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连动抬升枢轴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通常在主机系统端上设计有可相对主机系统端开合的显示屏幕端,这样,既可在工作状态时掀开显示屏幕端,又可在收纳携带时闭合显示屏幕端。为完成前述操作,主要是采用枢轴器进行显示屏幕端与系统端之间的开合动作。
3.一方面,为便于用户观看显示屏幕端,显示屏幕端应能相对系统端转动到达一定的角度位置,并且能定位该角度位置,为此,以双轴枢轴器为例,它主要包括与显示屏幕端同步转动的第一转轴和与系统端同步转动的第二转轴,现有的双轴枢轴器大多具有转动及扭力定位的功能。另一方面,为便于用户使用系统端(比如系统端上的键盘),系统端也应能与桌面保持一定的角度,这样,还能提升系统端的散热效果,为此,系统端应可转动地连接有抬升架。目前,枢轴器的转动与抬升架的转动大多是分步的独立操作,如此,会略显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连动抬升枢轴结构,可在转动显示屏幕端时同步抬升主机系统端,具有操作便捷、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连动抬升枢轴结构,包括支撑座、连动组件及转轴;
7.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上,转轴上连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架;
8.连动组件包括与转轴连动套接的连动齿轮和可滑动地连接支撑座上且与连动齿轮啮合的连动齿条,连动齿条的后端衔接有连动杆;
9.支撑座上连接有第二连接架。
1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开设有倾斜设置的条形连接开口;
11.所述连动齿条上连接有穿过条形连接开口且可在条形连接开口内滑动的连接件,连接件具有防止脱离条形连接开口的防脱头;
12.当连动齿条沿着条形连接开口滑动时,连动齿条可相对支撑座朝着下后方向移动或者上前方向移动。
13.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上还开设有条形限位开口;
14.所述连动齿条上设置有可与条形限位开口配合的限位凸起。
15.进一步地,所述连动杆后端部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
17.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
1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架套设在所述转轴上,且转轴可相对第二连接架转动;
19.所述转轴上还设置有扭力组件。
20.进一步地,所述扭力组件包括若干个扭力片,若干个扭力片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与转轴干涉配合;
21.所述转轴的末端还套接有防止扭力组件脱离转轴的螺帽。
22.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掀开显示屏幕端的过程中,可通过第一连接架带动转轴发生转动,通过连动齿轮与连动齿条的配合,可带动连动杆移动以作用于支撑架,使得支撑架向下转动,进而使得支撑板将主机系统端抬升至一定角度。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转动显示屏幕端,则可同步抬升主机系统端,不仅省时省力,还具有结构简单、运行稳定的优点。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闭合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掀开显示屏幕端25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连动抬升枢轴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掀开显示屏幕端130度时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0、支撑座,11、条形连接开口, 12、条形限位开口,20、连动组件,21、连动齿轮,22、连动齿条,221、连接件,222、防脱头,223、限位凸起,23、连动杆,30、转轴,31、螺帽,41、第一连接架,411、第一连接孔,42、第二连接架,421、第二连接孔,50、扭力组件,51、扭力片,61、支撑架,62、支撑板,71、显示屏幕端,72、主机系统端。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32.实施例1
33.如图1至图6所示,连动抬升枢轴结构,包括支撑座10、连动组件20及转轴30;
34.转轴30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座10上,转轴30上连动连接有第一连接架 41;
35.连动组件20包括与转轴30连动套接的连动齿轮21和可滑动地连接支撑座10上且
与连动齿轮21啮合的连动齿条22,连动齿条22的后端衔接有连动杆23;
36.支撑座10上连接有第二连接架42。
37.以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为例,第一连接架41连接在现实屏幕端,第二连接架42连接在主机系统端,另外,主机系统端的前端部设置有安装缺口(图未标记),主机系统端通过弹性件(图未标记)铰接有位于安装缺口内的支撑架61,弹性件作用于支撑架61,使得:支撑架61能与主机系统端平行并收纳于安装缺口内。为便于实现连动杆23与支撑架61之间的配合,支撑架61的前端部呈斜面设置,且支撑架61前后向的长度由下至上逐步变短。支撑架61 底部可衔接有便于支撑主机系统端的支撑板62。
38.本实施例应用时,当显示屏幕端闭合在主机系统端上时,如图4所示,连动杆23位于远离支撑架61的极限位置,这时,支撑架61则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收纳于安装缺口内,支撑板62也与主机系统端一起平放在桌面上。掀开显示屏幕端,第一连接架41则会带动转轴30转动,进而会带动连动齿轮21转动,通过连动齿条22与连动齿轮21的啮合,连动齿条22则会相对支撑座10 向后滑动,进而会带动连动杆23向后移动,直至连动杆23作用于支撑架61,在作用过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支撑架61则会克服弹性件的作用发生向下转动,如此,支撑板62则可将主机系统端抬升至一定角度。
39.为实现连动齿条22与支撑座10的可滑动连接,优选地,所述支撑座10 上开设有倾斜设置的条形连接开口11;
40.所述连动齿条22上连接有穿过条形连接开口11且可在条形连接开口11 内滑动的连接件221,连接件221具有防止脱离条形连接开口11的防脱头222;
41.当连动齿条22沿着条形连接开口11滑动时,连动齿条22可相对支撑座 10朝着下后方向移动或者上前方向移动。
42.本实施例中,连动齿条22可沿条形连接开口11滑动,当连动齿条22向后方移动时,可向下作用于支撑架61,如此,更利于支撑架61打开角度以实现支撑板62对主机系统端的抬升支撑。
43.优选地,所述支撑座10上还开设有条形限位开口12;
44.所述连动齿条22上设置有可与条形限位开口12配合的限位凸起223。
45.本实施例中,通过条形限位开口12与限位凸起223的配合,可提升连动齿条22移动的稳定性。
46.为减少连动杆23与支撑架61之间的相互磨损,优选地,所述连动杆23 后端部的外表面呈圆弧面设置。
47.本实施例中,连动杆23的后端部呈圆弧面设置,无论支撑架61相对连动杆23处于什么角度,连动杆23均能有效作用于支撑架61。
48.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架41上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11;
49.所述第二连接架42上开设有第二连接孔421。
50.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411用于连接主机系统端,第二连接孔421用于连接主机系统端。
51.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架42套设在所述转轴30上,且转轴30可相对第二连接架42转动;
52.所述转轴30上还设置有扭力组件50。
53.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架42套设在转轴30上可提升枢轴结构的稳定性。扭力组件50用于为转轴30提供干涉力以用于定位显示屏幕端的位置。
54.优选地,所述扭力组件50包括若干个扭力片51,若干个扭力片51套设在所述转轴30上并与转轴30干涉配合;
55.所述转轴30的末端还套接有防止扭力组件50脱离转轴30的螺帽31。
56.本实施例中,当转动转轴时,扭力片51能对转轴30产生足够的定位扭力以固定显示屏幕端的位置。螺帽31可用于调整扭力片的干涉力大小。
57.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