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适配器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电源适配器设计趋向小型化,其中超薄型电源适配器因其便于携带,散热面积较大而越来越受用户和制造商的青睐。但由于电源适配器中电解电容的高度较高,限制了电源适配器厚度的减小。为了克服电解电容高度对电源适配器整机厚度的限制,现有技术通过采用两种方式:
3.方案一:采用在印刷电路板(pcb)上横卧电解电容的方式。如图1a所示,电解电容112安置在pcb板111的上方,贴片元器件113安置在所述pcb板111的下方,此时电路板组件的总厚度为所述电解电容112的直径、所述pcb板111厚度、所述贴片元器件113高度的三者之和。该方案利用所述电解电容112直径小于高度的特点,有效降低了整机的厚度。但在所述电解电容112的容量一定的情况,降低所述电解电容112的直径,势必要增加所述电解电容112的高度,或者采用更多并联的小直径所述电解电容112,此时所述电解电容112在水平方向上会占据更多的空间,因而增加所述pcb板111的面积而造成成本的增加。
4.方案二:采用高压多层瓷片电容(mlcc)来代替电解电容。如图1b所示,mlcc电容212安置在pcb板211的上方,贴片元器件213安置在所述pcb板211的下方,此时电路板组件的总厚度为所述mlcc电容212的高度、所述pcb板211厚度、所述贴片元器件213高度的三者之和。由于所述mlcc电容212的高度远小于所述电解电容112的直径,因此有效降低了整机的厚度。但由于单个所述mlcc电容212容量较小而成本高,需并联多个所述mlcc电容212,成本过高,且所述mlcc电容212受机械应力作用易开裂漏电、出现失效的问题。此外,所述mlcc电容212在有直流偏压的条件下容量衰减严重,输出纹波大,会干扰甚至损伤电子设备。
5.因此,提供一种既能减小电源适配器整机厚度又不额外增加成本的电解电容安置方式是超薄型电源适配器设计的关键和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
7.为了实现以上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包括:pcb板;电解电容,悬挂于所述pcb板的侧边,所述电解电容通过引脚与所述pcb板焊接。
8.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支架支撑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上沿,所述第一限位块安装在所述pcb板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支架支撑在所述电解电容的下沿,所述第二限位块安装在所述pcb板的下端面上。
9.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保险丝、差模电感、x电容、共模电感、输出电容和变压器,所述保险丝设置于所述pcb板上端面的左侧,所述差模电感设置于所述保险
丝的右下方,所述x电容设置于所述差模电感的右侧,所述共模电感设置于所述x电容的右侧,两个所述输出电容分别设置于所述pcb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所述变压器位于右上角的所述输出电容的左侧,且位于所述共模电感的上方。
10.在一实施例中,所述pcb板上开设有一通槽,所述通槽位于所述变压器与所述x电容和共模电感之间。
11.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的形状与所述通槽匹配,所述隔离件穿设于所述通槽,并与所述通槽配合固定。
12.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一体成型。
13.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若干芯片和贴片元器件,所述芯片和贴片元器件设置于所述pcb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上。
14.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解电容的直径近似等于所述pcb板上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所述pcb板的厚度与所述pcb板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的三者之和。
15.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解电容的上沿或下沿与所述pcb板上端面或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平齐。
16.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引脚焊接在所述pcb板的上端面或下端面上。
17.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电解电容的上沿或下沿与所述pcb板上端面或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平齐,并悬空放置于所述pcb板的外侧,此时所述电解电容的直径近似等于所述pcb板上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所述pcb板的厚度与所述pcb板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的三者之和。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将所述电解电容横卧在所述pcb板之上的方式,用同样尺寸的所述电解电容,所述电路板组件降低的厚度为所述pcb板的厚度与pcb板下端最高元器件的高度之和。同时,无需并联多颗小直径的所述电解电容,且节约了所述pcb板的面积,有效降低了成本。因此,所述电路板组件的设计既有效减小了电源适配器的整机厚度又降低了成本,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附图说明
18.图1a显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安置电解电容的方案示意图。
19.图1b显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安置多层瓷片电容(mlcc)的方案示意图。
20.图2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器弹开状态下的电源适配器外观示意图。
21.图2b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连接器折叠状态下的电源适配器外观示意图。
22.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23.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24.图5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的爆炸图。
25.图5b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的等轴测视图。
26.图6a显示为本实用新型中隔离件的示意图。
27.图6b显示为在特定的实施例中隔离件和第二支撑件的示意图。
28.图7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路板组件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请参阅图2至图7。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
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30.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前”、“后”、“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31.如图2a所示,本实用新型内置于一种电源适配器300,所述电源适配器300包括第一壳体310、第二壳体320、第一连接器330和第二连接器340,所述第一壳体310的一端和第二壳体320的一端紧密拼合,所述第一壳体310上开设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连接器330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311内,所述第一连接器330以所述第一凹槽311内的固定端为旋转中心,可顺时针旋转90度并容置于所述第一凹槽311内(如图2b所示)。所述第一连接器330被设计为与提供交流电源的相应插座连接器(如壁式插座)配合。所述第二壳体320的另一端上包括第二连接器340,所述第二连接器340用于将所述电源适配器300与外部设备耦合以对外部设备进行供电或充电。所述第二连接器340可为usb连接器,也可为任何其他连接器。
32.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电路板组件,所述电路板组件固设于所述电源适配器300的内部,所述电路板组件包括pcb板1、电解电容2、保险丝3、差模电感4、x电容5、共模电感6、输出电容7和变压器8。至少一所述电解电容2悬挂于所述pcb板1的左侧,所述电解电容2通过引脚与所述pcb板1焊接,所述引脚可以焊接在所述pcb板1上端面,也可以焊接在所述pcb板1的下端面。所述保险丝3、差模电感4、x电容5、共模电感6、输出电容7和变压器8分别设置在所述pcb板1的上端面上。所述保险丝3设置于所述pcb板1的左侧,所述差模电感4设置于所述保险丝3的下方,所述x电容5设置于所述差模电感4的右侧,所述共模电感6设置于所述x电容5的右侧,两个所述输出电容7分别设置于所述pcb板1的右上角和右下角,所述变压器8设置于右上角的所述输出电容7的左侧,且位于所述共模电感6的上方。
33.所述第一连接器330悬空放置于所述pcb板1的左侧,所述第一连接器330的右端连接在所述pcb板1上。所述第二连接器340设置在所述pcb板1上端面上,且位于两个所述输出电容7之间,所述第二连接器340的右端与所述pcb板1的右端平齐。所述第一连接器330和第二连接器340之间形成完整电路。
34.进一步地,所述电解电容2可以是两个,两个所述电解电容2分别焊接在所述第一连接器330的前后两侧,且悬挂于所述pcb板1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左上角的所述电解电容2的后端与所述pcb板1的后端平齐,左下角的所述电解电容2的前端与所述pcb板1的前端平齐。
35.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变压器8整体分别露于所述pcb板1的上、下两侧,所述变压器8的磁芯安装于所述pcb板1上挖空的孔内(图中未示出),所述孔可具有任何特定需求的形状,例如圆形或方形。所述pcb板1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上还设置有若干芯片9和贴片元器件10(图中仅示出部分)。所述pcb板1上开设有一通槽101,所述通槽101位于所述变压器8与所
述x电容5和共模电感6之间。所述pcb板1上还开设有第二凹槽102,所述第二凹槽102位于所述pcb板1的后端,且位于所述变压器8的左侧。
36.如图5a和图5b所示,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件120和第二支撑件130,所述第一支撑件120包括第一支架121和第一限位块122,所述第一支架121支撑在所述电解电容2的上沿,所述第一限位块122安装在所述pcb板1的上端面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块122插入所述第二凹槽102并与之配合固定,实现稳定安装。所述第二支撑件130包括第二支架131和第二限位块132,所述第二支架131支撑在所述电解电容2的下沿,所述第二限位块132安装在所述pcb板1的下端面上。
37.如图5b所示,所述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31各有两个位置对称的支脚,以实现对所述电解电容2的支撑,并保证所述电解电容2与所述pcb板1稳定连接。但这并不是必须的,所述第一支架121和第二支架131可具有任何特定需求的形状。
38.如图6a所示,所述电路板组件还包括隔离件140,所述隔离件140的形状与所述通槽101匹配,所述隔离件140穿设于所述通槽101,并与所述通槽101配合固定,以实现所述变压器8与所述x电容5和共模电感6的隔离。所述隔离件140为绝缘材料。
39.如图6b所示,在特定的实施例中,所述隔离件140与所述第二支撑件130为一体成型制成。由于所述隔离件140与所述通槽101之间配合固定,故能实现所述第二支撑件130与所述pcb板1的稳定安装和固定。
40.如图7所示,所述电解电容2的下沿与所述pcb板1下端面上的所述变压器8(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下表面平齐(也可以是所述电解电容2的上沿与所述pcb板1上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上表面平齐),并悬空放置于所述pcb板1左侧,此时所述电解电容2的直径近似等于所述差模电感4(所述pcb板1上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所述pcb板1的厚度与所述变压器8(所述pcb板1下端面上的最高元器件)的高度的三者之和。相较于所述电解电容2横卧在所述pcb板1之上的方式,用同样尺寸的所述电解电容2,所述电路板组件降低的厚度为所述pcb板1的厚度与pcb板1下端面最高元器件的高度之和。
41.根据所述pcb板1上端面和下端面上最高元器件的高度,选择合适直径的所述电解电容2,并采用所述电路板组件的结构,可在不并联多颗小直径的所述电解电容2的情况下,节约所述pcb板1的面积并降低所述电路板组件的整体厚度。所述电路板组件的设计既减小了所述电源适配器300的整机厚度又降低了成本,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42.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