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6  184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阀,具体涉及到一种车辆的用于控制座椅靠背气囊开关气阀的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


背景技术:

2.腰靠控制阀是一种装在汽车座椅上,用于控制座椅靠背气囊开关的气阀,所述气阀可以设计一个或者多个阀位,分别控制多个装在不同位置的座椅气囊。腰靠控制阀的原理是通过进气开关、排气开关的按钮来调节气囊的充气量,从而调整人体舒适度。但是在实际使用中,需要适应不同车型的各种气压,满足不同客户的使用习惯,还有考虑气囊本身的抗气压耐爆破能力,因此对气阀的设计提出了很苛刻的要求。
3.现有技术的腰靠控制阀,普遍存在因出气气流不稳定而出现噪音,经研究,出现噪音的原因是阀体内部活塞抖动,在排气过程中,流动的气流造成活塞偏移,使得出气气流不稳定导致发生噪音。
4.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改变外观、不改变功能、不改变客户技术要求,又能更好的满足及适应市场上所有的车型座椅气囊,需要设计开发一种全新结构的腰靠控制阀。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性能稳定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不改变外观、不改变功能、不改变客户技术要求,又能更好的满足及适应市场上所有的车型座椅气囊,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所述腰靠控制阀包括一阀体、一工作口、一进气口、一排气口、一排气阀杆和一活塞组件,所述工作口、进气口和排气口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排气阀杆和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排气阀杆插入连接所述活塞组件,其中,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一活塞、一密封圈和一复位弹簧,所述活塞为一圆柱体,所述活塞的中段包括一径向突出的支撑片,所述密封圈设置在阀体上对应所述支撑片的位置;所述活塞的外壁开设多个从端面到所述支撑片的端面的轴向的通气槽孔;所述复位弹簧套设连接所述活塞朝向所述排气口的一端;所述密封圈包括圈体、上密封唇和下密封唇,所述上密封唇和下密封唇分别设置在所述圈体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密封唇和下密封唇连接所述活塞的外壁,并且所述下密封唇连接所述支撑片的端面。
8.依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所述活塞朝向所述排气阀杆的一端开设一阀杆凹槽,所述排气阀杆的一端插入连接所述阀杆凹槽。
9.依照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还包括一按钮盖,所述按钮盖设置在所述阀体上。
10.本技术的设计思想是,在原理上继承传统腰靠控制阀的功能,不改变外观、不改变
功能、不改变客户技术要求,在内部结构上进行了改进设计,特别是将活塞与密封圈的配合结构重新调整设计,引流槽的设计可以防止活塞抖动,使得腰靠控制阀在使用中更加稳定可靠,无噪音,进气气压范围不限的条件下,工作气压都能稳定在客户要求的气压范围内,误差不会超过0.01mpa。解决了多年来客户针对噪音产品的困扰,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同时增加了该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11.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特征,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2.第一、本技术的腰靠控制阀用简单、紧凑的结构,继承原结构产品的所有功能和技术要求;
13.第二、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活塞结构设计成带有引流槽结构,有效控制活塞的流动气流,确保了活塞的稳定,不产生噪音;
14.第三、本技术密封圈设计为带有两处密封唇的异形结构,密封嘴与活塞外壁接触,防止活塞在吹开或者复位时发生抖动,避免噪音形成,
15.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16.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技术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活塞组件示意图;
19.图3是本技术活塞组件气流示意图;
20.图4是本技术活塞示意图;
21.图5是图4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便于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做进一步详细叙述。
23.请参考图1本技术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结构示意图,本技术为一种防噪音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所述腰靠控制阀包括一阀体1、一工作口11、一进气口12、一排气口13、一排气阀杆21和一活塞组件,所述工作口11、进气口12和排气口13设置在所述阀体1上,所述排气阀杆21和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阀体1上,所述排气阀杆21插入连接所述活塞组件,如图1所示,气体从所述进气口12进入后,有一气路从所述进气口12没有阻碍的通往所述工作口11;另外有一气路则是从所述进气口12通往所述排气口13,但是在气体来到溢流腔5时,所述活塞组件设置在所述溢流腔5,并且所述活塞组件形成屏障阻挡气体的流动,在气体压力不够时,气体无法主动从所述排气口13中排出。
24.请参考图2、图4和图5,图中,所述活塞组件包括一活塞31、一密封圈32和一复位弹簧33,所述活塞31为一圆柱体,所述活塞31的中段包括一径向突出的支撑片311,所述密封圈设置在阀体上对应所述支撑片的位置,所述活塞31朝向所述排气阀杆21的一端开设一阀杆凹槽312,图2中,所述排气阀杆21插入连接所述活塞组件的所述阀杆凹槽312中,并且按压排气按钮41时,所述排气按钮41向下,抵靠所述阀杆凹槽312的槽底后继续向下,压迫所
述活塞组件下行,可以将所述溢流腔5中的气体采用人为的方式排出去;所述活塞31的外壁开设多个从端面到所述支撑片311的端面的轴向的通气槽孔313,进入所述溢流腔5的气体从所述通气槽孔313压迫所述密封圈32,如图5所示,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通气槽孔313的数量是6个,但是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
25.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密封圈32包括圈体321、上密封唇322和下密封唇323,所述上密封唇322和下密封唇323分别设置在所述圈体321的上下两端,如图所示,是在朝向活塞一侧的上下两端,所述上密封唇322连接所述活塞31的外壁,所述下密封唇323连接所述活塞31的外壁和所述支撑片311的端面;图5中,所述活塞31的外壁开设5个从端面到所述支撑片311的端面的轴向的通气槽孔313,所述通气槽孔313是所述活塞31的外壁向中心凹进的凹槽,在气体流动时成为引流槽;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上密封唇322、下密封唇323和支撑片311的端面合围形成的气密空间,防止气体泄漏,密封功能主要是所述下密封唇323和支撑片311的端面形成,气体首先进入所述气密空间,并在此处堆积,在所述支撑片311向下移动时,所述气密空间产生空隙,气体从空隙中排出。本技术将密封圈32设计为带有两处密封唇的异形结构,上密封唇与活塞外壁接触,防止活塞在吹开或者复位时发生抖动,避免噪音形成。此外,下密封唇与活塞的所述支撑片311端面接触,起到密封作用。
26.本技术将活塞31结构设计成带有引流槽的异形结构,使活塞31能够在任意气压下正常吹开,同时保证吹开后有足够的流量通过活塞引流槽进入气密空间,这样能够保证流量通畅,同时保证腰靠控制阀的开启气压值能够稳定在指定的范围内。
27.本技术所述活塞31的结构设计成带有引流槽(也就是轴向的通气槽孔313)的异形结构,也就是气体从所述密封圈32上方的所述通气槽孔313进入并且从所述通气槽孔313下端排出的结构,有效控制活塞的流动气流,确保了活塞的稳定,不产生噪音;所述复位弹簧33套设连接所述活塞31朝向所述排气口13的一端,图2中,所述复位弹簧33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支撑片311以及所述排气口13的阶梯部,装配后的所述复位弹簧33处于压迫状态,将所述活塞31顶向所述密封圈32,起到密封的作用。图中,所述复位弹簧33所在的管道由多个部件组成,因为是公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28.优选的,请参考图3和图4,所述支撑片311的径向外缘为弧形,图3中,所述支撑片311的直径和所处管壁的内径几乎相等,所述支撑片311受气流影响偏转时,所述支撑片311的径向外缘和所处管壁的内径平稳接触,可以稳定支撑所述活塞不至于抖动发出异响。
29.图1中,本技术的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还包括一按钮盖4,所述按钮盖4设置在所述阀体1上,所述按钮盖4的下表面包括进气按钮42和排气按钮41,当要进气时,按下所述进气按钮42,使得进气阀杆22向下移动,气体从所述进气口12进入;当要排气时,按下所述排气按钮41,使得所述排气阀杆21向下移动,气体从所述排气口13排出。
30.如上所述本技术的腰靠控制阀的结构,在此结构下,本技术引流槽式腰靠控制阀的动作原理是:当汽车座椅需要调整背部舒适度时,按下进气按钮42,进气阀杆22向下移动,进气气压通过进气阀杆22的凹槽流向工作口11和溢流腔5。工作口11连接着座椅气囊,气囊的充气量是座椅舒适度的关键,要求气压不能过大,而且必须恒定在一个舒适范围内,所以腰靠控制阀设置了一个溢流腔5。溢流腔5的作用是当气压压力超过要求气压时,会自动开启溢流,将多余气压排掉,等工作口11的气压达到要求时,会自动关闭溢流,使工作口11的气压恒定。另外腰靠控制阀也可以人为自行调整充气量,人为按下排气按钮41就可以
降低充气量。
31.本技术溢流腔5的溢流原理为:正常状态,活塞31在弹簧力作用下与密封圈32的下密封唇323接触,起密封作用。当进气气压大于额定气压时,气压力会克服弹簧力,推动活塞31下移,活塞31下移后,密封圈32的下密封唇323不再起密封作用,多余的气压通过活塞31上的间隙排出阀体。等排光余气,活塞31在弹簧力作用下复位,再次进入密封状态。不管活塞31下移还是上移,密封圈32的上密封唇322保持与活塞外壁相接触,另外,所述排气阀杆21的一端插入连接所述阀杆凹槽312中,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防止活塞31在悬空状态出现抖动,活塞31高频率抖动会形成噪音,影响客户体验。
3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均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3.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术特征,使得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34.第一、本技术的腰靠控制阀用简单、紧凑的结构,继承原结构产品的所有功能和技术要求;
35.第二、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活塞结构设计成带有引流槽结构,有效控制活塞的流动气流,确保了活塞的稳定,不产生噪音;
36.第三、本技术密封圈设计为带有两处密封唇的异形结构,密封嘴与活塞外壁接触,防止活塞在吹开或者复位时发生抖动,避免噪音形成,
37.提高了产品可靠性及使用寿命。
38.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内容的任何一个具体实施例,并不一定同时具有以上全部的技术效果。以上公开的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非用来限制其本身,任何熟习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内涵的情况下,所做的均等变化和更动,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