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6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体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饮水机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具有冷水阀和热水阀的饮水机,当用户需要快速喝温水时,会采用将热水和未加热的冷水混合的方式;另一种是通过对直饮水直接加热到用户需求温度,例如45
°
。但这两种形式的饮水机提供温水(例如45
°
)时,要么未对水进行煮沸,要么要和未煮沸的水进行勾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能快速提供经煮沸的温水的液体加热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储液容器、液体加热器、第一液体泵,所述第一液体泵进液端与储液容器连通,所述第一液体泵出液端与液体加热器进液端连通,还包括换热器和第二液体泵,所述液体加热器出液端与所述换热器的热流体进入端连通,所述换热器冷流体进入端与所述第二液体泵出液端连通,所述第二液体泵进液端与所述储液容器连通,所述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与所述储液容器连通。
6.所述储液容器具有第一出液口、第二出液口、第一腔、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一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二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液口与第一液体泵进液端连通,所述第二出液口与所述第二液体泵进液端连通。
7.所述储液容器具有回液口,所述回液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回液口与所述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连通。
8.所述储液容器内部设有内箱体,所述第一腔位于内箱体内,所述第二腔位于内箱体与储液容器的周壁之间,所述内箱体具有连通缝,所述连通缝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通过回液口、第一腔、第一出液口与第一液体泵进液端连通。
9.所述连通缝为沿所述内箱体高度方向开设的长条缝;或者所述连通缝位于所述内箱体底部。
10.所述储液容器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使所述储液容器内腔分隔为第一腔、第二腔,所述隔板具有连通缝,所述连通缝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所述连通缝设置在隔板底部;或者所述连通缝为沿所述隔板高度方向开设的长条缝。
11.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具有控制器、第一测温传感器、第二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一测温传感器检测所述液体加热器出液端的液体温度,第二测温传感器检测所述换热器热流体排出端的液体温度,所述第一测温传感器、第二测温传感器、第一液体泵、第二液体泵、液体加热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
12.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具有第三测温传感器,所述第三测温传感器检测所述液体加热
器进液端的液体温度,所述第三测温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13.和/或所述储液容器设有液位传感器,所述储液容器连接有液体补充设备,所述液位传感器、液体补充设备与控制器电连接。
14.所述液体加热器为管式电阻膜电加热器。
15.所述液体加热装置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储液容器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一液体泵进液端连通。
16.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液体加热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方案的液体加热装置的换热器可用于对液体加热器的热水进行冷却,能够快速获取经降温的开水,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被加热的水可用于进入液体加热器进一步加热至沸腾,提高了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储液容器具有第一腔、第二腔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容器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储液容器再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图3储液容器具有长条形连通缝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图4储液容器具有长条形连通缝结构示意图。
23.图中:储液容器1、内箱体2、连通缝3、第一出液口4、回液口5、第二出液口6、第二液体泵7、换热器8、液体加热器9、第一液体泵10、第一腔11、第二腔12、隔板13、第一流道14、第二流道15。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5.参考图1-2,一种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储液容器1、液体加热器9、第一液体泵10,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与储液容器1连通,第一液体泵10出液端与液体加热器9进液端连通,还包括换热器8和第二液体泵7,液体加热器9出液端与换热器8的热流体进入端连通,换热器8冷流体进入端与第二液体泵7出液端连通,第二液体泵7进液端与储液容器1连通,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与储液容器1连通。
26.本文中,零件a与零件b相连包括零件a与零件b直接连通,也包括零件a与零件b之间通过其他零件连通的情况。举个例子,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可以连接有一个控制阀,控制阀可以为多通阀,其中一路和储液容器1连通,其中一路可以和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也可以是其中一路和储液容器1连通,一路可以和液体加热器9进液端连通;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也可以连接有两个管路,其中一个管路可以和储液容器1连通,其中一路可以和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诸如此类。参照图1,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连接管路一部分与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一部分与所述储液容器1连通。如图1所示,液体加热装置具有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5,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与所述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连通,第一流道
14与所述储液容器1连通,第二流道15与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如此,当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的液体流量大于或等于第一液体泵10的流量时,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的液体可直接经第一液体泵10输送给液体加热器9,可有效利用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液体的热量,提高加热效率。当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的液体多余的液体可进入储液容器中。若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的液体流量小于第一液体泵10的流量时,储液容器1中会有液体补充过来。
27.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参照图2,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与储液容器1连通,储液容器1与第一液体泵10连通。如此,换热器冷流体排出端液体先进入到储液容器,再从储液容器经第一液体泵10输出。
28.本装置通过液体加热器9将液体加热到开水状态,然后开水进入换热器8,同时通过第二液体泵7抽取储液容器1内部的冷水进入换热器8,通过冷水与开水进行换热,使开水的温度降低,通过控制第二液体泵7的转速使冷流体产生不同的流速,由此实现不同温度开水的获取,换热器换热后的冷水温度会变高,升温后的冷水被输送到液体加热器9内,使液体加热器9进液温度升高,加快液体加热器9烧开水的速度,使热能得到回收利用,降低液体加热器9电能消耗,节约能源,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液体加热器9为管路式纳米膜电加热器,加热速度快。
29.通过本装置不仅能够获取直接饮用的开水,而且可以对热能进行回收利用,更加节能高效。
30.储液容器1具有第一出液口4、第二出液口6、第一腔11、第二腔12,第一腔11与第二腔12连通,第一腔11与第一出液口4连通,第二腔12与第二出液口6连通,第一出液口4与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第二出液口6与第二液体泵7进液端连通。
31.进一步的,储液容器1具有回液口5,回液口5与第一腔11连通,回液口5与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连通。
32.第一腔11用于存储升温后的冷流体,第二腔12用于存储常温冷流体,第一腔11、第二腔12连通,冷、热水温度在短时间内不会互相影响,温水被抽取制作开水,热效率提高,两个水箱相通,确保两个腔之间水可以相通,该种结构有利于减小储液容器1的体积,降低成本。
33.参考图3,储液容器1内部设有内箱体2,第一腔11位于内箱体2内,第二腔12位于内箱体2与储液容器1的周壁21之间,内箱体2具有连通缝3,连通缝3连通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换热器8冷流体排出端通过回液口5、第一腔11、第一出液口4与第一液体泵10进液端连通。
34.参考图5,连通缝3为沿内箱体2高度方向开设的长条缝;参考图3,或者连通缝3位于内箱体2底部。
35.储液容器1内部设有隔板13,隔板13使储液容器1内腔分隔为第一腔11、第二腔12,隔板13具有连通缝3,连通缝3连通第一腔11和第二腔12,参考图4,连通缝3设置在隔板13底部;参考图6或者连通缝3为沿隔板13高度方向开设的长条缝。
36.连通缝3既能保证两个腔相互连通,又能避免两个腔内部溶液相互流动过快,进一步,内箱体2或者隔板13采用保温材料。
37.液体加热装置具有控制器、第一测温传感器、第二测温传感器,第一测温传感器检测液体加热器9出液端的液体温度,第二测温传感器检测换热器8热流体排出端的液体温
度,第一测温传感器、第二测温传感器、第一液体泵10、第二液体泵7、液体加热器9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一测温传感器判断开水温度,通过第二测温传感器判断冷却后的开水温度,由此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液体泵7转动,达到不同开水温度的获取。
38.液体加热装置具有第三测温传感器,第三测温传感器检测液体加热器9进液端的液体温度,第三测温传感器与控制器电连接;
39.和/或储液容器1设有液位传感器,储液容器1连接有液体补充设备,液位传感器、液体补充设备与控制器电连接。通过液位传感器判断储液容器1内部水位,通过液体补充设备能够及时补水。
40.液体加热器9为管式电阻膜电加热器,例如纳米膜管路加热器。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而得到的技术方案、构思、设计,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