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器具技术邻域,具体涉及一种张口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2.口腔颊粘膜癌术后以及颞下颌关节区术后患者常常出现张口受限,致使进食困难,需要开口训练才能逐渐恢复正常张口度。目前临床中最常使用的开口训练器为钳式开口器或者自制楔形软木塞开口器,钳式开口器为金属的钳喙,通过设置为不同档位来训练张口。因金属较硬,容易损伤牙齿;钳喙一般仅能覆盖一个牙位,单个牙齿受力大,容易松动损伤;不同的档位训练张口不具线性,使用不便。自制楔形软木塞开口器需要自己制作调整角度大小,使用极其不便。同时这两种开口器训练时都需要手持,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张口训练装置,其结构简单,与口腔的贴合性好,可线性调节张合度和压力,且不需要用手来辅助操作,使用更加方便。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张口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咬合垫,通气管,充放气装置;
6.所述咬合垫包括与口腔上部贴合的上咬合垫,设置于上咬合垫上、与口腔上部牙齿齿合的上齿槽,与口腔下部贴合的下咬合垫,设置于下咬合垫上、与口腔下部牙齿齿合的下齿槽,弹性气柱;
7.所述上咬合垫的一端与下咬合垫的一端铰接连接,所述上咬合垫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咬合垫的另一端通过弹性气柱连接;所述通气管一端与弹性气柱连接、另一端与充放气装置连接,用以使充放气装置可通过通气管向弹性气柱充气或放气,从而实现上咬合垫、下咬合垫之间张开或闭合。
8.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管包括主管,辅管,管道接头,设置于辅管上的止气阀;所述辅管的一端与弹性气柱连接、所述辅管的另一端与管道接头连接;所述主管的一端与充放气装置连接、所述主管的另一端与管道接头可拆卸连接。
9.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咬合垫采用医用硅胶制备而成。
10.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控制充放气装置的控制器。
11.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管上设置有压强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显示屏;所述压强传感器与显示屏连接。
12.作为具体技术方案,所述通气管为乳胶管。
13.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中咬合垫使用医用硅胶材料,安全卫生,且设置有齿槽,能覆盖更多牙位,可减小开口训练时对牙齿的损伤。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充放气装置对弹性气柱进行自动充气、放气,可线性调节咬合垫张合的大小,开口训练时更舒适。
16.3)本实用新型充气完成后,可通过止气阀关闭辅管,从而使咬合垫张合保持张开的状态,之后便可将充气装置卸下,开口训练时不再需要手来辅助,更加便利。
17.4)本实用新型张口训练装置可通过控制充放气装置调节充气的压力,从而可实现对咬合垫的张力进行调节,以使患者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张口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垫的主视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垫的左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咬合垫的俯视图;
22.图5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23.图6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4.上述图中各标识的含义为:1-咬合垫,101-上咬合垫,102-上齿槽,103-下咬合垫,104-下齿槽,105-弹性气柱,2-通气管,201-主管,202-辅管,203-管道接头,204压强传感器,205-止气阀,3-充放气装置,4-控制器,401-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实施例
28.一种张口训练装置,请参阅图1,其包括咬合垫1,通气管2,充放气装置3;其中,请参阅图2至图5,咬合垫1包括与口腔上部贴合的上咬合垫101,设置于上咬合垫101上、与口腔上部牙齿齿合的上齿槽102,与口腔下部贴合的下咬合垫103,设置于下咬合垫103上、与口腔上部牙齿齿合的下齿槽104,弹性气柱105;上咬合垫101的一端与下咬合垫103的一端铰接连接,上咬合垫101的另一端与下咬合垫103的另一端通过弹性气柱105连接;通气管2一端与弹性气柱105连接、另一端与充放气装置3连接,用以使充放气装置3可通过通气管2向弹性气柱105充气或放气,从而实现上咬合垫101、下咬合垫103之间张开或闭合;
29.弹性气柱105为内部具有空腔、可上下伸缩的气囊结构;当弹性气柱105内部充入气体时,其体积膨胀而上下伸展,从而将上咬合垫101、上齿槽102顶起;当弹性气柱105内部不充入气体,气体被抽吸完时,其体积缩小而上下收缩,从而将上咬合垫101、上齿槽102拉回;
30.在弹性气柱105将上咬合垫101、上齿槽102顶起时,上咬合垫101虽然仅仅与弹性
气柱105的连接端受力,但是由于上咬合垫101为片状的整体构件,因此其另一端,即与下咬合垫103的铰接连接端最好有可向上移动的空间;为此,上咬合垫101的一端与下咬合垫103的一端铰接连接处的铰接部件通常采用具有弹性的材料制作,如医用硅胶,以使位于铰接端的上咬合垫101、下咬合垫103边缘可相对进行微小的上下移动;或者是,如图1所示,该铰接部件采用转轴与滑槽连接的方式,即转轴可卡持在滑槽中转动,且转轴也可上下在滑槽中垂直移动;
31.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将咬合垫1缓慢塞入患者口腔中,患者将咬合垫1咬合,且患者口腔的上部牙齿与上齿槽102齿合、下部牙齿与下齿槽104齿合,此时咬合垫1安放完毕;之后,开启充放气装置3,使放气装置3通过通气管2向弹性气柱105内缓慢充气,这样弹性气柱105随着气体的不断充入而膨胀,从而将上咬合垫101、上齿槽102顶起而远离下咬合垫103,此时咬合垫101处于张开的状态;相反的,当利用充放气装置3通过通气管2缓慢抽走弹性气柱105内的空气时,可将上咬合垫101、上齿槽102顶拉回而靠近下咬合垫103,此时咬合垫101处于闭合的状态,以便于将本装置从患者口腔中取出;通常,患者在进行开口训练时,需要保持口腔张开状态约30min,一天练习4~5次即可;使用本实用新型装置时,可通过合理控制充放气装置3的工作时间来达到上述训练条件。
32.进一步的,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案中,请参阅图1、图6,通气管2包括主管201,辅管202,管道接头203,设置于辅管202上的止气阀205;辅管202的一端与弹性气柱103连接、辅管202的另一端与管道接头203连接;主管201的一端与充放气装置3连接、主管201的另一端与管道接头203可拆卸连接;这样,当放气装置3通过通气管2向弹性气柱105内缓慢充气,使弹性气柱105处于膨胀状态以实现咬合垫101处于张开状态时,可将止气阀205关闭,使弹性气柱105内的压力保持,然后将主管201与辅管202拆离,以便于患者脱离充放气装置3进行走动或活动。
33.进一步的,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案中,咬合垫1采用医用硅胶制备而成。
34.进一步的,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案中,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用于控制充放气装置3的控制器4;这样可便于医生或患者利用控制器4控制充放气装置3的启停或其充气压力参数。
35.进一步的,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案中,请参阅图1,通气管2上设置有压强传感器204,控制器4上设置有显示屏401;压强传感器204与显示屏401连接;这样可通过压强传感器204实时监控充气压力,并在显示屏401上显示,以便于控制充放气装置3的工作参数,使患者使用咬合垫时,咬合垫具有适宜的张开力度。
36.进一步的,在一个优先的实施方案中,通气管2为乳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