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压疮体位垫,属于翻身垫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目前临床护理中为不能自行翻身或翻身有困难的人群(如常年卧床的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大手术后的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翻身时常常借助海绵类体位垫,这种体位垫虽然轻便,但是会经常自动移位,且常常需要借助其他工具支撑,反复的清洗和消毒还会造成海绵的老化、腐蚀,使用寿命也会受到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报警提示,如果护士临床工作任务繁重忘记按时翻身会增加压疮发生的几率。居家护理的患者的其他照护者若也未能及时为患者翻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尤其是夜间,长时间的卧床也增加了患压疮的风险。目前临床上也较常使用气垫床来防止压疮,这是一种经过充气后增厚,通过气体缓冲对皮肤压力的气垫,但是这种气垫床充气后虽然厚度增加了,但是每个地方增加的幅度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明显区别,如果患者要抬高一侧的话还是难以实现,只能再借助其他的工具抬高局部,这又增加了工具的使用,占用了床单位的面积,且成本也较高。
3.现有技术的体位垫存在无法适应不同体型的人等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压疮体位垫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的体位垫存在的无法适应不同体型的人等缺点,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防压疮体位垫,本实用新型将可辅助患者翻身,同时可根据患者体型改变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之间的距离。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防压疮体位垫,包括基座和席面,所述基座上方设置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基座上开有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所述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在两第一滑块上方且与两第一滑块固定连,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在两第二滑块上方且与两第二滑块固定连,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顶端分别固定设置有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所述基座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一端分别水平插入对应的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中并穿过第二滑块和第一滑块,所述第一螺杆与第一滑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螺杆与第二滑块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均通过轴承与基座转动连接;所述席面设置在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上方,所述席面两侧分别与基座两侧的顶端固定连接。
7.所述席面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三气囊,所述第三气囊与席面侧边平行设置,多个所述第三气囊在席面上表面间隔设置。
8.所述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未插入端均固定设置有转盘。
9.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均为三棱柱形气囊。
10.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充气和放气的充气阀。
11.还包括电动气泵,所述第三气囊两端均设置有进气阀,所述第三气囊通过进气阀和连接管与电动气泵连通。
12.所述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顶部均为弧形过渡。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滑块、第二滑块以及第一螺杆和第二螺杆的设置,使得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位置可以调节,适应了不同身形的人群;
1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的设置,气囊在平时不充气,可作为普通床垫使用,在需要翻身时,第一气囊或第二气囊充气,可将患者一侧顶起,辅助患者翻身,同时第一气囊和第二气囊也可配合使用,辅助患者单侧抬高,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性和适用性;
15.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三气囊的设置,避免了每个位置抬起幅度相同,进一步避免了压疮的发生;
16.本实用新型采用易于清洗、不易自动位移,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他设备,同时可重复利用,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a方向的全剖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b-b方向的全剖视图。
20.其中附图标记为:10、基座;11、第一长槽;12、第二长槽;20、第一气囊;21、第一滑块;22、第一连接板;30、第二气囊;31、第二滑块;32、第二连接板;40、席面;41、第三气囊;50、电动气泵;51、连接管;61、第一螺杆;62、第二螺杆;63、转盘;70、充气阀;71、进气阀;72、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2.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防压疮体位垫,包括基座10和席面40,基座10上方设置有第一连接板22和第二连接板32,基座10上开有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第一长槽11和第二长槽12内均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1和第二滑块31,第一连接板22设置在两第一滑块21上方且底端与两第一滑块21固定连,第二连接板32设置在两第二滑块31上方且底端与两第二滑块31固定连,所述第一连接板22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气囊20,所述第二连接板32顶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气囊30;基座10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杆61和第二螺杆62,第一螺杆61一端水平插入对应的第一长槽11中并穿过第一长槽11内的第二滑块31和第一滑块21,第二螺杆62一端一端平插入对应的第二长槽12中并穿过第二长槽12内的第二滑块31和第一滑块21,第一螺杆61与第一滑块21螺纹连接,第二螺杆62与第二滑块31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螺杆61和第二螺杆62均通过轴承72与基座10转动连接;席面40设置在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的上方,席面40两侧分别与基座10两侧的顶端固定连接。
23.进一步的,席面40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多个第三气囊41,第三气囊41与席面40侧边
平行设置,多个第三气囊41在席面40上表面间隔设置。
24.进一步的,第一螺杆61和第二螺杆62未插入端均固定设置有转盘63。
25.进一步的,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均为三棱柱形气囊。
26.进一步的,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充气和放气的充气阀70。
27.进一步的,所述轴承72内圈与第一螺杆61或第二螺杆62固定连接,外圈与基座10固定连接。
28.进一步的,还包括电动气泵50,第三气囊41两端均设置有进气阀71,第三气囊41通过进气阀71和连接管51与电动气泵50连通。
29.进一步的,第一气囊20和第二气囊30顶部均为弧形过渡。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1.首先根据患者的身形,转动第一螺杆61或第二螺杆62,第一螺杆61或第二螺杆62的转动带动第一滑块21或第二滑块31移动,从而调整第一气囊20或第二气囊30的位置,患者需要翻身时,通过电动气泵50将第一气囊20或第二气囊30充气,从而将患者一侧抬起,即可实现患者的翻身,若翻身过程中需要微调高度,可通过电动气泵50将单个或多个第三气囊41充气,实现高度的微调,同时在对患者进行单侧抬高时,可通过对第三气囊41的充放气,实现局部的反复按摩和通风作用;在患者平躺时,第三气囊41内还可通过水泵充入温水,从而实现对患者的保温护理。
32.在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