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储能电源安全性的支撑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提高抗撞击能力的强支撑结构的家庭储能终端。
背景技术:
2.储能电源(电池组)作为家庭储能终端的核心,一般情况下储能电源将直接置于家庭储能终端中;然而在大型家庭储能终端中,由于储能电源自重较重,家庭储能终端的壳体将不能有效支撑储能电源的重量。当使用者提起大型家庭储能终端时,家庭储能终端的壳体将在储能电源的作用下形变破裂。而后内部的电池会被撞击,这样很可能会导致安全问题。当然,为了防止变形壳体形变破裂,壳体可采用强度较高的钢板等,致使家庭储能终端的重量进一步增加。
3.同时,由于置于家庭储能终端内部的储能电源常会因为受到挤压或磕碰而损坏变形,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增加外部的导体与内部电池的连接可能性,安全性会受到很大影响。目前的电池的支撑结构,不设有专门的防碰撞装置,故现有的电池支撑结构不稳定,在发生挤压或磕碰后容易造成内部电池的损毁,可能引发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需要提供一种具有提高抗撞击能力的强支撑结构的家庭储能终端,提高家庭储能终端抗撞击能力,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提高抗撞击能力的强支撑结构的家庭储能终端,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以及多片面板;
6.所述第一框体包括:第一框架和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上,所述第二框体置于所述第一框体内,且所述第二框体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限位杆上,所述第二框体用于容置储能电源;
7.多片所述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顶部、底部以及多个侧面上。
8.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杆为两根,两根所述限位杆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上,两根所述限位杆处于同一高度,且两根所述限位杆相互平行。
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体包括:第二框架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为两根,且两根所述支撑架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框架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两侧的所述支撑架分别与一根所述限位杆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框体底部与所述第一框架底部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形成一个虚拟的正六面体,且多片所述面板分别置于所述第一框架的六个面上。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框体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置于所述第一框架顶部,且所述把手位于所述第一框架顶部的所述面板上方,且所述把手跨设于所述第一框架上。
13.进一步地,多片所述面板均为金属面板。
14.进一步地,在一片或者多片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多个所述通孔分别用于容置usb接头、充电接头、放电接头、点烟器、电源开关、散热器以及提示灯。
15.进一步地,还包括储物格,所述储物格置于位于所述第一框架侧面上的所述面板上。
16.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框架、限位杆以及第二框体的设置提高了家庭储能终端抗撞击能力;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一框架变为受力主体,提高了家庭储能终端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17.图1为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面板结构图;
18.图2为所述第二框体与储能电源结构图;
19.图3为所述第一框架与限位杆结构图;
20.图4为所述第一框体、第二框体和储能电源结构图;
21.图5为所述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结构图;
22.图6为图5中a处放大图;
23.图7为所述储物格结构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第一框体;2、第二框体;3、面板;4、储能电源;
26.11、第一框架;12、限位杆;13、把手;
27.21、第二框架;22、支撑架;
28.31、储物格。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30.请参阅图1至图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提高抗撞击能力的储能电源4强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框体1、第二框体2以及多片面板3;所述第一框体1包括:第一框架11和限位杆12;所述限位杆1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上,所述第二框体2置于所述第一框体1内,且所述第二框体2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限位杆12上,所述第二框体2用于容置储能电源4;多片所述面板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的顶部、底部以及多个侧面上。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框架11底部还设置有防滑垫或缓冲垫;且多片所述面板3均为金属面板3。
31.在本技术中,第一框架11的顶部仅指所述第一框架11上方的一块区域,同理第一框架11的底部仅指所述第一框架11下方方的一块区域;而所述第一框架11的顶面以及底面系指,所述第一框架11所框成虚拟矩形的上下两个平面,侧面同理。
3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框架11的各边框成一虚拟的长方体,虚拟长方体可分为顶面、底面以及四个侧面,所述限位杆12置于所述虚拟长方体的侧面上,且所述限位杆12与所述第一框架11连接。具体的,所述限位杆12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上;所述第二框体2的体积小于所述第一框架11体积,所述第二框体2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内,且所述第二框体2同样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限位杆12上。所述第二框体2用于容置储能电源4,即电池
组,储能电源4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第二框体2上。
33.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储能终端中储能电源4较重,所述面板3不足以支撑储能电源4的重量,因此需要将储能电源4的重量转移到更为结实的框体结构上;具体的,储能电源4通过所述第二框体2固定于所述限位杆12上,所述限位杆12将储能电源4以及所述第二框体2一同固定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上。当使用者提起家庭储能终端时,使用者向上提起所述第一框架11,所述第一框架11将带动所述限位杆12、第二框架21以及储能电源4同步上移;即,所述第一框架11作为储能电源4的受力主体,多片所述面板3仅起到隔离以及保护的作用。
34.同时,由于第二框体2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内,当设备受到冲击或掉落时,所述第一框架11将首先受力,同时保护内部的所述第二框体2、储能电源4以及内部部件,以提高家庭储能终端的抗撞击能力,提高电池系统的安全性。
35.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框架11框成的虚拟矩形的六个虚拟面上均设置有一块所述面板3,且所述面板3与所在面四周的框架连接。即,多个所述面板3与所述第一框架11通过螺丝连接;或者多个所述面板3焊接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上。
36.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框架11、限位杆12以及第二框体2的设置提高了家庭储能终端抗撞击能力;同时,通过将所述第一框架11变为受力主体,提高了家庭储能终端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高了储能能力。
37.请参阅图4和图5,在本实施了中,所述限位杆12为两根,两根所述限位杆12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框架11上,两根所述限位杆12处于同一高度,且两根所述限位杆12相互平行。需要说明的是,两根所述限位杆12分别置于虚拟矩形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且两根所述限位杆12相互平行;所述第二框体2顶部一侧与其中一根所述限位杆12连接,所述第二框体2顶部另一侧与另一根限位杆12连接,即,所述第二框体2跨设于两根所述限位杆12上。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框体2顶部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限位杆12上。
38.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12可为四根,且两两一组,两组相对设置于虚拟长方体的侧面上,每根所述限位杆12均与所述第一框架11连接。每组中两个所述限位杆12相互交叉,所述第二框体2两侧分别与一组连接,以此达到固定所述第二框体2的目的。
39.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了中,所述第二框体2包括:第二框架21和支撑架22:所述支撑架22为两根,且两根所述支撑架22分别置于所述第二框架21两侧,且位于所述第二框架21两侧的所述支撑架22分别与一根所述限位杆12连接。
4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框体2与储能电源4外形相互适配,使储能电源4固定于所述第二框体2内。所述支撑架22置于所述第二框架21顶部两侧,便于所述支撑架22与所述限位杆12适配,所述支撑架22与所述限位杆12适配。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使两个所述支撑架22均搭接于两根所述限位杆12上方,并通过螺丝将二者连接。请参阅图5和图6,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22置于所述第二框架21顶部两侧,且所述限位杆上伸出多个连接片,且所述支撑杆通过连接片固定于所述限位杆上,即所述第二框架吊设在所述限位杆上。
41.请参阅图5,为了减轻所述支撑杆所承受的重量,在本实施了中,所述第二框体2底部与所述第一框架11底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框架11底部的横杆与所述第二框体2底部的横杆连接,使所述第一框架11底部横杆与所述限位杆12共同支撑承托储能电源4。
42.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二框体2上方将有容置电路板以及其他工件的空腔,即
储能电源4置于该空腔下方。
43.请参阅图1、图4、图5和图7,为了便于使用者提起家庭储能终端,所述第一框体1还包括:把手13;所述把手13置于所述第一框架11顶部,且所述把手13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1顶部的所述面板3上方,所述把手13为一根横杆,且所述把手13跨设于所述第一框架11上;当然,所述把手上还设置有手胶等。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把手13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11的两侧连接,在便于提起家庭储能终端的同时,提高所述第一框架11顶部的强度。
44.请参阅图1和图7,在本实施了中,在一片或者多片所述面板3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且多个所述通孔分别用于容置usb接头、充电接头、放电接头、点烟器、电源开关、散热器以及提示灯。需要说明的是,多个所述通孔分别与usb接头、充电接头、放电接头、点烟器、电源开关、散热器以及提示灯相互适配,且多个所述通孔可置于同一片所述面板3上,也可置于多片面板3上。
45.请参阅图7,在本实施了中,还包括储物格31,所述储物格31置于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1侧面上的所述面板3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储物格31置于所述第二框体2上方,所述储物格31用于容置物品,且在所述储物格31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面板3铰接的储物格31盖。
46.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本文中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理念,对本文所述实施例进行的变更和修改,或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直接或间接地将以上技术方案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