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辊筒校直机。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制辊行业中,辊筒经过热处理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弯曲变形,因此需要通过校直机对辊筒进行压直。但是现有的校直机大多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校直辊筒的效率往往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辊筒校直机,它结构简单,能够简化操作,提高校直效率。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辊筒校直机,它包括:
5.机架;
6.托辊装置,所述托辊装置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并适于托住辊筒的两端部;
7.至少一个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连接在所述机架上;
8.与所述升降机构对应的转辊机构,所述转辊机构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升降机构上并适于在所述升降机构的驱动下上升至托起所述托辊装置上的辊筒,所述转辊机构还适于被动作以带动所述辊筒绕辊筒的中心轴转动至合适位置;
9.压直装置,所述压直装置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并适于动作至与所述辊筒的中间部相抵并将所述辊筒压直。
10.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压直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压直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机架上的液压缸和连接在所述液压缸上的压块。
11.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托辊装置的具体结构,所述托辊装置包括适于托住所述辊筒的左端部的左托块和适于托住所述辊筒的右端部的右托块。
12.进一步,所述转辊机构设有两个;
13.其中一个所述转辊机构适于被驱动升起至托起所述辊筒的左端部,
14.另一个所述转辊机构适于被驱动升起至托起所述辊筒的右端部。
15.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转辊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转辊机构包括:
16.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座体;
17.至少一对旋转连接在所述座体上并适于支承所述辊筒的支撑轮;
18.与所述支撑轮相连并适于被动作以带动所述支撑轮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辊筒旋转的驱动机构。
19.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手轮、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其中,
20.所述主动齿轮旋转连接在所述座体上;
21.所述从动齿轮连接在所述支撑轮上并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22.所述手轮连接在所述主动齿轮上。
23.进一步为了锁紧所述支撑轮,所述座体上还滑动连接有适于被动作以滑动至锁紧所述支撑轮的楔形块。
24.进一步,所述转辊机构还包括适于限定所述座体的位置的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其中,
25.所述座体的一端部设有第一限位部;
26.所述座体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部;
27.所述第一限位块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并适于当所述座体向上移动到位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上端面相抵;
28.所述第二限位块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并适于当所述座体向上移动到位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上端面相抵。
29.进一步为了调整所述辊筒的轴向位置,所述辊筒校直机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机架上并适于调整所述辊筒的轴向位置的轴向调节机构。
30.进一步提供一种所述轴向调节机构的具体方案,所述轴向调节机构包括至少一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
31.举升座;
32.举升气缸,所述举升气缸连接在所述机架上、与所述举升座相连并适于动作以驱动所述举升座上下移动;
33.调节轮,所述调节轮旋转连接在所述举升座上、适于当所述举升座向上移动到位时托起所述辊筒并引导所述辊筒沿辊筒的轴向移动。
34.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首先将所述辊筒置于所述左托块和右托块上,然后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转辊机构上升至托起所述左托块和右托块上的辊筒;然后转动所述手轮以带动所述支撑轮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辊筒绕辊筒的中心轴转动,同时通过百分表或千分表检测所述辊筒的中间部的跳动并找到所述辊筒跳动的最高点;然后所述升降机构驱动所述转辊机构下降以使所述辊筒落回所述左托块和右托块上,然后所述压直装置动作至与所述辊筒的中间部相抵并将所述辊筒压直。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大简化了校直辊筒的操作,提高了校直辊筒的效率。
附图说明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辊筒校直机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托辊装置和轴向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转辊机构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40.如图1~4所示,一种辊筒校直机,它包括:
41.机架1;
42.托辊装置100,所述托辊装置100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并适于托住辊筒2的两端部;
43.至少一个升降机构200,所述升降机构200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
44.与所述升降机构200对应的转辊机构300,所述转辊机构300连接在对应的所述升降机构200上并适于在所述升降机构200的驱动下上升至托起所述托辊装置100上的辊筒2,所述转辊机构300还适于被动作以带动所述辊筒2绕辊筒2的中心轴转动至合适位置;
45.压直装置400,所述压直装置400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并适于动作至与所述辊筒2的中间部相抵并将所述辊筒2压直;具体的,首先将所述辊筒2置于所述托辊装置100上,然后所述升降机构200驱动所述转辊机构300上升至托起所述托辊装置100上的辊筒2;然后动作所述转辊机构300以带动所述辊筒2绕辊筒2的中心轴转动,同时通过百分表或千分表检测所述辊筒2的中间部的跳动并找到所述辊筒2跳动的最高点,然后所述升降机构200驱动所述转辊机构300下降以使所述辊筒2落回所述托辊装置100上,然后所述压直装置400动作至与所述辊筒2的中间部相抵并将所述辊筒2压直;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大简化了校直辊筒2的操作,提高了校直辊筒2的效率。
46.如图1所示,所述压直装置400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它包括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的液压缸3和连接在所述液压缸3上的压块4;具体的,所述压块4上可以设有v型槽。
47.如图1、2所示,所述托辊装置100可以包括适于托住所述辊筒2的左端部的左托块5和适于托住所述辊筒2的右端部的右托块6;具体的,所述左托块5和所述右托块6均为v型块。
48.如图1、3所示,所述转辊机构300设有两个;
49.其中一个所述转辊机构300适于被驱动升起至托起所述辊筒2的左端部,
50.另一个所述转辊机构300适于被驱动升起至托起所述辊筒2的右端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升降机构200与所述转辊机构300一一对应,所述升降机构200可以但不限于为升降气缸。
51.如图1、3、4所示,所述转辊机构300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它包括:
52.连接在所述升降机构200上的座体7;
53.至少一对旋转连接在所述座体7上并适于支承所述辊筒2的支撑轮8;
54.与所述支撑轮8相连并适于被动作以带动所述支撑轮8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辊筒2旋转的驱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座体7与所述升降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所述支撑轮8可以但不限于是胶轮以便增大与所述辊筒2之间的摩擦力。
55.如图3、4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可以包括手轮9、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其中,
56.所述主动齿轮旋转连接在所述座体7上;
57.所述从动齿轮连接在所述支撑轮8上并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
58.所述手轮9连接在所述主动齿轮上。
59.如图4所示,所述座体7上还可以滑动连接有适于被动作以滑动至锁紧所述支撑轮8的楔形块10;具体的,当通过百分表或千分表找到所述辊筒2跳动的最高点后,随即滑动所述楔形块10以锁紧所述支撑轮8,进而防止所述辊筒2转动。
60.如图3、4所示,所述转辊机构300还可以包括适于限定所述座体7的位置的第一限位块11和第二限位块12;其中,
61.所述座体7的一端部设有第一限位部13;
62.所述座体7的另一端部设有第二限位部14;
63.所述第一限位块11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并适于当所述座体7向上移动到位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13的上端面相抵;
64.所述第二限位块12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并适于当所述座体7向上移动到位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4的上端面相抵。
65.如图1、2所示,所述辊筒校直机还可以包括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并适于调整所述辊筒2的轴向位置的轴向调节机构500。
66.如图1、2所示,所述轴向调节机构500例如但不限于以下结构,它包括至少一个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可以包括:
67.举升座15;
68.举升气缸16,所述举升气缸16连接在所述机架1上、与所述举升座15相连并适于动作以驱动所述举升座15上下移动;
69.调节轮17,所述调节轮17旋转连接在所述举升座15上、适于当所述举升座15向上移动到位时托起所述辊筒2并引导所述辊筒2沿辊筒2的轴向移动;具体的,所述调节轮17中间的直径小于所述调节轮17两端部的直径。
7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71.首先将所述辊筒2置于所述左托块5和右托块6上,然后所述升降机构200驱动所述转辊机构300上升至托起所述左托块5和右托块6上的辊筒2;然后转动所述手轮9以带动所述支撑轮8旋转,进而带动所述辊筒2绕辊筒2的中心轴转动,同时通过百分表或千分表检测所述辊筒2的中间部的跳动并找到所述辊筒2跳动的最高点;然后所述升降机构200驱动所述转辊机构300下降以使所述辊筒2落回所述左托块5和右托块6上,然后所述压直装置400动作至与所述辊筒2的中间部相抵并将所述辊筒2压直。本装置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大大简化了校直辊筒2的操作,提高了校直辊筒2的效率。
72.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