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沥青混合料称料放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8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用沥青混合料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实验室用沥青混合料称料放料装置。


背景技术:

2.储料盘是沥青混合料实验室不可或缺的器材,其材质多由不锈钢一类耐磨、耐高温材料构成。目前,实验室配备的储料盘多为长方体,且大小不一,其长与宽比较小的储料盘容量较小,难以满足同盘称料的需求,需要增加储料盘数,从而浪费了实验室空间以及资源。而长与宽比较大的储料盘,其宽度大于拌锅宽度,以至于倒料时易产生撒料现象,从而影响实验的精准程度,造成实验室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沥青混合料不同集料投入时间不同,因此需要多个料盘来完成每次集料的称储,在一批所需成型试件较多时,容易出现倒错料,少倒料的问题,影响实验室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实验室用沥青混合料称料放料装置,可有效解决现有储料盘难以满足称料的需求且效率低的问题。
4.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上下贯通的壳体,壳体的横截面为方框形;壳体内有一个方管,壳体与方管之间经多个竖筋相连,且将壳体与方管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横截面为梯形的腔体;每个腔体内均有一个竖筒,竖筒下端内侧开有通孔,竖筒下端外侧铰接有一个门板,门板内侧端插装有一个第一楔块,第一楔块的右端面向中间倾斜向下,第一楔块置于通孔内能将门板卡死;方管上插装有与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楔块,第二楔块向通孔内移动能推动第一楔块脱离通孔,解除门板的卡死。
5.优选的,所述竖筒上端设有把手。
6.优选的,所述竖筒上端设有挡圈。
7.优选的,所述门板铰接轴处设有扭簧。
8.优选的,所述门板内侧端开有与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一盲孔,第一楔块置于第一盲孔内,第一楔块与第一盲孔底部之间装有弹簧。
9.优选的,所述方管外缘开有与通孔一一对应的第二盲孔,第二楔块置于第二盲孔内,第二楔块与第二盲孔底部之间装有弹簧。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楔块外侧端为向中间倾斜的上下对称的斜面,弹簧处于原长时,第二楔块上的斜面端置于通孔内。
11.优选的,所述第二盲孔上方开有一个l形孔,l形孔一端与第二盲孔左侧连通,另一端与方管内缘连通;l形孔内有一个绳子,绳子一端固定在第二楔块右端,另一端穿过l形孔后经方管内部向上延伸至方管外部。
12.优选的,所述方管内缘上端固定有多个挡块,挡块与腔体一一对应,挡块中间开有
竖向的圆孔,绳子从下向上穿过圆孔,绳子上端固定有一个拉环,拉环的直径大于圆孔。
13.优选的,所述壳体下方设有漏斗状的落料斗。
14.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实验室内物料分开称取后一同称取;有效降低了沥青混合料实验室所需料盘数,实现了不同粒径的集料同盘称取、同盘集料分批倒入拌锅,大大节约了实验室的空间以及资源;同时经拉环进行依次放料,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室效率;且能避免错倒料、少倒料的问题,节约了实验室资源。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17.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18.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图。
19.图5为图3中c的局部放大图。
20.图6为壳体1和方框的立体图。
21.图7为竖筒4的立体图。
22.图8为门板6的立体图。
23.图9为装置安装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5.由图1至图9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下贯通的壳体1,壳体1的横截面为方框形;壳体1内有一个方管2,壳体1与方管2之间经多个竖筋3相连,且将壳体1与方管2之间的空间分割成多个横截面为梯形的腔体;每个腔体内均有一个竖筒4,竖筒4下端内侧开有通孔5,竖筒4下端外侧铰接有一个门板6,门板6内侧端插装有一个第一楔块7,第一楔块7的右端面向中间倾斜向下,第一楔块7置于通孔5内能将门板6卡死;方管2上插装有与通孔5一一对应的第二楔块8,第二楔块8向通孔5内移动能推动第一楔块7脱离通孔5,解除门板6的卡死。
26.所述的竖筒4上端设有把手9;通过手持把手9向下移动将竖筒4放入腔体内,通过手持把手9向上移动将竖筒4从腔体内取出。
27.所述的竖筒4上端设有挡圈10;将竖筒4向下移动放入腔体内时,挡圈10置于壳体1上端面上,支撑竖筒4且对竖筒4进行限位。
28.所述的门板6铰接轴处设有扭簧;扭簧使门板6有向上转动的趋势,将竖筒4下端关闭。
29.所述的门板6内侧端开有与通孔5一一对应的第一盲孔11,第一楔块7置于第一盲孔11内,第一楔块7与第一盲孔11底部之间装有弹簧;第一楔块7向第一盲孔11内移动能压缩弹簧,弹簧复位能推动第一楔块7向第一盲孔11外侧移动。
30.所述的方管2外缘开有与通孔5一一对应的第二盲孔12,第二楔块8置于第二盲孔12内,第二楔块8与第二盲孔12底部之间装有弹簧;第二楔块8向第二盲孔12内移动能压缩弹簧,弹簧复位能推动第二楔块8向第二盲孔12外侧移动。
31.所述的第二楔块8外侧端为向中间倾斜的上下对称的斜面,弹簧处于原长时,第二
楔块8上的斜面端置于通孔5内;竖筒4向下移动能挤压第二楔块8上的斜面,使第二楔块8向中间内移动,竖筒4继续向下移动,当通孔5到达第二楔块8位置,第二楔块8能向外侧移动并使第二楔块8上的斜面端置于通孔5内;竖筒4向上移动能挤压第二楔块8上的斜面,使第二楔块8向中间内移动,脱离通孔5,竖筒4能继续向上移动。
32.所述的第二盲孔12上方开有一个l形孔13,l形孔13一端与第二盲孔12左侧连通,另一端与方管2内缘连通;l形孔13内有一个绳子14,绳子14一端固定在第二楔块8右端,另一端穿过l形孔13后经方管2内部向上延伸至方管2外部;向上拉动绳子14能带动第二楔块8向通孔5内移动。
33.所述的方管2内缘上端固定有多个挡块15,挡块15与腔体一一对应,挡块15中间开有竖向的圆孔16,绳子14从下向上穿过圆孔16,绳子14上端固定有一个拉环17,拉环17的直径大于圆孔16;通过提拉拉环17将绳子14向上拉动,松开拉环17,拉环17被挡块15挡住置于挡块15上方,方便使用。
34.所述的壳体1下方设有漏斗状的落料斗18;竖筒4内的物料向下落在落料斗18内,方便倾倒物料。
35.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分为称料和倒料两个过程;在称料前,竖筒4与壳体1分离,将门板6向上转动,门板6上的第一楔块7上的斜面挤压竖筒4,竖筒4对第一楔块7的反作用力挤压第一楔块7向第一盲孔11内移动并压缩弹簧,门板6继续转动使第一楔块7到达通孔5位置,弹簧复位挤压第一楔块7,使第一楔块7插入通孔5,将门板6卡死,此时将物料装入竖筒4并进行称量。
36.依次将物料装入多个竖筒4并称量后,通过手持把手9向下移动将多个竖筒4依次放入腔体内;竖筒4在腔体内向下移动,竖筒4下端向下挤压第二楔块8的斜面,使第二楔块8向中间内移动,竖筒4继续向下移动,当通孔5到达第二楔块8位置,第二楔块8能向外侧移动并使第二楔块8上的斜面端置于通孔5内;此时挡圈10置于壳体1上端面上,支撑竖筒4且对竖筒4进行限位;此时将整个装置连同物料一起称量,实现了实验室内物料一同称取。
37.在倒料时,依据放料的顺序和时间,依次拉动竖筒4所对应的拉环17,通过提拉拉环17将绳子14向上拉动,向上拉动绳子14能带动第二楔块8向通孔5内移动,第二楔块8挤压第一楔块7,使第一楔块7脱离通孔5,门板6在重力作用下克服扭簧的作用力向下转动,将竖筒4下端打开,物料向下落在落料斗18内,经落料斗18进入拌锅,避免称料盘与拌锅倒料口尺寸不符而导致物料撒出;依据放料的顺序依次放料能避免错倒料、少倒料的问题。
38.在竖筒4内物料落入落料斗18后,在扭簧的作用下,门板6向上转动使第一楔块7插入通孔5,将门板6卡死;通过手持把手9向上移动竖筒4向上移动能挤压第二楔块8上的斜面,使第二楔块8向中间内移动,脱离通孔5,竖筒4能继续向上移动,将竖筒4从腔体内取出,进行下一次的称料及倒料;重复上述过程,实现了实验室拌锅周期式投料,制备沥青混合料。
39.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能单独装料称重的竖筒4,并可与壳体1配合使用,实现了实验室内物料分开称取后一同称取;有效降低了沥青混合料实验室所需料盘数,实现了不同粒径的集料同盘称取、同盘集料分批倒入拌锅,大大节约了实验室的空间以及资源。
40.由于制备沥青混合料时放料的顺序和时间不同,本实用新型中先将竖筒4与壳体1配合使用,再经拉环17进行依次放料,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室效率;且能避免错倒料、少倒
料的问题,节约了实验室资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