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7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2.患者的胸腔内部手术后会造成胸腔内部产生积液,而积液会严重危害患者病情恢复,因此需要及时将胸腔内部的积液排出,目前使用的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无法对相对位置进行调节,极容易造成将患者胸腔内端组织受损,并且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无法方便将积液导出;
3.根据中国专利号cn110152075a所公布的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该通过丝杠与连杆螺纹传动使支架板沿着滑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从而可以对相对位置进行调节,并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量,ct透视仪可以方便对引流位置进行检测定位,负压吸引泵配合导液软管和引流插管使用可以方便将积液导出,但是该技术方案中支架板的设置位置不合理,且该支撑板也不能移动至床体的两端边缘处,从而妨碍患者躺着床体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包括床体,所述床体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板体和下板体,所述下板体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负压吸引泵,所述负压吸引泵的进口端固定连接有引液管;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杆,且第一螺杆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所述安装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且第一电机的驱动端与第一螺杆固定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固定架,所述环形固定架的内部设有大小相适应的废液桶,且废液桶通过连接管与负压吸引泵的出口端相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下板体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相对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架的相对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架,且两个第二滑块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螺杆,且第二螺杆与第二滑块螺纹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内部且位于第二滑槽的上方设有空腔,且第二螺杆的顶端贯穿至空腔的内部,所述第二螺杆的顶端且位于空腔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两个所述第二锥齿轮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且连接杆位于负压吸引泵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且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与连接杆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有多个固定口,所述固定口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
11.进一步的,所述引液管的直径与固定口的直径相同,且引液管的底部插接在固定口的内部。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该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引液管设置在床体的上方并通过安装架固定位置,既方便医生操作,又不影响病患起身或躺下,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螺杆可以调整负压吸引泵和引液管的相对位置,从而无需病患移动身体,引液管的底端穿过内含橡胶垫的固定口,可以将引液管与固定板相固定,从而避免引液管在使用中发生晃动对病患造成伤害,且通过第二电机带动第二螺杆转动,可以调整固定板的相对高度,适应不同身材的病人。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连接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电机与第二螺杆连接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固定架与废液桶结构示意图。
18.图例说明:
19.1、床体;2、安装架;3、第一滑槽;4、第一滑块;5、上板体;6、下板体;7、负压吸引泵;8、引液管;9、第一螺杆;10、第一电机;11、环形固定架;12、废液桶;13、第一支撑架;14、第二滑槽;15、橡胶垫;16、第二滑块;17、第二支撑架;18、第二螺杆;19、空腔;20、第一锥齿轮;21、第二锥齿轮;22、连接杆;23、第二电机;24、固定板;25、固定口。
具体实施方式
20.图1至图4所示,涉及一种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包括床体1,床体1的顶部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安装架2,安装架2上设有第一滑槽3,第一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4,第一滑块4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固定连接有上板体5和下板体6,下板体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负压吸引泵7,负压吸引泵7的进口端固定连接有引液管8;第一滑槽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螺杆9,且第一螺杆9与第一滑块4螺纹连接,安装架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10,且第一电机10的驱动端与第一螺杆9固定连接。
21.在使用胸外科护理引流装置时,运行第一电机10,第一电机10带动第一螺杆9转动,使第一滑块4在第一滑槽3的内部滑动,从而调整负压吸引泵7和引液管8的相对位置,从而无需病患移动身体,引液管8的底端穿过内含橡胶垫15的固定口25,可以将引液管8与固定板 24相固定,从而避免引液管8在使用中发生晃动对病患造成伤害,且通过第二电机23带动第二螺杆18转动,使第二支撑架17在第二滑槽14上滑动,从而调整固定板24的相对高度,适应不同身材的病人。
22.进一步的方案中,上板体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环形固定架11,环形固定架11的内部设有大小相适应的废液桶12,且废液桶12通过连接管与负压吸引泵7的出口端相连接,废液桶12 通过环形固定架11固定在上板体5上,防止其掉落。
23.进一步的方案中,下板体6的两侧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架13,两个第一支撑架13的相对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滑槽14,第二滑槽1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6,两个第一支撑架13的相对一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支撑架17,且两个第二滑块16分别与两个第二支撑架17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架17与第一支撑架13滑动连接。
24.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二滑槽14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螺杆18,且第二螺杆18与第二滑块 16螺纹连接,第二螺杆18转动可以带动第二滑块16在第二滑槽14的内部滑动。
25.进一步的方案中,第一支撑架13的内部且位于第二滑槽14的上方设有空腔19,且第二螺杆18的顶端贯穿至空腔19的内部,第二螺杆18的顶端且位于空腔1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20,第一锥齿轮20的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1,两个第二锥齿轮21中心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2,且连接杆22位于负压吸引泵7的下方,第一支撑架1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23,且第二电机23的驱动端与连接杆22固定连接,第二电机23通过连接杆22和锥齿轮传动给第二螺杆18。
26.进一步的方案中,两个第二支撑架1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4,固定板24上设有多个固定口25,固定口25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垫15,固定口25用于固定引液管8。
27.进一步的方案中,引液管8的直径与固定口25的直径相同,且引液管8的底部插接在固定口25的内部,引液管8的底端穿过内含橡胶垫15的固定口25,可以将引液管8与固定板24 相固定,从而避免引液管8在使用中发生晃动对病患造成伤害。
2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