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67



1.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交换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热交换存在着诸多缺点,其承受压力低,易激发流体诱导振动而导致换热元件松动,流体流动阻力较大,动力损耗严重,流体存在局部流动死区,旁流泄漏大,局部换热效果差,导致热交换器整体换热率低。
3.热交换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换热器,是将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
4.现有技术中,船用热交换器中为了方便,大多会采用海水(河水)循环的方式进行热交换,但是船体的冷却水箱一般较大,在对其内的水进行热交换时,冷却水箱内的水流通的速度较低,进而使得热交换的效率较低。进水管中缺少海水过滤装置,由于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生物,使得热交换器在工作时存在将浮游生物吸入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实用新型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可形成尺寸及重量小、承压能力高、流动均匀、换热效果显著、可靠性高。
6.技术方案:一种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所述的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由进出口端盖、管板、筒体、换热管、翅片、防旁流圆环、折流板、回流端盖及测温测压附件组成;
7.所述的筒体外部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进出口端盖和回流端盖;所述的筒体与管板焊接而成;所述的筒体内部设置有换热管、翅片、防旁流圆环、折流板;换热管与管板采用焊胀结合先焊后胀的连接方式,换热管端面伸出管板端面0.5-1.0mm;
8.所述的筒体内部设置有多层折流板,折流板的缺口高度为直径的20%,折流板与筒体形成流体通道;折流板的结构与布局合理,其压力损失低;换热管与折流板采用胀接连接,密封性好,无旁流;采用翅片进行传热强化,翅片为连续性翅片,孔布局为20mm
×
15.5mm,翅片与换热管过盈连接,过盈量为 0.05-0.1mm;翅片与折流板采用胀接方式,防旁流圆环与筒体焊接,防旁流圆环与折流板对应设置,折流板与防旁流圆环之间采用过度配合,防旁流圆环端面倒角,倒角角度为35
°
,筒体与折流板之间无旁流;所述的防旁流圆环顶部设置有排气孔,底部设置有泄放口。
9.作为优化:所述的管板采用铁白铜材料,所述的筒体采用不锈钢材料,所述的换热管采用铁白铜材料。
10.作为优化:当一种介质通过壳程上的进口管流入到壳体内,顺着壳程的折流板形成的通道流动,由壳程的出口管流向后续管路;
11.当另一种介质从进出口端盖进口管流入到管程内,沿管程流动,通过回流端盖折
回到进出口端盖出口管,两种介质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同时,实现能量的转换。
12.作为优化:不锈钢的筒体与铁白铜的管板焊接,焊接采用s911焊丝,电流为70-110a,焊接速度为70-110mm/min;
13.作为优化:换热管与管板采用焊胀结合先焊后胀的连接方式,保护气体采用标准的99.99%的氩气,氩气流量控制在5~8l/min,焊接电流为85~105a,电压为9.2-10v,焊接速度为70-80mm/min。
14.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优势如下:
15.1.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用于不同介质之间的能量传递、传导和互换,是一种高效、紧凑、节能型的热交换设备,可提高舰船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6.2.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与传统结构相比,具有耐腐蚀,承压高、无泄漏,无旁流,换热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
17.3.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布置合理,材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是实现热交换的关键因素;采用合理的制作工艺,能够形成良好的密封及机械强度,使装置具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有较高的传热系数。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9.实施例
20.如图1所示,一种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所述的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由进出口端盖1、管板2、筒体3、换热管4、翅片5、防旁流圆环6、折流板7、回流端盖8及测温测压附件组成。
21.所述的筒体3与管板2焊接而成,其焊接工艺是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承压的关键。所述的管板2采用铁白铜材料,筒体3采用不锈钢材料,不锈钢筒体3 与铁白铜管板2焊接,承压能力高,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焊接采用s911焊丝,电流为70-110a,焊接速度为70-110mm/min。
22.所述的筒体3内部设置有换热管4,换热管4采用铁白铜材料,换热管4与管板2采用焊胀结合先焊后胀的连接方式,连接可靠,无间隙腐蚀,换热管4 端面伸出管板2端面0.5-1.0mm,保护气体采用标准的99.99%的氩气,氩气流量控制在5~8l/min,焊接电流为85~105a,电压为9.2-10v,焊接速度为 70-80mm/min。
23.所述的筒体3内部还设置有多层折流板7,折流板7的缺口高度为直径的 20%,折流板7与筒体3形成流体通道,从而提高传热效率;折流板7的结构与布局合理,其压力损失低;换热管4与折流板7采用胀接连接,密封性好,无旁流。
24.所述的筒体3内部还设置有翅片5,采用翅片5进行传热强化,翅片5为连续性翅片,孔布局为20mm
×
15.5mm,翅片5与换热管4过盈连接,过盈量为 0.05-0.1mm,传热效率高;翅片5与折流板7采用胀接方式。
25.所述的筒体3内设置有防旁流圆环6,防旁流圆环6与筒体3焊接,防旁流圆环6与折流板7对应设置,折流板7与防旁流圆环6之间采用过度配合,防旁流圆环6端面倒角,倒角角度为35
°
,筒体3与折流板7之间无旁流,热交换效率高;所述的防旁流圆环6顶部设置有排气
孔,底部设置有泄放口。
26.所述的筒体3的左右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进出口端盖1和回流端盖8。当一种介质通过壳程上的进口管流入到壳体内,顺着壳程的折流板7形成的通道流动,由壳程的出口管流向后续管路;当另一种介质从进出口端盖1进口管流入到管程内,沿管程流动,通过回流端盖8折回到进出口端盖1出口管,两种介质在热交换器中流动的同时,实现能量的转换。
27.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布置合理,材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是实现热交换的关键因素;采用合理的制作工艺,能够形成良好的密封及机械强度,使装置具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有较高的传热系数。
28.本实用新型的舰船用高效热交换器用于不同介质之间的能量传递、传导和互换,是一种高效、紧凑、节能型的热交换设备,可提高舰船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9.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与传统结构相比,具有耐腐蚀,承压高、无泄漏,无旁流,换热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
30.上述内容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的界定。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