或凸起,如图5、图6所示,通过设置凹陷或凸起,可使防臭软管4更佳稳定的与排污口33相连接,避免防臭软管4从排污口33脱落。
30.作为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3内侧设有导流体2,导流体2顶端设于底座3和盖板1之间,防臭软管4顶部嵌装于导流体2底部与排污口33之间。所述导流体2包括与底座3适配的导流部22和嵌套部23,导流部22顶端设于底座3和盖板1之间,嵌套部23插入防臭软管4顶部内侧,防臭软管4顶部插入排污口33内侧。导流部22为漏斗形状,其结构与底座3相适配,底座3的排污口33设有用于防臭软管4定位的台阶,防臭软管4从排污口33入口插入并通过台阶限位,然后将导流体2的嵌套部23插入防臭软管4顶部内侧,这样污物或污水从盖板1的通水孔11进入的水经过导流部22后直接进入防臭软管4内排出,不会像现有技术中,将防臭软管4直接插入排污口33,防臭软管4的顶部与底座3的连接处形成杂物积存空间,影响污物或污水排放或堵塞,并且需要经常清理,造成使用不便。可将本实用新型中的导流部和防臭软管配合安装到现有的地漏中使用,在保证污物和污水顺利从防臭软管排出的前提下,不会积存杂物,对现有的地漏结构进行改造,简单方便。
31.作为一个优选的实施例,防臭软管4为硅胶或橡胶材质,包括沿竖向向下依次连通的固定部、排污部42及密封部43,三者一体成型,该排污部42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这两个侧壁相对应的边沿相互连接密封,并围构成排污腔,构成该排污腔的侧面中两个相对侧(即两侧壁的侧边)自上而下距离不变,另两个相对侧(即两侧壁的内表面)自上而下距离逐渐减小,且如图2、图3所示,两侧壁背向排污腔呈平滑圆弧的形态突出。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及优势在于:采用固定部、排污部42及密封部43通过依次连接构成防臭软管4,该防臭软管4的设计基于人体肛门来完成的,由于排污部42的两侧壁背向排污腔呈平滑圆弧的形态突出,使得在污水或污物通过冲洗水冲洗而进入排污部42的过程中,污水、污物和冲洗水的重力逐渐集聚在排污腔的下部,这样污物无需将部分重力分担给原有的内凹的侧壁上,只需将密封部43的上端撑开即可,当密封部43的上端被撑开后,污水或污物随冲洗水逐渐经密封部43排出,当污物排出后密封部43自动关闭,进而封闭了排污软管与下水道的连通;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排污部42的排污腔采用侧面外张型的形态,使得污物更易排出,而不会出现积聚在排污腔内无法排出的现象发生,同时无需二次冲水清洁,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
32.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固定部为管状结构,该管状结构套装在排污口33外部或者内部。为增加其结构稳定性能,固定部顶部设有帽沿21,一方面,当插入排污部42时与排污部42的台阶配合定位,防止其从排污部42内侧向下脱出,另一方面,当套装于排污部42外侧时,防止其安装过程中在外撑作用力下撕裂。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以管状结构装配在排污口33内为例,在管状结构的外周面上沿其轴向间隔构造有多个加强环肋,加强环肋用以提高管状结构的强度及其使用寿命,其中,在管状结构的外周面上且位于两相邻的加强环肋之间构造有密封环,这些密封环在管状结构装配入排污口33处时,发生弹性形变,并且胀紧在排污口33的内壁上,进而提高管状结构与排污口33之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为了避免管状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形变而脱落排污口33,在管状结构内嵌设有导流体2的嵌套部23,当防臭软管4安装于排污口33处时,管状结构位于嵌套部23与排污口33内壁之间。
33.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排污腔下端的中间位置低于其两侧位置,且其中间位置与两侧位置呈圆弧状平滑过渡并形成封闭线,基于此设计,使得污物的重力积聚在排污腔最下端的位置,即中间位置,这样以点到面将封闭线完全打开,进而
便于后续的密封部43的开启及污物的排出。
34.作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密封部43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片状闭合瓣,各个片状闭合瓣与相对应的排污部42的侧壁固连,这两个片状闭合瓣的两个相对应的侧边为一体成型的封闭结构。本实施例为了便于污物排出密封部43,避免部分残留,如图1所示,在密封部43的下端开设有沿竖向向上凹陷的豁口,该豁口为圆弧形。相对于传统技术中的平齐结构或者外圆弧形结构,该结构在减小排污行程的同时,污物从豁口的中部为突破口将两片状的闭合瓣撑开,排污更佳顺畅。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