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
背景技术:
2.妇产科在进行腹部手术后,需要使用腹带对伤口进行包裹保护,减少腹部肌肉张力,减轻疼痛,以及起到压迫止血和防止伤口开裂的作用。是目前所有妇科手术以及剖宫产手术后的常规治疗手段。目前,医院使用的腹带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腹带各有侧重,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方面的缺陷。现有的腹带在结构上均是相似的采用粘接方式对患者腹部进行加压包裹,连接不牢固,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移动,尤其是在患者进行恢复性活动时,腹带移动对伤口的保护降低,易造成伤口的开裂、感染。现有腹带对患者的腹部加压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情形下进行压力的调节,对带有引流管以及其他腹部治疗管的患者,压力过大的腹带使引流口等伤口易感染,不利于患者的引流操作;压力过小的腹带不利于手术伤口的保护和愈合;因此现有的腹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用性差。
3.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妇产科手术后使用腹带时存在的缺陷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妇产科手术后使用腹带时存在压力调节不佳,使用时易移动,不利于手术伤口的保护和愈合;不利于手术伤口附近的引流口的护理易导致引流口感染的缺陷。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包括腹带后主体、下拉带、前拉带;所述腹带后主体为长方形,腹带后主体长边一侧连接下拉带;所述腹带后主体短边一侧连接前拉带,另一侧短边上包括挂钩环;
6.所述腹带后主体,短边上的挂钩环包括2~5排;所述腹带后主体内表面包括防滑表层,所述防滑表层位于接触患者皮肤侧;所述腹带后主体的外表面两侧包括支撑条;
7.所述下拉带为2~6条,一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长边一侧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挂钩;所述下拉带,与腹带后主体表面防滑表层的同侧的内表面上也包括防滑表层;
8.所述前拉带为6条,一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短边一侧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挂钩;所述前拉带,包括1条宽前拉带和5条窄前拉带;所述窄前拉带位于靠近下拉带侧,宽前拉带位于远离下拉带侧;所述窄前拉带和宽前拉带,与腹带后主体表面防滑表层同侧的内表面上也包括防滑表层;所述宽前拉带的外表面上包括2~4排挂钩环;
9.进一步地,所述腹带后主体的挂钩环,最外一排挂钩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短边顶端,其余挂钩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短边附近外表面上;
10.进一步地,所述每条下拉带上的挂钩为2个;
11.进一步地,所述每条窄前拉带上的挂钩为1个;所述宽前拉带上的挂钩为3个;
12.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腹带后主体,短边上的挂钩环为3排;
13.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宽前拉带的外表面上的挂钩环为2排;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拉带为4条;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表层的表面带有圆凸和菱形凸的凸起形状;
16.采用以上方案,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通过将挂钩与不同位置的挂钩环相连接,使前拉带的拉紧压力进行调整;通过将腹部前的腹带分隔成不同宽度的前拉带,针对腹部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压力进行包裹;有利于妇产术后对腹部进压力调节包裹;不利于手术伤口的保护和愈合;
18.2、本实用新型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对于带有引流管的患者,根据患者引流管位置对不同的前拉带选择性减轻压力,或者解除挂钩;使引流管伤口不受压迫,引流顺畅,避免造成引流口由于过度压迫造成的感染;
19.3、本实用新型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通过下拉带交叉固定腹带,减少腹带在患者日常活动中的移动和移位;有利于对妇产术后伤口的保护,减少伤口开裂和感染的几率;
20.4、本实用新型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体型小巧,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只需患者根据自己伤口实际情况选择下拉带和前拉带的挂钩连接点位置,即可调整腹带压力,调整不同开口位置对引流口位置的保护;使用方便,应用性好;
2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体型小巧,结构简单,易操作,减少腹带在患者日常活动中的移动和移位;有利于对妇产术后伤口的保护,减少伤口开裂和感染的几率;方便调整对腹部的包裹压力,有利于应用于不同的患者,满足不同患者需求,应用性好。
22.以下将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的内表面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的外表面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包括腹带后主体;2、下拉带;3、窄前拉带;4、宽前拉带;5、挂钩环;6、挂钩;7、防滑表层;8、圆凸;9、菱形凸;10、支撑条。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参考说明书附图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使其技术内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施方式来得以体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文中提到的实施方式。
27.在附图中,结构相同的部件以相同数字标号表示,各处结构或功能相似的组件以
相似数字标号表示。附图所示的每一组件的尺寸和厚度是任意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并没有限定每个组件的尺寸和厚度。为了使图示更清晰,附图中有些地方适当夸大了部件的厚度。
28.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包括腹带后主体1、下拉带2、前拉带;前拉带包括1条宽前拉带4和5条窄前拉带3;腹带后主体1为长方形,腹带后主体1长边一侧连接下拉带2;腹带后主体1短边一侧连接前拉带,另一侧短边上包括3排挂钩环5,腹带后主体1的挂钩环5,最外一排挂钩环5连接于腹带后主体1短边顶端,其余挂钩环5连接于腹带后主体1短边附近外表面上;腹带后主体1内表面包括防滑表层7,防滑表层7的表面带有圆凸8和菱形凸9,防滑表层7位于接触患者皮肤侧;腹带后主体1的外表面两侧包括支撑条10;
29.下拉带2为4条,一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1长边一侧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挂钩6;下拉带2与腹带后主体1表面防滑表层的同侧的内表面上也包括防滑表层7;
30.前拉带一端连接于腹带后主体1短边一侧的端部,另一端连接挂钩6;窄前拉带3位于靠近下拉带2侧,宽前拉带4位于远离下拉带2侧;窄前拉带3和宽前拉带4,与腹带后主体1表面防滑表层同侧的内表面上也包括防滑表层7;宽前拉带4的外表面上包括2排挂钩环5;
31.在本实施方式中,
32.每条下拉带2上的挂钩6为2个;
33.每条窄前拉带3上的挂钩6为1个;
34.宽前拉带4上的挂钩6为3个;
35.在本实施方式中,
36.使用时,
37.将本实施方式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防滑表层向上从患者身下穿过,放置于患者对应腹部的下方,下拉带位于患者臀部下方;将前拉带拉过患者腹部后,将前拉带顶端的挂钩与患者另一侧的挂钩环挂接,调整位置使支撑条位于患者两侧;将左侧下拉带从患者大腿内侧引出,与宽前拉带外表面的左侧挂钩环连接,将右侧下拉带从患者大腿内侧引出,与宽前拉带外表面的右侧挂钩环连接;对于手术初期患者,需要对腹部伤口给与较大压力,则调整前拉带上挂钩与腹带后主体上的不同挂钩环的连接,使前拉带对腹部给与合适的压力;下拉带固定患者与腹带之间的相对位置,减少腹带上缩对伤口造成的伤害;
38.在其他具体实施方式中,患者手术后需使用引流管对腹腔积液进行引流;在对前拉带进行钩接时,将引流管伤口对应上方位置的前拉带、下拉带不进行钩接,其他位置的前拉带和下拉带进行钩接包裹保护;保证患者引流口不受过度挤压,避免伤口频繁摩擦导致感染;
39.经过实际使用,本技术的妇产科术后用调节加压式腹带,对妇产科术后患者使用可进行压力调整,可方便避开不能压迫的位置,在患者日常活动时减少腹带位置大幅移动;患者使用体感佳。
40.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