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换气装置,特别是涉及矿井通风换气装置,属于矿用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矿井通风是指将新鲜空气输入矿井下,增加氧气浓度,以稀释并排除矿井中有毒、有害气体和粉尘,矿井通风的基本任务是:供给井下足够的新鲜空气,满足人员对氧气的需要,冲淡井下有害气体和粉尘,保证安全生产,调节井下气候,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了使井下风流沿指定路线流动分配,就必须在某些巷道内建筑引导控制风流的构筑物即通风设施,它分为引导风流和隔断风流的设施,新建大型矿井通风系统以对角式、分区式为主,改扩建的生产矿井以混合式为主,一旦矿难发生,通风换气的通风管道会成为矿工们逃离的逃生通道。
3.而现有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通风管道设计为单一的筒体,仅有通风换气功能,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通风管道设计为单一的筒体,仅有通风换气功能,功能单一,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而提供矿井通风换气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6.矿井通风换气装置,包括换气风机以及安装在所述换气风机底部的两个风机支架,所述换气风机的一面设置有出风口,所述换气风机进风口连接有第一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上开设有逃生门,所述第一通风管远离所述换气风机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远离所述第一通风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通风管,所述第一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和所述第三通风管的内壁上均安装有应急照明机构,所述应急照明机构包括线管,所述线管上设置有多个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上安装有照明灯,所述第一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和所述第三通风管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电源盒,所述电源盒内设置有插口,所述第一通风管内与所述应急照明机构相对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多个攀登梯。
7.优选的,所述换气风机上安装有断电报警器。
8.优选的,所述换气风机与所述第一通风管之间和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第二通风管之间均连接有连接圈。
9.优选的,所述连接圈设置为环形的橡胶连接圈。
10.优选的,所述连接圈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
11.优选的,所述逃生门上安装有拉手,所述逃生门是四周均设置有橡胶的密封垫。
12.优选的,所述电源盒的顶部设置有电源盖。
13.优选的,所述攀登梯设置为u形的攀登梯。
14.优选的,所述电源盒与所述电源盖活动连接。
15.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风管与所述第二通风管和所述第二通风管与所述第三通风管均活动连接。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通过在第一通风管、第二通风管和第三通风管内设置应急照明机构便于在发生矿难的时候借助通风管道撤离时给撤离人员提供照明,便于迅速撤离,减少人员伤亡,通过在第二通风管上安装多个攀登梯,便于撤离人员借助攀登梯攀爬至井外,实现自救,该装置除了其本身的通风换气功能外还在意外发生时方便人员快速撤离,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17.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连接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应急照明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电源盒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侧面示意图。
23.图中:1-换气风机,2-第一通风管,3-第二通风管,4-第三通风管,5-出风口,6-风机支架,7-连接圈,8-连接槽,9-应急照明机构,10-攀登梯,11-线管,12-蓄电池,13-照明灯,14-逃生门,15-拉手,16-电源盒,17-插口,18-电源盖,19-断电报警器,20-密封垫。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5.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包括换气风机1以及安装在换气风机1底部的两个风机支架6,换气风机1的一面设置有出风口5,换气风机1进风口连接有第一通风管2,第一通风管2上开设有逃生门14,第一通风管2远离换气风机1的一端连接有第二通风管3,第二通风管3远离第一通风管2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通风管4,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的内壁上均安装有应急照明机构9,通过在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内设置应急照明机构9便于在发生矿难的时候借助通风管道撤离时给撤离人员提供照明,便于迅速撤离,减少人员伤亡,应急照明机构9包括线管11,线管11上设置有多个蓄电池12,蓄电池12上安装有照明灯13,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的外壁上均安装有电源盒16,电源盒16内设置有插口17,第一通风管2内与应急照明机构9相对的一侧内壁上安装有多个攀登梯10,通过在第二通风管3上安装多个攀登梯10,便于撤离人员借助攀登梯10攀爬至井外,实现自救,该装置除了其本身的通风换气功能外还在意外发生时方便人员快速撤离,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实用性强。
26.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气风机1上安装有断电报警器19,逃生门14上安装有
拉手15,逃生门14是四周均设置有橡胶的密封垫20。通过设置换气风机1上安装有断电报警器19便于早设备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而停止工作时及时提醒矿井内作业人员,避免因装置不工作,矿井内氧气逐渐减少而对井下作业人员造成伤害,通过设置逃生门14上安装有拉手15,便于随时按需打开逃生门14,通过将逃生门14是四周均设置有橡胶的密封垫20便于保持管道内部的密封性。
27.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换气风机1和第一通风管2之间和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之间均连接有连接圈7,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和第二通风管3与第三通风管4均活动连接。通过设置换气风机1和第一通风管2之间和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之间均连接有连接圈7,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和第二通风管3与第三通风管4均活动连接方便按需组装通风管,且一旦通风管出现问题,便于随时打开一截进行检修。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连接圈7设置为环形的橡胶连接圈,连接圈7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8。通过将连接圈7设置为环形的橡胶连接圈,连接圈7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8便于按需组装通风管且保持通风管的密封性。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电源盒16的顶部设置有电源盖18,电源盒16与电源盖18活动连接。通过将电源盒16的顶部设置有电源盖18,电源盒16与电源盖18活动连接方便保护电源盒内的插口内不会落入灰尘和雨水影响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随时按需打开电源盖18对相应的应急照明机构9的蓄电池进行充电。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攀登梯10设置为u形的攀登梯。通过将攀登梯10设置为u形的攀登梯不占用空间的同时方便人员攀爬。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的工作过程如下:
32.步骤1:将换气风机1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并固定在两个风机支架6上,换气风机1的进风口连接上第一通风管2,并通过连接圈7将第一通风管2和第二通风管3,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组装起来,并将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上的应急照明机构9上的蓄电池12充满电;
33.步骤2:通过启动换气风机1的风机将外部的新鲜空气通过第三通风管4经第二通风管3和第一通风管2进入换气风机1内并经过换气风机1的出风口5排入矿洞内部,保持矿洞内部有充足的氧气;
34.步骤3:当换气风机1由于故障或其他原因断电后,换气风机1上的断电报警器19发现设备意外断电立即启动报警装置,提醒井下作业人员设备故障,及时从矿井撤离,避免因矿洞内氧气逐渐减少而发生危险;
35.步骤4:当矿井内发生矿井坍塌等意外事故时,旷工迅速找到设备的第一通风管2,并将第一通风管2上的逃生门14打开,启动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的应急照明机构9上的照明灯13对通风管道内部进行照明,借助第二通风管3内的多个攀登梯10,迅速从通风管道内部进行撤离,减少人员伤亡。
36.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本实施例的矿井通风换气装置,通过在第一通风管2、第二通风管3和第三通风管4内设置应急照明机构9便于在发生矿难的时候借助通风管道撤离时给撤离人员提供照明,便于迅速撤离,减少人员伤亡,通过在第二通风管3上安装多个攀登梯10,便于撤离人员借助攀登梯10攀爬至井外,实现自救,该装置除了其本身的通风
换气功能外还在意外发生时方便人员快速撤离,有效的减少人员伤亡,实用性强。通过设置换气风机1上安装有断电报警器19便于早设备出现故障或其他原因而停止工作时及时提醒矿井内作业人员,避免因装置不工作,矿井内氧气逐渐减少而对井下作业人员造成伤害,通过设置逃生门14上安装有拉手15,便于随时按需打开逃生门14,通过将逃生门14是四周均设置有橡胶的密封垫20便于保持管道内部的密封性,通过设置换气风机1和第一通风管2之间和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之间均连接有连接圈7,第一通风管2与第二通风管3和第二通风管3与第三通风管4均活动连接方便按需组装通风管,且一旦通风管出现问题,便于随时打开一截进行检修,通过将连接圈7设置为环形的橡胶连接圈,连接圈7的两端均开设有连接槽8便于按需组装通风管且保持通风管的密封性,通过将电源盒16的顶部设置有电源盖18,电源盒16与电源盖18活动连接方便保护电源盒内的插口内不会落入灰尘和雨水影响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随时按需打开电源盖18对相应的应急照明机构9的蓄电池进行充电,通过将攀登梯10设置为u形的攀登梯不占用空间的同时方便人员攀爬。
3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