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2.存在有气溶胶提供制品,例如,所谓的电子烟装置。这些装置通常包含烟油,该烟油被加热以使其发生雾化,从而产生可吸入蒸气或气溶胶。该烟油可包含尼古丁和/或芳香剂和/或气溶胶生成物质(例如,甘油)。除了烟油中的芳香剂以外。
3.已知的电子烟装置通常包括内部具有大量微孔的多孔陶瓷体,用于吸取和传导上述烟油,并在多孔陶瓷体的一表面上设置发热元件,对吸取的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多孔体内的微孔一方面作为烟油向雾化面浸润流动的通道,另一方面作为储油腔烟油消耗后供空气从外部补充进入储油腔维持储油腔内气压平衡的空气交换通道,使得烟油被加热雾化消耗时会在多孔陶瓷体内产生气泡,而后气泡从吸油面冒出后进入储油腔。
4.对以上已知的电子烟装置,当随着内部储液腔的烟油消耗时,储液腔内逐渐变为负压状态,从而一定程度上阻止流体传递使烟油减少通过多孔陶瓷体的微孔通道传递至雾化面上汽化。特别地,已知的电子烟装置在连续抽吸使用状态下,储液腔外部的空气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多孔陶瓷体的微孔通道进入储液腔内部,从而减缓了烟油传递至雾化面上的速率,供应至发热元件的烟油不足会导致发热元件温度过高,从而使烟油成分分解挥发生成诸如甲醛等致害的物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
6.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
7.雾化组件,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
8.密封元件,至少部分密封所述储液腔;
9.支架,用于支持所述密封元件,使所述密封元件至少部分定位于该支架与储液腔之间;所述支架具有靠近所述储液腔的上表面、以及围绕该上表面的侧表面;
10.空气通道,提供空气进入至所述储液腔的流动路径;所述空气通道包括形成于所述支架的侧表面与所述密封元件之间的第一通道部分、以及形成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密封元件之间的第二通道部分;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具有大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的截面面积。
1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支架的侧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凹槽,并由该第一凹槽与所述密封元件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一通道部分。
12.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
13.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支架具有导液通道,所述雾化组件通过该导液通道与所述储液腔流体连通;
14.所述第二通道部分延伸至所述导液通道的内壁,并于所述导液通道的内壁上形成所述空气通道的出气端。
15.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支架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凹槽,并由该第二凹槽与所述密封元件之间界定形成所述第二通道部分。
16.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二凹槽的宽度尺寸大于深度尺寸。
17.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通道部分具有不同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的延伸方向;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道部分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是基本垂直的。
18.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第一通道部分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通道部分的延伸长度。
19.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密封元件至少部分包覆所述支架、并裸露所述空气通道的进气端和/或出气端。
20.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密封元件具有过盈配合区域,用于通过部分区域的过盈配合在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架之间提供密封;所述第一通道部分跨过所述过盈配合区域。
21.在更加优选的实施中,所述密封元件上设置有至少部分围绕该密封元件的凸筋,并由该凸筋界定所述过盈配合区域。
22.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用于雾化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的雾化器、以及为所述雾化器供电的电源机构;所述雾化器包括以上所述的雾化器。
23.以上雾化器,通过在支架与密封元件之间形成的空气通道,以向储液腔补充空气缓解或平衡储液腔的负压;并且空气通道包括截面面积不同的部分,对于空气克服液体基质的压力进入储液腔是有利的。
附图说明
24.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25.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图1中雾化器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27.图3是图2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8.图4是图2中雾化器又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9.图5是图2中雾化器一个视角的剖面示意图;
30.图6是又一个视角的多孔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又一个视角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又一个视角的密封元件与支架装配后的示意图;
33.图9是图7中b部的放大图;
34.图10是密封元件与支架之间形成空气通道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36.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出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可以参见图1所示,包括存储有液体基质并对其进行汽化生成气溶胶的雾化器100、以及为雾化器100供电的电源机构200。
37.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中,比如图1所示,电源机构200包括设置于沿长度方向的一端、用于接收和容纳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的接收腔270,以及至少部分裸露在接收腔270表面的第一电触头230,用于当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接收和容纳在电源机构200内时与雾化器100的形成电连接进而为雾化器100供电。
38.根据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雾化器100沿长度方向与电源机构200相对的端部上设置有第二电触头21,进而当雾化器100的至少一部分接收于接收腔270内时,第二电触头21通过与第一电触头230接触抵靠进而形成导电。
39.电源机构200内设置有密封件260,并通过该密封件260将电源机构200的内部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分隔形成以上接收腔270。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该密封件260被构造成沿电源机构200的横截面方向延伸,并且优选是采用具有柔性材质例如硅胶制备,进而阻止由雾化器100渗流至接收腔270的液体基质流向电源机构200内部的控制器220、传感器250等部件。
40.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源机构200还包括沿长度方向背离接收腔270的另一端的用于供电的电芯210;以及设置于电芯210与接收腔270之间的控制器220,该控制器220可操作地在电芯210与第一电触头230之间引导电流。
41.在使用中电源机构200包括有传感器250,用于感测雾化器100进行抽吸时产生的抽吸气流,进而控制器220根据该传感器250的检测信号控制电芯210向雾化器100供电。
42.进一步在图1所示的优选实施中,电源机构200在背离接收腔270的另一端设置有充电接口240,用于对电芯210充电。
43.图2至图5的实施例示出了图1中雾化器100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包括:
44.主壳体10;根据图2至图3所示,该主壳体10大致呈扁形的筒状;主壳体1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近端110和远端120;其中,根据通常使用的需求,近端110被配置为作为用户吸食气溶胶的一端,在近端110设置有用于供用户抽吸的吸嘴口a;而远端120被作为与电源机构200进行结合的一端,且主壳体10的远端120为敞口,其上安装有可以拆卸的端盖20,敞口结构用于向主壳体10内部安装各必要功能部件。
45.进一步在图2至图4所示的具体实施中,第二电触头21是由端盖20的表面贯穿至雾化器100内部的,进而其至少部分是裸露在雾化器100外的,则进而可与第一电触头230通过接触进而形成导电。同时,端盖20上还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3,用于在抽吸中供外部空气进入至雾化器100内。
46.进一步参见图3至图5所示,主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以及用于从储液腔12中吸取液体基质并加热雾化液体基质的雾化组件。其中,雾化组件通常包括用于吸取液体基质的毛细导液元件、以及结合于导液元件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在通电期间加热导液元件的至少部分液体基质生成气溶胶。在可选的实施中,导液元件包括柔性的纤维,例如棉纤维、无纺布、玻纤绳等等,或者包括具有微孔构造的多孔材料,例如多孔陶瓷;加热元件可以是通过印刷、沉积、烧结或物理装配等方式结合在导液元件上,或缠绕在导液元件上的。
47.进一步在图3至图5所示的优选实施中,雾化组件包括:用于吸取和传递液体基质的多孔体30、以及对多孔体30吸取的液体基质进行加热汽化的加热元件40。具体:
48.在图5所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中,主壳体10内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烟气传输管11;主
壳体10内还设有用于存储液体基质的储液腔12。在实施中,该烟气传输管11至少部分储液腔12内延伸,并由烟气传输管11的外壁与主壳体10内壁之间的空间形成储液腔12。该烟气传输管11相对近端110的第一端与吸嘴口a连通、相对远端120的第二端与多孔体30的雾化面310与端盖20之间界定形成的雾化腔室340气流连接,从而将加热元件40汽化液体基质生成并释放至雾化腔室340的气溶胶传输至吸嘴口a处吸食。
49.参见图3、图4和图5所示的多孔体30的结构,该多孔体30的形状被构造成在实施例中可大致呈但不限于块状结构;根据本实施例的优选设计,其包括呈拱形形状,具有沿主壳体10的轴向方向朝向端盖20的雾化面310;其中,在使用中多孔体30背离雾化面310的一侧与储液腔12流体连通进而可吸收液体基质,多孔体30内部所具有的微孔结构再将液体基质传导至雾化面310受热雾化形成气溶胶,并从雾化面310释放或逸出至雾化腔室340内。
50.当然,加热元件40是形成于雾化面310上的;并且在装配之后,第二电触头21抵靠于加热元件40进而为加热元件40供电。
51.在抽吸过程中气溶胶的输出路径上,参见图3至图5,密封元件70上设置有供烟气传输管11下端插接的第一插孔72,对应支架60上设置有第二插孔62,支架60上与主壳体10相对的一侧设置有将雾化面310与第二插孔62气流连通的气溶胶输出通道63。在安装之后,完整的抽吸气流路径参见图3中箭头r2所示,外部空气经由端盖20上的第一进气口23进入至雾化腔室340,而后携带生成的气溶胶由气溶胶输出通道63流向第二插孔62后,经第一插孔72向烟气传输管11输出。
52.参见图6所示的优选实施中,多孔体30的形状呈拱形形状,并具有沿厚度方向相对的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以及在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之间延伸的基座部分34;该基座部分34的下表面被配置为雾化面310。并且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是沿多孔体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进而在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和基座部分34之间界定沿多孔体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液体通道33,并通过该液体通道33接收和吸收由第一导液孔71、第二导液孔61和第三导液孔51流下的液体基质。
53.进一步参见图7至图8所示,支架60大致是筒状的形状,其上具有的细节结构包括:
54.界定第二导液孔61的通道表面611,该通道表面611与储液腔12流体连通进而用于供液体基质传递;
55.上表面610,毗邻储液腔12布置;
56.侧表面620,用于支撑密封元件70;密封元件70主要通过围绕或包覆在侧表面620上稳定保持。
57.进一步在图7和图8所示的优选实施中,支架60上还设置有空气通道65,以供雾化腔室340和/或第一进气口23的空气进入至储液腔12内。
58.进一步根据图7和图8,空气通道65是由形成于支架60的上表面610和侧表面620上的槽界定的。具体,在支架60的侧表面620上设置有沿纵向延伸的第一凹槽651,以及在支架60的上表面610上设置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凹槽652。
59.进一步从图9中可以看出,第一凹槽651是穿过侧表面620的,第二凹槽652由第一凹槽651上端的位置延伸至定第二导液孔61的通道表面611;进而第一凹槽651和第二凹槽652呈一定的角度进而使它们的延伸方向不同;在图中的优选实施中,它们第一凹槽651和第二凹槽652基本是彼此垂直的。
60.进一步根据图9所示,第一凹槽651的延伸长度尺寸d1大约具有2.2~2.5mm;以及,第一凹槽651的宽度尺寸d2大约具有0.2~0.4mm;以及,第一凹槽651的深度尺寸d3大约具有0.5~0.7mm。从以上可以看出,第一凹槽651的深度尺寸d3是大于宽度尺寸d2的,进而在装配之后柔性的密封元件70在挤压力下相对少地陷入第一凹槽651内,进而对于阻止第一凹槽651的截面空间受密封元件70装配影响是有利的。
61.进一步参见图9所示,第二凹槽652的延伸长度尺寸d4大约具有0.8~1.0mm;以及,第二凹槽652的宽度尺寸d5大约具有0.1~0.2mm;以及,第二凹槽652的深度尺寸d6大约具有0.05~0.15mm。相比,第二凹槽652的宽度尺寸d5是大于深度尺寸d6的,对于空气的溢出是有利的。
62.同时从以上实施可以看出,第一凹槽65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凹槽652的横截面积。以及,第一凹槽651的延伸长度是大于第二凹槽652的延伸长度的。对于空气克服液体基质的压力易于从第一凹槽651进入第二凹槽652是有利的。
63.同时根据图8所示在装配之后,第一凹槽651和第二凹槽652是被密封元件70覆盖的,进而由第一凹槽651和第二凹槽652共同界定形成于支架60与密封元件70之间的空气通道65。以及,密封元件70在与支架60装配后,密封元件70是未覆盖空气通道65的进气端和出气端的。具体从图8和图10中可以看出,第一凹槽651用于进气的下端是裸露的、以及第二凹槽652位于通道表面611的出气端也是呈裸露的。
64.在使用中参见图8和图10所示,第一凹槽651的下端是通过支架60与主壳体10之间的缝隙进而形成与雾化腔室340气流连通的。则在使用中,进而在使用中当储液腔12内的负压超过一定阈值时,雾化腔室340和/或第一进气口23的空气,能沿图8和图10中箭头r3所示,依次穿过第一凹槽651、第二凹槽652后进入至第二导液孔61,最终进入储液腔12内以缓解储液腔12内的负压。
65.进一步根据图7所示,在支架60上还设置有若干沿周向延伸的毛细沟槽66。在使用中一方面,毛细沟槽66的空间使支架60与主壳体10之间能保持足够的间隙,进而提供第一凹槽651的下端与雾化腔室340气流连通的间隙;另一方面,毛细沟槽66自身具有0.5mm左右的宽度,能通过毛细作用吸附和保持雾化腔室340内的气溶胶冷凝液,进而阻止冷凝液从第一进气口23漏出。
66.或者在又一个变化的实施中,以上空气通道65还可以形成于密封元件70毗邻支架60的内壁上。例如,第一凹槽651形成于密封元件70周向延伸的内侧壁上,第二凹槽652形成于密封元件70的内顶壁上。
67.进一步在图3和图10所示的优选实施中,密封元件70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凸筋73;该凸筋73在装配中提供密封元件70与主壳体10之间的过盈配合,在装配后该凸筋73是被挤压的,进而提供密封。或者在又一些变化的实施中,凸筋73是位于密封元件70的内侧壁上的,毗邻支架60的侧表面620设置;进而在装配后,由凸筋73被支架60的侧表面620挤压形成过盈配合,提升密封效果。
68.进一步参见图10所示,界定空气通道65的第一凹槽651,是跨过凸筋73所界定的过盈配合的区域的。
69.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
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